所謂存款保險制度,簡言之就是要求所有存款性金融機構作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建立一個共同保險準備金,以便在投保人遭遇擠兌時由該基金向其提供財務救助,進而達到保護存款人利益與維護金融穩定的目的。
到目前為止,這項金融保障制度究竟是起源于19世紀的中國,還是始于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學界尚有不同見解。就目的而言,1825年(清道光5年)寫入《大清律例》的“五家聯保”,以及山西票號的行會,與1933年設立的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別無二致。所不同的,只是前者為區域性的,后者為全國性的。
當年美國之所以要設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是由于大蕭條不僅重創了美國的商業銀行,也重創了設立不到20年的美聯儲,以至于中央銀行所掌握的存款準備金無法應對全美國層出不窮的銀行擠兌風潮。
我反對的當然不是寫入《大清律例》的“五家聯保”和票號行會,也不是FDIC,而是如今央行一直在爭取實施的存款保險制度。理由有三。
一是過度準備。目前國內銀行體系的準備制度不僅有法定準備金制度、超額準備金制度,還有貸款撥備制度。后者雖然是針對不良貸款壞賬風險的,但最終目的也是為了保護存款人利益與維護金融穩定。重要的是,在存款準備金率高達20%以上、撥備覆蓋率動輒300%的情況下,現有的準備制度已經足夠防范局部甚至是全國性的擠兌風險,嚴格地講已經存在過度準備的傾向。因此,再啟動一個新的準備制度毫無必要。
二是方向錯誤。從財務學的角度看,不管是金融機構,還是工商企業,償債能力不僅取決于健康的資產負債表,更取決于盈利能力。銀行用于準備金的資產過多,顯然要犧牲相應的盈利能力。不僅如此,銀行的盈利能力最終取決于債務人的償債能力及盈利能力。由于過度儲備涉嫌人為制造了資金市場的供不應求或短缺金融假象,而銀行要想彌補過度儲備對盈利能力的損害,打著利率市場化的旗號堂而皇之地提高債務人的融資成本,以至于銀行盈利能力的提升是以削弱工商企業盈利能力為代價的。這顯然是本末倒置的方向性錯誤。
三是弱效金融。從宏觀經濟的角度看,追趕型經濟當中的高儲蓄率是促進金融規模不斷擴大的原因,但同時也是金融業向實體經濟提供更多融資服務的理由。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離開了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即便是過度準備,維護金融穩定最終也是一句空話。過度準備無疑是截留了過多的原本應當注入實體經濟的流動性,這不僅損害了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也形成了過多的資金在金融體系內部的空轉,以至于有效金融變成了弱效金融。
很多年以來,國內金融體系內的許多人一直認為錢是用來囤積以防范風險的,而忘記了錢是用來花的,忘記了儲蓄與投資必相等的宏觀經濟原理。不夸張地講,過度準備好比是銀行體系私設小金庫,坑了實體經濟,肥了自身利益。有福共享,有難同當,憑什么實體經濟有周期性,而你銀行業卻旱澇保收,而且往往是實體經濟越糟銀行業賺得越多。
(作者系恒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中國國情與發展研究所經濟學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