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在過去的2012年一部影視劇的制作成本中,演員片酬部分已經占到全部資金的60%,這樣的比例無疑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影視作品的質量。業內人士已經不止一次的提出需要通過合理手段來抑制演員片酬的增長,但是事實卻是收效甚微。2013年演員的片酬是像房價一樣繼續攀高,還是會大幅回落,抑或是會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
近幾年,電視劇的制作成本不斷增加,雖說制作成本相較以前增長了5倍,但是演員的片酬卻增長了10倍還多。2009年以前孫紅雷對外公布的片酬是5萬元一集,李幼斌對外公布的片酬是8萬元一集。如今兩個人的身價已經漲到了30萬元一集和40萬元一集。張國強在拍攝《士兵突擊》時的片酬是5000元一集,現如今已經是10萬元一集。王寶強也從當年的1萬元一集漲到了現在的12萬元一集。《失戀33天》的大獲成功更是讓本已經身價不凡的文章漲到了電視劇每集70萬元的片酬。而去年年底開播的《麻辣女兵》曾在發布會上透露,劇中客串表演的李晨片酬已經過百萬。
電視劇的產量已經將其自身變成了觀眾的一種快速消費品,與其說觀眾在看劇,不如說觀眾在看明星表演。同一播出時段充斥了大量的電視劇,觀眾如何取舍,熟面孔、大腕多是最有效的競爭優勢。而這種效應直接地體現在演員的片酬上就是兩極分化嚴重,演員越紅,片酬越漲,片約越多。而不紅的演員則剛好相反,片約越來越少,片酬越來越低。兩極分化的嚴重存在其必然性,如果把影視作品當做一種商品,在觀眾有限的購買能力下必然會優先選擇最搶眼的。如同國內觀眾寧愿花100元去看好萊塢“大片”也不肯花幾十元去看國產“大片”一樣。2013年,演員的片酬將繼續漲高,漲幅能否減緩,就看調控的力度了。
雖然一線演員的片酬近乎于天價,但有價無市的狀況還是經常發生的。常年未曾謀面的老戲骨雖說有實力但卻已經沒有了“勢力”,加之年輕觀眾的不認可,造成了雖然穩坐演員一線,但已經不屬于片酬的一線。成名作很給力但卻后勁不足的眾多一線和準一線演員,雖然還端著自己的身份,但其實已經失去了市場競爭力,片酬標得再高也只是自欺欺人。那么,究竟高片酬屬于哪些演員?一直活躍在影視前沿的實力派演員,且平日里新聞不斷,一年總有一到兩部能讓觀眾記憶猶新的作品。這一類一、二線演員才是真正的贏家,片酬漲
不停,片約接不停。近兩年興起的自制劇,捧紅了一批年輕演員,以至于眾多略顯過氣的一二線演員也加入到自制劇的行列中。說是賠本賺吆喝,實際上都是在為自己積攢片酬增長所需的人氣。待到有合適的大制作,一鳴驚人,隨后便是片酬的水漲船高。這一類識時務的“聰明演員”也將是2013年的片酬大戶。還有一類屬于天上掉餡餅,可遇不可求的。有默默無聞演了幾十年戲的老演員,也有剛出道的新演員,突然一部作品火了,身價立即飆升,就算片酬開到天價仍然是炙手可熱的香餑餑。這幾類演員將是2013年的片酬大戶。
國內演員的高片酬已經成為了普遍現象,高片酬已經成為了演員之間攀比的對象,成為了大腕的象征。但是,在一部影視劇總體制作成本“守恒”的情況下,演員片酬的節節飆升無疑只能縮減其他環節的開支。于正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道:“演員片酬虛高是十分不合理的,這占據了一部電視劇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制作費。相對應地,那么在劇本投入、服裝造型、場景布局、音樂制作等方面的投入肯定會縮減,整體上不利于影視產業的發展。”
雖然包括導演、制片人,甚至演員本身在內的眾多業內人士都明白,任由片酬的持續增長最終帶來的結果就是行業的崩盤。但是,就如同萬惡的房價一樣,并不是三兩個人,幾個措施,多少人的呼吁就能夠改變現狀。觀眾見識了很多大腕扎堆,但卻粗制濫造的影視劇。不是制作方不想拍出好作品,大部分的資金拿去給大腕們發工資,造成各環節的開支嚴重縮水,最終呈現的作品只能形存而實亡。所以,2013年針對這種片酬持續增長的態勢,必將會出臺調節和抑制的措施及限制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