糗事一籮筐
1編劇因為經常寫劇本,經常一驚一乍、暈暈乎乎,特別是把自己的優盤看得特別緊,生怕一個閃失,就前功盡棄。
有一次,張曉蕓因為下午要開劇本會,然后拿著優盤去外面打印,回到家門口時,怎么都打不開門。當時時間緊迫,開會時間已快到,情急之下將老公搬回救援,誰料這時老公才發現原來對方一直是拿著優盤當鑰匙在開門。“只要帶著優盤外出,什么時候我都把它攥得緊緊的。”事后,張曉蕓說。
2早在幾年前,張曉蕓在朝陽區買了一套小一居,因為經常寫劇本出差的原因,張曉蕓把這套房子改造成了兩間屋子,并把其中一間大屋子出租了。后來張曉蕓發現這屋子里發生了一個奇怪
的現象,就是租房的那對小夫妻干什么都理直氣壯的,搶廁所,占廚房,還把陽臺改造成了他們自己的書房。特別是有人來查電表、收水費,小夫妻跑得比自己都快,而且業務熟練,對答如流,弄得后來的物業人員有什么事直接找小夫妻溝通了,把張曉蕓這個實實在在的房東晾在了一邊。哈哈,房東變房客,這還真是北京城的新鮮事!這間屋里,而那對寄人籬下的小夫妻不折不扣地成了房東。后來張曉蕓不依不饒地抗議,誰料對方一點不示軟,張曉蕓奇怪自己,為什么開劇本會對著制片人一條條一幕幕說得頭頭是道,可是到了這兩個80后面前自己卻潰不成軍?細想之下,原來精力全被劇本分走,其他方面只能湊合。再后來張曉蕓賣掉了小房換了大房,總算把委屈的日子劃了個句號。
3張曉蕓新房的鄰居是一位單親媽媽,她離婚多年,因為不會生育,女兒是領養的。后來小孩在入小學時也同樣遭遇了令人沉重的入學擇校費,費用是兩萬 元。因為單親媽媽收入有限,幾乎沒什么積蓄,所以她找到張曉蕓想辦法。張曉蕓聽著對方期期艾艾地哭訴,有了主意。首先她讓對方把自己的離婚證;領養孩子的證明;孩子小時候大病住院的搶救證明,醫院結賬的清單;自己征婚受挫,婚介所對其資料的評價評語;自己為了給孩子交高價擇校費而省吃儉用,買最便宜藥的清單全部一一貼在了一個筆記本上。接著張曉蕓在這個筆記本上貼了一個注解標簽。題目是一個悲情母親的眼淚。——離婚證上寫了(痛苦的開始)——領養孩子(磨難的開始)——孩子大病住院(生活的考驗)——征婚受挫(孤獨的人生)——孩子上學高價(困惑與無助)。張曉蕓把這個標簽寫完后,交代單親媽媽去找校長,并且要肯踏破鐵鞋,下足苦功夫。結果在找了校長5、6次后,對方終于被單親媽媽打動,同意減免一半擇校費。
4張曉蕓也有心情不好的時候,比如說開會劇本被批,談判受阻。一般這個時候,張曉蕓自有一套解決和排遣的辦法。比如說談判陷入僵局后,一般投資方會邀請大家吃飯,這時張曉蕓會故意把自己的筷子弄掉在地上,而假意把自己搞得手忙腳亂地在接電話。此時的制片人會覺得面前的女人其實已經方寸大亂,便稍稍有了得意和憐憫的心情,于是會主動幫她撿筷子,每次張曉蕓都會很不好意思地說謝謝,說完之后她又會把自己的筷子弄掉……如此兩三次之后,張曉蕓處于劣勢的心情已經調整過來了,她看到制片人彎腰的樣子心里也有了點小小的平衡,之后馬上就有了下一步談判的思路。這個辦法屢試不爽,從未被人發現,并且幾次讓曉蕓度過難關。
5有一年張曉蕓和朋友到越南采訪,由于沒帶翻譯,所以朋友找到了自己一位已經定居越南的發小充當翻譯。電話溝通后,一行人拎著禮品前去對方家拜訪。老友相聚,不免打開了話匣子,可是到了午飯時間,“翻譯”的老婆還沒回來,為了表示熱情,“翻譯”親自下廚做了一頓午餐。結果這時“翻譯”的老婆回來了,她看到在廚房里忙碌的丈夫后臉色期期艾艾,好像很傷心的樣子,結果吃晚飯她就悄無聲地帶著兒子離開了。事后張曉蕓才知道,原來越南有一條約定俗成的規定——如果婚后這個男人下廚房做飯或者自己洗衣服,就意味著他有了新的女人,不要自己的老婆了,這時她的妻子會帶著孩子離開家,今后自己獨立將孩子養大。
這個消息讓張曉蕓和屋里的朋友全部震驚了,幾人輪番去“翻譯”妻子的娘家請她回來,可是對方哭哭啼啼根本不肯回來,還說沒臉見人。當時張曉蕓的項目即將開機,制片人一天十幾個電話催她回國。情急之下,張曉蕓編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用了好萊塢的一個電影,但是曉蕓把電影搬到了越南。大致是說,有關越南這個民俗曾出現在美國的電影里,而結尾這個越南王者承認了自己虛構這個傳說的罪惡,目的是為了懲罰自己不再得寵的愛妻。最終,在張曉蕓展示的iPad畫面中,在眾人的勸說下,這個倔強哭泣的妻子終于同意回家,與丈夫和好了。
事后,朋友調侃曉蕓,“肚子里有多少故事啊,張口就來啊,真行。”張回復:“編劇嘛,編個故事還不容易,何況我們辦的還是積德的事。”別看張平時暈暈乎乎的,可是到了關鍵時刻,一下子顯示出了中國編劇力量的不俗魅力。
6有一次張曉蕓去參加婚宴,因為趕到時已臨近開場,所以她急急忙忙去洗手間補妝。誰料洗手間的推拉門背后有個鉤子,一下子把她的衣服袖子掛了個大洞。因為這個口子靠近肩膀處,所以長袖套裙非常明顯。馬上開場,時間也不允許再去買一件衣服來,情急之下,張曉蕓干脆又用手撕出第二個洞來,然后解下自己脖子上的絲巾從這個大洞中穿了過去,然后再從新洞里穿了出來。接著她系了一個蝴蝶結,正好在肩膀處垂下來,很飄逸的感覺。結果那天婚禮的朋友,都在問衣服在哪里買的。張曉蕓心里偷著樂,難怪自己能這么快速的反應呢,還得感謝制片方,都是他們平時沒日沒日夜逼稿子逼出來的。
張曉蕓學習同行的作品,不管是小說還是電視劇,創作之初,張曉蕓都要拉出詳細的人物關系圖。
Q:據說你是從記者轉行當編劇的?
A:對,以前的記者生涯讓我擁有眾多采訪對象,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拿過不少獎,還成就了復雜而豐富的經歷,這些過程為日后的寫作提供了素材。
Q:與此同時,你還是一名作家。小說和劇本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藝術體裁,你是如何在編劇和作家這兩種身份中間彼此穿梭?
A:首先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題材,其次是表現形式有很大的不一樣,劇本的難度大過小說。小說是小眾,劇本是大眾。小說是作者個人的傾吐,劇本更需要做市場的迎合。小說的作者喜歡個人情感的抒發,對于故事的講述穿插大段的心理描寫、景色描寫,喜歡把細節擴充情節來用,看了十幾頁了發現情節絲毫沒遞進。但是劇本必須講究非常重要的三點:第一,故事講述是否完整,是否流暢;第二,劇中人物是否刻畫生動;第三,故事是否有市場有主題有情懷有高度。
我能夠如此穿梭自如,也是付出了很多的努力。當我認識到自己影視方面的空白后,我考上北京電影學院進行系統的專業學習。在這里,我又一次把自己所有的技能升華了。因為當過編劇的原因,我懂得如何抓住觀眾,懂得市場第一的原則,所以我講故事的能力和技巧比一般的小說作者強。開篇就是一個炸彈事件,接著所有人原先的命運軌道將發生變革,隨即進入更有張力、更有戲劇性的軌道。我的小說能讓你從第一字一口氣讀到最后一個字,并且還滿足劇本的有人物有故事、有情懷。
Q:你非常高產,年紀輕輕已經有了10本長篇小說,而且還不算電視劇,你是刻意訓練過自己嗎?
A:對,創作除了天分和經歷之外還需要勤奮。在每一個作品創作之前,我會用十天的時間畫一張人物關系圖,這張圖非常重要,不僅標明了每個人物的出場設計,每組人物之間的關系,重要的沖突事件,以及重要的情節點的顯現。這張圖畫完之后,我的創作會進入快速軌道,它會讓我事半功倍。
其實我想說很多行業都要講究科學的方法,比如美國總統當選后的第一件事不是忙著簽署文件,而是要接受由專業專家進行的培訓,這些培訓包括表情訓練,應急答辯,危機處理意識,危機狀態下的肢體語言,等等。也就是說你在鏡頭前看到每一屆美國總統那么有號召力有魅力,那么完美并且親民幽默,除了自身的素質外,都是經過了一定的特定程序后出來的效果。
Q:你的小說幾乎全都被影視公司看重,只不過有些拍了,有些沒拍,這是你寫作之初就有意為之的嗎?你是如做到這一點的?有什么成功的經驗可以分享?
A:影視劇的運作過程非常復雜,運氣不可忽視,天時地利非常重要。我只能做到人和,我只能保證我的作品有市場,觀眾愛看,這是一個創作者的職業責任感。我在寫每個作品前,初衷當然都是想把它們都拍出來,因為我覺得目前電視劇市場缺好東西,所謂缺好東西就是缺戲劇張力強悍,人物關系新穎,故事角度切入獨特,主題溫暖的故事。我把好故事定義為8個字:高尚,溫暖,糾結,震撼。我的故事全部滿足這8個字。
假如說經驗,我確實有三點可以分享。第一,對于一個小說作者你能不能用一句話把你20萬字的小說概括給制片人聽,這一點
很重要。
第二,要多些情節,淡寫細節。要明白細節是為情節服務的,要懂得為你們冗長的故事瘦身。因為制片人沒時間看你們的長篇大論,他要看讓他眼前一亮的東西。
第三,就是你作品的賣點和創新點是什么?比如是話題感?還是人物臺詞?還是故事的結構?還是刻畫人物比較另類?如果想清楚這些再去寫,你就會離成功近一點。
Q:目前內地一個作家和一個編劇的收入差異到底有多大?(橫向比較,縱向比較;先說就你了解到的普遍行情,再可以拿自己當例子)
A:我了解的一般作家的收入是靠小說版稅,項目創作費以及影視版權這三部分收入構成的。我自己是這樣的。如果不屑走影視改編的作家,他們的收入只有前面兩塊。當然一線作家的版稅也很驚人,他們無需走影視改編的路,這是由品牌價值決定的。
編劇主要是靠劇本稿酬的。總得來說我的感覺是編劇收入比作家高多了,根本不能同日而語。
Q:現在,許多作家都開始嘗試當編劇,寧財神也在采訪中說過,作家的功底非常扎實,只要在技巧上稍微點撥,基本不成問題。你是怎么看待作家轉行當編劇的?(行業性,社會性,錢,操作技能……)
A:我的觀點1:如果你想讓你的作品擁有更廣泛的社會影響力,那么我鼓勵你轉行。我的觀點2:擁有原創作品的編劇,會擁有更多的話語權,不會像單純的編劇那么被動。
Q:你認為一個作家當編劇,最大的優勢和劣勢分別是什么?
A:最大的優勢:思想深刻,觀察事物眼光獨到,發散思維強悍。
最大的劣勢:不屑向市場低頭。認為小說的小眾正是他們引以為豪的地方。他們的心態是,你說我作品不好,是因為你沒檔次。
Q:作家轉行當編劇,對傳統編劇而言,意味著什么?有何影響?(好壞都可以說,暢所欲言)
A:作家對于生活和創作的基本功比編劇扎實,作家的原創作品生活氣息濃郁,生命力強悍,但是影視范疇專業技能差。
Q:和制片人打交道,你有哪些心得和經驗?
A:總得來說經驗就是:懂進,懂退。其次還有兩點:第一,首先得讓對方知道,你是個有才華的人。其次還要明白一件事:出來闖,掌一定要讓別人來鼓。
制片人什么樣的都有,有深藏不露的,有氣宇軒昂的,有業務極差的,有吹吹嗒嗒的,還有盛氣凌人的。一般情況我先問對方是哪里人,先有一個大概了解,一個人的飲食結構和他(她)的性格有很大關系,它能幫助我增加分析和判斷。當然這是我自己的經驗。比如我曾經遇到過一個女資方,不但自己遲到半個小時,而且來了之后出言不諱,非常瞧不起人。談話的時候,我明顯有些被動。這時我注意到對方的名片上有個郵箱,上面寫著actress@……。我知道這個單詞是英語“女演員”的意思,接著我把話題轉了。我說現如今有特別多自不量力的人,自己都長成那樣了,還成天幻想著當演員,你說都讓那樣的人演女一號了,你還讓觀眾活不活了?你還想不想讓制片人賺錢啦?大概這句話擊中對方軟肋了,對方的氣焰一下子沒了。
但是對待為人真誠,賞識我才干的制片人,我也會真心誠意地想辦法幫他們。一次吃飯聊天,某投資方說自己和一個國家機關(關愛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承辦了一個關愛晚會,想邀請一些國內一線的作家蒞臨。但是邀請發出后,沒什么回應。我聽說后,給了他一個建議。我說一般文化人都非常看中自己的作品,如果你通讀了他的作品還能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再或者能找出幾個錯別字什么的,之后反饋給他,應該會有回音。結果這個投資方就按我的建議做了,他派手下人通讀了對方的作品,還真找出了兩本書中的4個錯別字,于是后面的事情很自然就上了軌道。事后,他很感謝我,夸贊我腦子活。這件事讓我感覺,對于投資方來說,你用你的智慧去幫他,他一樣會感激你。總的來說和投資方打交道需要技巧,首先得讓對方知道,你是個有才華的人。其次還要明白一件事:出來闖,掌一定要讓別人來鼓。
Q:作家轉行編劇,也未必個個成功吧?淘汰的概率大概多少?你認為他們淘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淘汰的原因:一,他們不愿意認認真真研究市場需求;二,這一行有門檻。
因為小說和劇本是兩種不同文體,所以劇本有特定的表現形式,嚴格來說要經過系統的學習和實踐,一般的人很難自如地從平面文學直接轉化為鏡頭語言。簡單地說,有門檻。
Q:作家完成一部作品,交付出版社就算齊活,然而一個編劇往往還會進組,能不能講一講進組編劇的主要工作情況?
A:進組的編劇對業務要求非常高,不但要質量,更要速度。因為一個戲開機后,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情況,這些情況,對于一個進組編劇來說都需要完美處理和良好面對。一般來說有的投資方有10集劇本就會趕著開機,因為要趕演員檔期。假如女主角或男主角只給了45天檔期,那么她(他)的戲要拎出來先拍。因此對于劇本來說就要跳著寫,即單寫每一集中女主角或男主角和劇中一些人物的對手戲,這對編劇要求相當高,如果做不到每一集內容心中有數,這樣的工作方式根本拿不下來,一定會漏洞百出,貽笑大方。
還有開機后,統籌會給出第二天的場景表,如果是大結局的場景先談下來,那么就是先拍大結局。那么作為編劇就要從后往前寫劇本。從前往后寫劇本每個劇本都會,但是從后往前寫很多人干不了。所以進組編劇不僅要會從前往后寫,還要會從后往前寫,還要能跳著寫(把單集拎出來寫)。如果拍著拍著,投資方說某個演員不能來了,你還要有處理危機的意識,讓他們帶著故事性地很自然消失或死去。
進組后會根據實際拍攝情況,對劇本進行場景的調整和修改。比如原先劇本的場景(看守所)談不下來,那么需要改場景,那么劇本中的這個場景都要改掉,而且還不能破壞故事的張力。
另外編劇寫劇本一定要有制片概念,不要人為地沒有目的性地擴充場景,既浪費錢,拍出來也不好看,還沒有任何意義。而且現場拍攝的時候,劇組成員頻繁轉場,帶來不必要的時間浪費和資源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