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第三十一回有這樣一個情節:宋江從清風山下經過時,被山大王王矮虎捉上了山,王矮虎請來燕順和鄭天壽,準備把宋江開膛破肚,用他的心做醒酒湯喝。聞聽此言,捆在柱子上的宋江心生絕望,仰天長嘆:“可惜宋江死在了這里!”燕順聽說此人是專愛結交天下豪杰、扶危濟困義氣第一的及時雨宋江,連忙為其松綁,跪倒謝罪。宋江就這樣憑借著義氣這根“救命稻草”,躲過了一場生死劫。
宋江在清風山的經歷自然是虛構的。但歷史上卻有不少關于“救命稻草”的故事。
兩漢之交,有一個汝南人名叫蔡順,他少年喪父,和母親相依為命。當時正值王莽篡權,天下大亂,生靈涂炭。偏偏汝南又遇上了饑荒,稻麥價格一路上漲,窮苦百姓根本無力購買。無奈之下,蔡順只得拾桑葚作為母子二人的食糧。
一天,蔡順在拾桑葚時,不幸遇到了造反的赤眉軍,他嚇得渾身顫抖,不敢言語,生怕一句話說得不對把小命丟了,讓家里的母親失去依靠。一個軍兵眼神特別犀利,發現了問題,厲聲問道:“你為什么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里?”蔡順結結巴巴地回答說:“黑色的桑葚是熟好了的,讓母親吃;紅色的桑葚還沒熟好,留給我自己吃。”赤眉軍聽了他的話,被他的孝心深深感動,不但沒找他的麻煩,還送給他兩斗白米和一頭牛,讓他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以示敬意。
這個故事后來被寫進了“二十四孝”,名曰“拾葚異器”。而大約200年后,大學者鄭玄遭遇了和蔡順相同的困境。
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也就是曹操把漢獻帝弄到許昌,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那一年,鄭玄從徐州返回故鄉高密,沒想到在路上遇到大批黃巾軍(當時被人們視為強盜),而且有人認出了他。鄭玄是一位真正的名士,見到強盜時自然不會像蔡順那樣心驚膽戰、口不能言。令人驚奇的是,黃巾軍卻對鄭玄十分尊重,“見玄皆拜,相約不敢入縣境”,原來他們有尊重知識分子的軍規。本來這批黃巾軍是要攻打高密縣城的,卻因為遇到了鄭玄這位大知識分子而放棄了原先的計劃。鄭玄憑借腹內的知識保護了自己,也為故鄉人民免去了一場戰爭災難。
孝心救了蔡順的命,知識解了鄭玄的困,并且挽救了高密城的百姓。但經歷與宋江更為接近的是跟鄭玄同代的荀巨伯,他也是憑借朋友之義這根稻草救下了自己的命。
荀巨伯從遠方千里迢迢趕到邊境探望生了重病的朋友,不料恰好遭遇匈奴兵攻進了朋友居住的這座城池。朋友對荀巨伯說:“我現在快死了。你趕快離開吧,不要無辜受傷。”荀巨伯回答道:“我遠道而來是為了照顧你,你讓我獨自逃生,就是讓我敗壞信義而求活命,我荀巨伯怎么能這么做呢?”
說話間,匈奴將領已經帶兵闖入了朋友家里,他們驚奇地問守在朋友病床邊的荀巨伯:“大軍已經進城,全城人都在逃命,你是什么人,竟敢獨自留下來?”荀巨伯說:“我的朋友生了重病,我不忍心丟下他,寧愿用我的生命替代他的性命。”匈奴將領聽到這番話后,禁不住發出了這樣的感慨:“我們這些沒有道義的人,卻闖入了有道義的國家!”于是,滿懷著對荀巨伯的敬意,率軍撤走了,全城人的生命財產因為荀巨伯的信義之舉得以保全。
孝心、知識、信義都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無形之物,但卻能在生死關頭,戰勝冷冰冰、陰森森的刀槍劍戟,救下一個、幾個乃至千千萬萬個無辜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