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國門在鴉片戰爭中被打開,清政府不得不面對諸多現實,制作“國旗”便是現實問題之一。
屢吃啞巴虧催生龍旗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后簽訂的許多中外條約,均已涉及國旗概念。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后,西方列強進一步侵入中國,甚至在中國水域部署海軍。中外水師同處一塊水域,免不了生出許多齟齬。由于沒有統一的官船旗號,大清水師在與西方海軍的交涉中吃了許多啞巴虧。1862年,湖北長江水域又發生了一起中英水兵斗毆的事件,英國人占了便宜,硬說不知道那是中國兵船,拒不負責。
事件發生后,恭親王奕訢痛定思痛,讓總理衙門給兩江總督曾國藩寫信,詢問增掛龍旗是否有礙行軍。曾國藩當即復信,表示贊同增掛龍旗。
象征皇權的黃色龍旗,具有凌駕于“各營旗幟”之上的統率地位。將黃色龍旗讓渡給以漢族官兵為主的水師艦船,本身就是對水師地位的莫大提升。奕訢賣了個不花錢的人情,曾國藩則樂得為手下官兵爭點地位。奕訢提供給曾國藩參考的方案是“黃色龍旗”,而作風低調的曾國藩似乎考慮到了“黃色龍旗”與八旗中“正黃旗”的形態接近,為避僭越之嫌,主動提出將“黃色龍旗”削去一角,“擬用三角尖旗”。
外交儀式中最早的龍旗
盡管三角黃龍旗早在1862年就誕生了,但在最初五六年間,似乎并沒有被朝廷官員使用在水師艦船之外的其他場合。1866年張德彝(清末外交官,曾目擊巴黎公社革命)出使西方各國的時候,依然將各色國旗視作新鮮事物,還很羨慕日本有自己的國旗。
1868年,清政府委派原美國駐華公使蒲安臣作為涉外事務大臣,率領一個大清使團出訪西方各國。由于當時的清政府沒有國旗,美國人就自作主張替中國代表團制作了一批三角龍旗,權當中國國旗使用。
大約是三角龍旗太拿不出手,蒲安臣還特地在美國趕制一面象征性的四方龍旗。盡管有些現代學者認為蒲安臣擅改龍旗的做法大大侵犯了中國主權,但是因為當時的三角龍旗本來就不是國旗,也沒有具體規制,因此,率隊的使團官員并不覺得有何不妥。
蒲安臣不愧是個中國通,為避免僭越,他特意在黃龍旗周圍加了一道“藍鑲邊”,因為在八旗位階中,藍色的色級在黃白紅藍四色中是最低的。
1872年,總理衙門決定擴大水師三角龍旗的使用范圍。10月4日,批準將三角龍旗定為中國輪船常掛之主旗式樣。要注意的是,所謂“中國輪船”,特指大清官方輪船,不含民用商船。
奕訢與曾國藩討論這面大清水師旌號的時候,只是為了使外國兵船“一望即知為中國官船”,完全沒有考慮與國際通行旗式接軌的問題。直到1888年,在李鴻章等人主持下,才在《北洋海軍章程》中第一次使用“國旗”這個新概念,并將國旗“改為長方式,照舊黃色,中畫青色飛龍”。
龍旗成為招徠生意的幌子
雖然有了四方形的旗子,但三角黃龍旗并沒有退出歷史舞臺。三角龍旗色彩鮮艷、形制特別,很易于辨識,一些在海外販賣中國產品的商人已經開始借用龍旗進行廣告宣傳了。不過中國商人也只有在異國他鄉才敢掛龍旗,回到國內是斷不敢如此冒失的。而國內的個別商家若能得到最高統治者的賞賜,“恩準”懸掛龍旗從事商貿活動,在當時是一種莫大的榮耀。據記載,天義醬園因為得到皇帝的賞識,“運送醬菜的小車上,準插一面黃龍旗,可隨意出入紫禁城”。
進入20世紀,當大清王朝意識到龍旗對于凝聚民心的作用時,開始有意識地提倡各工商機構及學校等,在國事慶典中懸掛龍旗。只是這種醒悟來得太晚,1911年的辛亥革命結束了大清龍旗的歷史使命。到1912年2月12日,宣統皇帝宣布退位,“第二天,北京城……把龍旗也收起來了”。
從1862年大清水師升起三角龍旗,到1912年宣統退位,全國扯下龍旗,正好五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