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飛地經濟”,這個概念第一次在國內試驗是在2001年,試驗的地點就在福州永泰,永泰也因此一戰成為全國的經典范例。十余年過去,2012年“飛地經濟”再一次進入福建人的視野,是作為推進“山海協作”的一個抓手。
2012年9月29日,省委、省政府出臺的《關于深化山海協作的八條意見》,提出40條政策舉措,提出推進山海協作共建產業園區、建立山海產業轉移項目的利益共享機制、完善山海對口幫扶制度等,實際上也就是將發展雙向飛地放在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什么是“飛地經濟\"?“飛地經濟”是這樣一種經濟模式,是指兩個互相獨立、經濟發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區打破原有行政區劃限制,通過跨空間的行政管理和經濟開發,實現兩地資源互補、經濟協調發展的一種區域經濟合作模式。
福建是國內最早發展“飛地經濟”的地區。2001年8月,時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書記的何立峰(現任中共中央候補委員、天津市委副書記)在永泰縣調研時發現,永泰縣作為典型的山區農業縣,不發展工業就沒有出路,而在山區搞工業,如果不集中就引不來項目,更談不上效益。于是,他提出了在永泰縣城關建工業集中區的想法——馬洋工業集中區,規定永泰縣境內各鄉鎮引來的項目都得安排在該集中區。
當時,何立峰書記要求,基地以優惠的地價提供土地,減免多項建設收費,基地內所有飛地企業享受基地稅收優惠的同等待遇,通過這樣的舉措吸引企業入駐。但是,引進的項目必須符合基地的產業、功能定位。對引進的落地項目形成的引資額、工業產值和固定資產投資額全部歸屬引資縣(市、區)或鄉鎮,據此享受考核獎勵。
在稅收分成方面,在福州市屬工業區中落地的新辦項目,引進投資的縣(市、區)與項目落地區實行7:3分成,其中,鼓樓、臺江、倉山、晉安四城區的項目,三年內市財政不參與分成,第四年開始按市、區財政規定的體制進行分成,對隸屬四城區的原工業企業遷入各工業區的項目,除保底基數外,增收部分實行與各工業區7:3分成。稅收分成的具體操作上,稅收先實行屬地征收,年終通過財政結算辦法進行劃轉。
通過飛地經濟模式,永泰縣的“飛入地”(永泰)“飛出地”(福州)雙方都獲益匪淺:通過集約用地,擴大了工業基地的相對規模;通過工業集中區,形成了產業集聚效應;加快了“飛人地”(永泰)的城鎮化建設;形成了扶貧幫困的新思路一給貧困地區在較好的地區取得一定的廠房,用于發展經濟。
永泰模式可說是我國“飛地經濟”最早的模式,也就是“集約用地型”。后來又衍化出“優勢互補型”(飛入地和飛出地經濟發展水平近似,但各自的資源稟賦能夠形成很好的優勢互補,通過“飛地經濟”的發展能夠達到雙贏)和“產業梯度轉移型”模式(由于飛出地商務成本上升,產業結構升級,必然有一部分產業需要外遷,此時飛地經濟工業園成為首選之地)。但是無論何種模式,“飛地經濟”都實現了“飛人地”和“飛出地”兩地的互利互補。
新時期的新“飛地”
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福建省委就提出“抓好兩條線,大念山海經”;90年代又提出“沿海、山區一盤棋”和“南北拓展、中部開花、連片開發、山海協作、共同發展”的思路。1995年,“山海協作”又正式寫進了福建省黨代會與遠景目標綱要。“不過福建當時的經濟水平還相對落后,不能實現山區和沿海的優勢互補;現在沿海城鎮化加快,為山區和沿海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山海協作’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朱四海說。
我省要在201 7年比全國提前3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在山區。朱四海說,山海協作的目的就在于解決區域發展的不平衡,實現發展要素(如勞動力、土地、資源等)的再分配。經濟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地區,如廈漳泉三角城市經濟圈和以福州為中心的城市經濟圈,要實現“優二建三”,讓優化轉移出來的第二產業找到新的空間,在原有的中心區則優先發展第三產業。如廈門市推出“同安工業集中區”的“飛地”,鼓勵工業企業把生產環節遷向飛地,市內則重點發展高科技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山區要實現產業發展的突破,就要承接一些中心區所轉移出來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如輕工、紡織等行業。
山區要實現產業發展的突破,就要承接一些中心區所轉移出來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如輕工、紡織等行業。如龍巖市長汀縣確立了有序承接的產業發展戰略,選準針織業作為產業發展的“酵母”。長汀縣政府緊緊抓住廈門、泉州的紡織業轉移的機遇,大量引進知名紡織企業。三明市尤溪則承接了福州、長樂的高端紡織產業,有力地推進了尤溪建設“中國革基布名城”的步伐。
飛地經濟減少了重復建設和盲目建設,實現了基礎設施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和土地資源集約高效化。更重要的是讓不具備發展工業的鄉鎮也有了發展平臺,使“矮個子”也能長高。
朱四海向我們介紹,“飛地經濟”可以解決幾個層面的問題。首先是生產要素如勞動力、土地等資源的再分配。城市面臨著土地掣肘、人工成本上漲的制約,但是資金、信息、技術卻相對寬裕,而農村土地較為寬裕,人工成本較為低廉,但是技術落后、信息閉塞。“飛地”將城市的信息、技術、資金與山區的土地、人力、自然資源相結合,一舉解決“飛人地”和“飛出地”各自的發展瓶頸。
另一個層面是促進山區的生態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本著“沿海發展經濟,山區保護生態”的原則,一方面要調整生產力的空間布局,另一方面要促使山區的生態優勢向經濟優勢發展。以長汀為例,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的長汀具有潔凈的農業生態優勢,走綠色高端農業路線是很好的選擇。南平市光澤縣屬于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就重點發展以生態型畜牧業為主的綠色農業
第三個層面是通過促進港口和腹地的合作,來實現產業的升級和生產力的優化布局。作為海峽西岸經濟區主體,福建擁有漫長海岸線、眾多深水良港以及對臺區位優勢,但是在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取得不俗成績之后,卻在進一步攻堅戰中面臨著發展的瓶頸。雖然基本形成了廈漳泉城市經濟圈和以福州為中心的城市經濟圈,但是目前這兩極經濟圈正處于工業化中期,產業升級與轉移的壓力日趨擴大,然而同時福建內陸地區的經濟又面臨著經濟塌陷的危險。這時飛地經濟就為沿海與內陸形成優勢互補和產業的梯度轉移搭建了橋梁。
讓“飛地”飛起來
在2012年9月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深化山海山海協作的八條意見》之后,2013年1月16日,省委、省政府又在《關于做好當前經濟領域重點工作的意見》的第四條要求,總結寧德市與南平市合作建設“飛地港”的做法,推動山區與沿海共建產業園區。
為跟蹤分析山海協作政策執行情況,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山海協作課題組”對寧德、南平兩市開展實地調研,重點調研兩市合作建設“飛地港”的啟動項目—圣農公司在寧德“白馬港區灣塢作業區15#泊位”建設的7萬噸級物流碼頭的進展情況。
福建圣農集團有限公司位于南平市光澤縣,在三十余年的發展后,圣農集團基本形成了“一主兩副”的現代肉雞產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圣農模式的成功,說明了山區保護生態形成的生態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是可行之路,但是生態資源需要依托生態產品才能實現向資產、資本轉化。
圣農集團的飼料運輸主要依托鷹廈鐵路和公路運輸,其中光澤縣火車站的運能已基本被圣農集團2.5億羽產能發揮殆盡。為解決產能擴張的運力問題,作為10億羽現代肉雞產業化的配套項目,圣農集團已在福安申請建設物流碼頭,以緩解飼料原料的鐵路運輸壓力。根據圣農集團的計劃,福安市圣農物流碼頭擬在白馬港區籌建,建設地點為白馬港區灣塢作業區15#泊位,建設內容為1個7萬噸級通用泊位及堆場、倉儲、辦公、生活等配套設施;總投資7.66億元,設計年吞吐能力為320萬噸,通過能力345萬噸:建設時間為2012-2014年。
朱四海稱,“飛地港”是飛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否“飛”得起來首先取決于山區與沿海有關用地指標的區際讓渡,讓山區為沿海“騰出”發展空間。在此基礎上,通過構建“雙贏機制”逐步實現“飛地港”的三大功能:一是為山區生態資源向生態產品轉化提供出海通道;二是為沿海發展海洋經濟提供腹地支撐;三是為政府間和市場主體間的山海協作提供基礎平臺。由于“飛地港”建設雙方都缺乏從業經驗,需要省政府做好頂層設計,從總體上謀劃“飛地港”的發展路線圖。目前,福安市圣農物流碼頭作為寧德市與南平市合作建設“飛地港”的啟動項目仍處在“籌建階段”,在項目報批中還存在一些需要省、市、縣協同推進的工作。“飛地經濟”不僅是促進山區和沿海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對于面臨轉型和擴張的企業來說,這也是一個機遇。未來將助力企業再次實現經濟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