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菜是非人工栽種的野生植物。它們長期生長繁衍在深山幽谷、曠野荒地、河畔湖濱以及田埂屋邊等適宜其生長的自然環境中,有很強的生命力。野菜具有質地新鮮、風味獨特、營養豐富的特點。它不僅含人體所需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而且植物纖維更為豐富。有的野菜維生素、礦物質含量比栽種的蔬菜高幾倍甚至十幾倍。

土而不粗嚼野菜
野菜即使在工業化的時代,其受各種污染的程度也遠低于栽培的蔬菜。特別是邊遠山區、溝箐幽谷生長的野菜,仍然具有未受到污染的優越性。而且大多數野菜具有保健作用,有的亦菜亦藥。人們用它制作菜肴,不僅風味獨特、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還能治病、防病。所以,很受到廣大群眾的青睞。目前世界許多地方開始興起“野菜熱”,有的國家出現一些經營野菜的“野菜餐館”,將野菜經過精心烹制,做成味美可口的佳肴、食品,顧客盈門,生意興隆。
《詩經》中采食野菜的記載多處可見,如《周南·車前》載“采采車前”指的就是車前草這種野菜。“參差荇菜,左右流之”是《關雎》中描繪在燦爛春光中輕快地采集野菜的景象。唐代太監高力士還專門就薺菜寫過詩,以后歷代都有野菜記載,可見野菜早已深入宮廷之中。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使得飲食向自然、粗糙、低熱量、符合原物的“野味”等方面發展。人們對曾賴以充饑保命的野菜,又重新給予重視,以新的觀念重新定位為健康時尚。多種野菜以新的姿態重新回到人們的餐桌,以獨特的風味出現在筵席上。大好春光,有大把的野菜美味,何不大開胃口,大快朵頤一番。也許你現在吃的野菜就是絕版,待某些野菜消失后,你以后還可以講給你的兒孫聽,逗他們嘴饞,回味在四川吃野菜的時光。
野菜配著火鍋吃
三月是野菜茂盛的時節,近日聽老鄉說快到吃清明粑粑的時節了,恍然驚覺,這是每年都不會錯過的美味小吃。
記得每年清明前后,我會和外婆或者母親一起,到野外找一種野棉花草,輕輕的掐了最上面的尖,摻著嫩生生的野甜艾,合著糯米揉勻了,拍成手掌大小的圓,放進熱油里炸,等到嗞的一聲響起來的時候,屋子里立即彌漫著醇醇的香味。
清明時節,野草都是藥,外婆說吃了甜艾和棉花草,一年肚子都不會疼。
最具有四川本土特色的野菜是折耳根,也叫魚腥草,四川土話也有叫豬股。野生折耳根一般是到山上去找,或者在農村的老埂上也能夠看到一些,用尖尖的小鐵鍬掏它的根,回家以后用鹽腌一下或者用開水燙一燙涼拌著吃,也可以燙火鍋。外地人一聞到折耳根的味基本上都是掩鼻而逃,四川人卻百吃不厭。
此外還有枸杞芽(四川音:gou dou jian),枸杞芽是要趕著時節吃的,如果打雷了,就不能夠再吃。

小時候我們常常在枸杞茂盛的地方,可以是竹林,或者小河邊,掐上滿滿一袋子的枸杞芽回家做菜,春日陽光暖洋洋的曬著,幾公里的路都不覺得累。
記得有一年春節我到青城山游玩,在山腰上的一個山莊里吃山臘肉炒蕨苔,初春的蕨苔非常的鮮嫩,吃起來脆脆的,有一種獨特的清新,恨不能再炒上幾大盤。還有次踏青時,在山頂上看見一戶人家正在捆著野蕨苔賣,五塊錢一捆。老夫妻院子里整潔寬敞,桃花梨花滿園盛開,這“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著實讓我羨慕。
這三道野菜據說很好吃,油炸香樹葉(用野花椒樹葉加豆粉油炸),粉蒸白蒿子(野艾蒿配以少許臘肉丁加米粉,上籠蒸熟了吃),野苕藤燒野兔(野生的紅薯葉紅燒野兔)。如果想吃更多的野菜,就只有到農家樂去,可以現場點菜,也可以配上一桌,如涼拌蒲公英、涼拌刺芥苗、涼拌黃花菜,椿芽炒蛋、野芹菜炒豆腐干,干炒核桃花,野韭菜煎蛋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