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有過這樣的體驗:赤手洗碗,手指指腹皮膚過一會兒開始起皺。英國研究人員用實驗證明,手指起皺有實際作用,能增強對濕物的握力,不讓碗碟滑落。研究人員認為,這或是進化結果,幫助人類祖先在潮濕環境中行走、覓食。
紐卡斯爾大學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英國皇家學會的《生物學通訊》上公布實驗結果。報告稱,研究人員讓志愿者單手從一桶水中撿起大理石塊,手握石塊伸入水管,另一只手從水管另一端接住石塊,放入另一個容器。
研究人員發現,手指起皺的志愿者搬運大理石塊的速度快于手指皮膚光滑的志愿者;但當移動干燥物體時,手指起皺的志愿者毫無優勢。
實驗結果顯示,皺褶有助于增強人們對濕物的握力,方便人們在水下取物或搬運表面潮濕的物體。
傳統觀點認為,手指起皺是因為長時間浸泡使得皮膚膨脹。近期有研究顯示,皮膚起皺是因為浸泡水中使得血管收縮,造成指尖皮膚變化,這種反應由身體交感神經系統控制。
紐卡斯爾大學研究人員認為,交感神經控制的反應必然有更深層次的進化意義。
英國廣播公司(BBC)援引紐卡斯爾大學行為與進化中心湯姆·斯馬爾德斯博士的話報道:“如果手指起皺僅是皮膚接觸水而膨脹的結果,那么可能有一定作用,但并不一定。如果是神經系統控制這種特定情形下的反應,那么可以假設,這必然是為了發揮某種作用,而且是進化的選擇。而進化只會選擇那些有益的變化?!?/p>
——摘自新浪科技
人類大腦無法同時做到善解人意又邏輯清晰
邏輯和情感一直被認為是兩個相反的極端。讓我們來想象一個分析型的CEO——他的行為符合獲取盈利的原則,但是涉及使用廉價勞動力或者解雇幾百個員工的情況,就明顯缺少了對這種行為帶來的人際后果的考慮。我們所做的許多決定都是在難以兩全的系統中糾結——這可能和我們大腦奇怪的工作方式有關。
一個最近發表在《神經成像》上的新的研究發現:分開的神經通路交替的工作來進行同感或者邏輯分析的方式解決問題。這項研究可以類比于一個蹺蹺板。當你進行同感的活動時,用來邏輯分析的神經網絡就被抑制了,反之亦然。
研究的主要作者之一,凱斯西儲大學認知科學的助理教授安東尼杰克(Anthony Jack),把這個研究的想法和視錯覺聯系在了一起。比如在一幅圖中,你可能看到一只鴨子或者一只兔子,但是你沒法同時看到兩個動物。這種對眼見事物的限制是一種知覺競爭。Jack的新研究把這個概念拓展到了視覺范圍之外,并且研究了大腦的運作過程。研究發現社交、情感問題的處理和邏輯分析的神經網絡是分立的。
研究對45個大學生進行了腦部的磁共振成像,成像是在他們解決社會問題和物理問題的過程中進行的。核磁共振的圖像結果顯示大腦的會根據學生們處理問題的類型激發或停用相應的區域。
Jack表示,在這兩種神經活動中找到平衡可以為神經精神障礙的治療帶來新的洞見,例如抑郁癥和精神分裂。
——摘自新浪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