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因教師融入情境授課而美,因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而美,因好習慣養成而美……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的方面說,只有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美的課堂,需要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其受益終身。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是實現高效課堂教學的前提,也是美的課堂的體現。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核心課程,結合《南寧市濱湖路小學 “小紳士”、“小淑女”學習好習慣培養目標及評價方法》,為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行、行為習慣,逐步養成現代人所應具備的文明素質的“小紳士”、“小淑女”,科學課堂中,我們以養成教育為切入點,加大培養學生準備材料、學會動腦、謙虛靜聽、細心觀察、善始善終等學習好習慣養成方面的力度,力圖形成美的科學課堂。
一、“小紳士”、“小淑女”科學課堂學習好習慣養成——準備材料的習慣
小學科學課堂是“人人參與”的課堂,要求每一名學生親自動手,因此,實驗材料也就成為高效科學課堂的基本物質保證。以教科版小學《科學》教材為例,科學課所需的材料主要源于日常生活用品。因此教師必須養成學生課前從生活中準備實驗材料的好習慣,這樣既能豐富材料來源,又可以拓寬學生的實驗視野,提高學生從生活中學習的濃厚興趣。
為了養成“小紳士”、“小淑女”的這一良好學習習慣,我們通過課前組織科學科代表和科學小組長檢查實驗材料的準備,對準備充分的同學給予表揚并結合學校《我的紅豆故事》好習慣繪本進行紅豆評價與獎勵,同時積極組織科學探究活動,讓實驗材料準備不充分的同學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如上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建立棲息地》,嘗試讓學生在課前自己準備材料,課堂上讓學生親自制作生態瓶,建立棲息地。有的學生帶來了泥土,有的帶了大塑料瓶,有的帶了石子、各種動植物……制作的生態瓶各具特色。通過指導學生思考生態瓶里各種生物之間的關系,怎樣才能讓它們在生態瓶里更好地生存,并一一進行展示。在歡聲笑語中學生很輕松地完成了制作與思考。看到大家積極參與探究的熱鬧場面,少數沒帶材料的同學無形中也深受觸動,暗暗發誓下次科學課一定要帶齊材料。
二、“小紳士”、“小淑女” 科學課堂學習好習慣養成——學會動腦的習慣
有思維的科學課堂才會有品質、有力量。科學課堂的探究活動并非越多越好,也并非越熱鬧越好,思維活躍、積極參與的科學課堂才能稱之為有品質、高效的科學課堂。
有些課堂學生對參與活動往往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極高的熱情,場面非常熱鬧,但實驗方法和實驗效果卻不盡如人意,目標不強,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動手”與“動腦”脫節。嚴謹的實驗一旦成為沒有思維參與的簡單動手操作,實驗活動就會僅僅停留在表面,場面熱鬧而收獲不多。因此,我們在科學課堂中指導學生實驗時,盡量培養學生動手前先動腦的好習慣。要求學生先想再做、邊想邊做,必要時給予適當的思考提示。有“動腦”為先導,就可以有效避免“動手”的盲目性,這樣,“動手”的條理性和目的性就會隨之增強,學習效果更為顯著。
如在上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讓更多的燈泡亮起來》時,在學生實驗前先讓學生制定詳實的實驗計劃,內容包括小組準備點亮幾個小燈泡、點亮的方法有哪些、每種方法的原理是什么、在連接的過程中會有什么現象、準備進行幾次實驗、實驗操作中要注意什么問題、小組成員如何分工等。學生經過思考再動手操作,減少了盲目性,提高了科學課堂的效率。
三、“小紳士”、“小淑女” 科學課堂學習好習慣養成——謙虛靜聽的習慣
小組合作交流為生與生之間互動提供了可能,但小組討論時往往是組員只顧說出各自想法,忽視傾聽別人的意見,討論結束依舊各執己見。而國外一些小學科學課堂,學生上科學課時總是很安靜,說話音量非常小,這既是個人素養的良好表現,也反映了有序的教學狀態。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天生就是探究者、傾聽者,安靜沉穩的心態有助于學生提升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在組織學生交流時,應更注意養成學生謙虛靜聽的學習好習慣,通過相互傾聽使學生分享各自的經驗,發揮各自的優勢,完成個人難以完成的復雜任務。在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科學課堂上,在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見解的同時,更應注重培養學生謙虛靜聽的習慣與能力。
教師一方面要保持平和心態,創設相互尊重的良好氛圍。引導學生學會尊重與欣賞他人,善于傾聽他人觀點。另一方面要在班級建立相互督促的評價機制,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如執教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在星空中(二)》,開星空交流會時給學生具體的、可操作性的、細化的要求,明確提出“謙虛靜聽要四心”:一要專心——無論是聽老師講課還是同學發言,都要聽清每一句話;二要耐心——不隨便插嘴,聽完別人的發言才發表自己的意見;三要細心——當別人發言有誤時,要學會評價,既不重復他人意見,又要在他人發言的基礎上提出新想法;四要虛心——當別人提出與自己不同的意見時能夠虛心接受,邊聽邊完善自己的觀點。通過“謙虛靜聽要四心”的要求有效進行觀星、觀月的體會和經驗交流。
四、“小紳士”、“小淑女” 科學課堂學習好習慣養成——細致觀察的習慣
科學課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觀察是科學探究的起始,良好觀察品質的培養對科學學習習慣的養成至關重要。良好的觀察品質需要有意識地在課堂中進行培養,教會學生“看見了”不等于“觀察到了”,科學史上的重大發明往往歸功于科學家細致的觀察:牛頓就能從人們熟視無睹的蘋果落地現象中得出了萬有引力定律,傅科能由簡單的單擺現象得出地球自轉的結論……良好的觀察品質的養成對學生的發展至關重要。
例如執教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我看到了什么》這一課,觀察的對象是一棵大樹,讓學生通過不同的感知活動,體驗到無意感知和有意感知的區別,這是最基本的觀察。因此,這節課我們這樣設計:先讓學生回憶無意感知的結果,找到觀察不全面、不細致的真正原因,再讓學生圍繞一定的目的去感知、觀察,獲得體驗并進行對比,形成“觀察要有目的”的初步認識,體驗到只有帶著明確、具體的目的去感知才是真正的觀察,才能做到準確、全面而細致。
五、“小紳士”、“小淑女” 科學課堂學習好習慣養成——善始善終的習慣
對一個科學問題的探究有時無法在短短的40分鐘課堂時間內完成,這就需要將探究活動延續至課外。剛開始只有少部分學生能在課外堅持探究,很多學生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只能虎頭蛇尾、半途而廢。
經過思考,我們發現對學生探究活動的組織與指導對于學生自愿延續探究活動極有幫助,因此,我們開始注意鼓勵并引導學生善始善終地把探究活動引向深入。比如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動物的生命周期》單元,需要學生對蠶進行較長期的養殖與觀察,我們會在課堂上精密組織,建立探究小組,讓學生相互督促、幫助,每節課進行匯報,堅持完成一個周期的研究,逐步養成做事善始善終的好習慣。
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不斷反思,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訓練。但只要循序漸進、堅持不懈,就會形成良好習慣,還科學課堂一個“美的世界”!
(作者單位:廣西南寧市濱湖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