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本教育敘事結合自己從事英語教學工作以來所使用的三套教材,回顧了英語課程改革的三個階段;作者以使用的教材為主線,結合自己的英語教育與教學,著重闡述了不同階段英語教學理念的轉變,同時也對下一步如何進一步以學生為中心的英語課堂教學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關鍵詞】教材 理念轉變
1984年高考,我考入了南京市曉莊師范學校——六合縣普師班(高中起點)學習,經過一年脫產的學習,我站到了鄉村學校的課堂上,開始了為期一年的實習生活。當時,我是在鄉下的一所“戴帽子”小學任教。一所小學,四位教師(包括我),兩間教室,采用“復式”教學方式。我教一、三、五年級(在同一個教室)的數學和二、四年級(在另一教室)的語文。實習結束后,我得到了當時鄉教育辦公室學年期末檢測最高獎勵20元。1986年,我懷揣著當時縣教育局的介紹信來到了如今工作的初級中學,分管教育的助理問我教什么科目,我說我什么科目都可以教,但我更喜歡教英語,于是我就走上了英語教學崗位。
一、因為喜歡而“愛”上
年少無知且有點狂妄的我,手捧著初中階段自己早已孰悉的人教版的英語教材,根據自己的感覺和初、高中自己學習英語的經歷,利用年齡與學生相差無幾的優勢,整天和學生們泡在一起。按照當時人教版教材每課編排的順序,給學生傳授基礎知識,帶學生背句型、講解語法規則。我所任教的三個班學生超過150名,個個都在我的影響下重視對基礎知識的記憶,模仿我的語音、語調(在高中階段我經常聽《Follow Me》和《On we go》)學生們很在意我對他們強化語法的練習,注重對英語語言做題準確性的訓練,這給當時英語組的老教師造成不小的壓力。現在回想起來感覺真有點對不住他們,記得我當時的教研組長是一位五十多歲俄語專業改教英語的老先生。他說,就你能!和你比投入,沒有你年輕;比學生成績,你把我們甩了一大節。
教辦助理有一次到校聽課,助理來聽課,我希望他聽我的課,可他沒有進我的英語課堂聽課。課間,我說:助理,我以為你要聽我的英語課的。可助理生氣地對我說:你欺負我不懂英語。現在真想對已退休的助理說聲:“對不起,我不是故意這么說的,我當時渴望你對我英語教學進行指導,渴望得到你權威的表揚。”
最初三年的工作,學校英語考試成績在縣排名中已居上游,得到了縣英語教研員的肯定和表揚。我曾對我校的英語教師和學生說:方法不是問題,態度決定一切。后來,陸續有數名正規院校的大專畢業生分配到我們學校。有的盡管不是英語專業畢業生,但學校為了解決青黃不接的英語教學還是讓他們擔任了英語教學任務。憑著年輕人“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他們真的讓學生的英語考試成績輝煌了一段時間。在此期間我也沾沾自喜,無論學生還是家長對我崇拜有加。
一件小事讓家長至今對我感激不已,那是92年中考英語的前一小時,我朋友找我,讓我給他的女兒輔導一下英語,礙于情面我用了20多分鐘,針對當時的試題題型作了一番剖析。不想考過之后,我朋友的孩子居然飛奔過來高興地對她爸說,許多題目和老師講的一模一樣,真了不起。朋友的孩子最終被南京財經學校錄取了。
二、因為“愛”而執著
進入了90年代,在這段時間里,我邊教學邊參加南京教育學院舉辦的為期三年的英語專業業余進修,系統地學習了英語專業課程和英語教材教法,無論是在專業知識方面和教學理念方面都得到了提高。1992年,我順利地取得了英語專業專科文憑。這段時間里給我感觸至深的是我能不斷地運用所學到的英語教學理論知識,結合自己的英語教學實際,在實踐中體驗新的教學方法,嘗試不同的教學手段,認真反思了從教以來的英語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例如在英語課上根據教材的要求,我霸占了課堂上講的地位,為自己的精心教、學生認真聽和記而沾沾自喜。因為當時的教材編排體系每課都是以課文、生詞表、注釋、語音、語法練習等幾個部分構成的,我在課堂組織的練習活動大致有:句型轉換或替換練習,跟讀模仿,用所給句型、詞組完成句子,句子翻譯,朗讀和根據課本上的語言材料進行嚴格控制的問答練習。
我當時的教學理念就是“講授法”,學生的學習方法就是“機械性練習”,教學手段就是一本書,一只粉筆和一塊黑板,教學對象是希望通過讀書能跳出“農門”的學生,當年考取中專校(農轉非并包分配)的學生家長都要請老師和家里親朋好友吃飯,那場面一點兒也不遜色于現在的婚禮場景。在我從事英語教學的第15個年頭,我迎來了第二套初中人教版(中英合編的JEFC)教材,面對著這套打破了單純以語法結構為主要脈絡組織和安排教學模式,采取了結構與功能相結合的路子編寫的教材,我如饑似渴地認真研讀新教材,學習由教育部在2001年頒布的《課程標準》(實驗稿),在自己的英語教學理念中明確地樹立了這套教材是以培養學生的交際運用語言能力為目標和組織英語課堂教學的新理念。
為了盡快地轉變我早已習慣的“講授法”教學方式,我積極參加省、市、區的各級培訓。在課堂教學方式上以交際教學為主,積極探討具有交際功能教學方法,在研究活動形式、教學過程、語言知識教學和語言技能訓練等方面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法來組織教學,圍繞著JEFC教材開展兩人小組練習(Pair work)、小組活動(Group work)、分排練習(Row work)和分行練習(Team work)等活動,實踐“五步教學法”的課堂教學結構,通過聽、說領先,讀、寫跟上全面訓練培養學生為交際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我的課堂上,學生能聽懂英語了,能用英語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自己的學生在02年市首屆中學生英語口語競賽中獲得了三等獎,也因為敢于實踐和創新,在2004年我被評為區英語學科教學帶頭人,圍繞著JEFC教材的實踐有多篇參評論文獲省、市、區論文獎,課堂教學的手段也多樣化了,學生活了起來,課堂圍繞英語而說的熱情高了……
然而令我不安的現實,又讓我對此次新課程的改革進入了“尤抱琵琶半遮面”的境地,每逢期中、期末上級部門不得已的統考和排名,評判學生的是考分,評判教師的你的全區排名,讓我難堪的是我教的學生用英語表達超過別的教師所教的學生,可筆試成績比不過那些以語言的知識和讀寫技能為重點訓練教師所教的學生。
如何解決這個矛盾呢?我國有影響的英語教育專家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評價直接起到促進學生學習、進步與發展的作用,大力加強形成性評價,盡量減少中考以外的終結性評價活動,即甄別性測試,禁搞分數排隊,采用等級分制。在學習的過程中,對學生在每個步驟的表現要及時反饋,肯定其進步,激發起學習興趣和動機,激勵他們不斷進步;對學生的困難和問題一定要耐心幫助,給予關愛和支持。評價方式和手段多元化,有自評、互評、教師評、家長評,還有作業評定、學習活動評比、點評、學習檔案、問卷調查、訪談、平時測驗、周記等。采用描述性評價(定性分析)、等級評定或評分等評價記錄方式。評價重在優化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終身學習能力,幫助學生形成學習策略……
對這段時期的英語教學我頭腦中一直縈繞著一個教育寓言小故事《說禪》:有一年輕人找到一位著名的禪師,想跟他學禪,禪師開導他很長時間,年輕人還沒找到入門的途徑。有一天,他當著徒弟面倒水,杯子滿了,茶水溢了出來,他還在倒。弟子很驚訝,提醒他水倒不進了。他說:“是呀,杯子滿了,水就倒不進了;而你呢?用成見把自己的腦子塞得滿滿的,我又如何能增加你的智慧呢?要想學到禪的奧妙,就必須把頭腦騰出空來,把充塞其中的幻象和雜念清除出去。”
三、因為執著而迷戀
來也匆匆,去也匆匆,JEFC教材在知識中去學習知識,然后去運用知識,以時態為線索、融入結構、功能和話題,知識脈絡相當清晰,以對話、短文為范例來組織內容,語法在每個單元中非常明顯的體現出來,同時不斷反復鞏固,有系統性、層次性和漸進性,教師的教學方式以交際教學為主。作為這一階段實踐的我,的確承受著來自多方面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壓力:既渴望著英語課堂教學活動的突破,又渴望著所有學生英語成績的上升,但就我身邊的老教師也好,新教師也好,不管是“新瓶裝舊酒”還是“穿新鞋走老路”只要是學生考得好就不會受到抱怨,甚至沒有人在乎你教師用什么樣的方法、手段去提升學生的成績。這套JEFC教材很快就被《Fun With English》所替代。
2006年我迎來了我從教以來的第三套《牛津英語》教材。這套教材編排的目標是更加重視學生的發展,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點來選編教學內容,注意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激發學生的興趣;采取功能、結構、話題及“任務型”活動途徑相結合教學方法;充分重視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成為學生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注重學科融合,開闊學生的視野,滿足他們求知的欲望,而且能夠引導學生全面向社會、了解世界、增強國際意識……
江蘇省也從此在小學三年級就開設英語課,這是一個多么令從事英語教學工作者激動的事啊!主宰這一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任務型教學途徑和有效教學方法。課程標準倡導任務型教學途徑,任務型活動能讓學生用英語做事,用語言開展真實的,有意義的活動。新的《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教學建議中明確地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力求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打好基礎,同時,促進學生整體人文素養的提高。教師應在教學中綜合考慮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五個方面的課程目標,根據學生的發展狀況,整體規劃各個階段的教學任務,有效整合課程資源,優化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教師還應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化水平,努力適應英語課程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 年版)》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這明確界定位了英語課程的性質,將會進一步促進素質教育的實施。什么是素質教育?愛因斯坦說過,素質就是把知識都忘記了,剩下的那些東西。我們恰恰是運用剩下的東西去思考,去與人交往,去戰勝困難,去設定目標,去實現我們的理想,去創造我們的“幸福”。
近年來,我任教的學生,他們在小學都有四年的英語學習基礎但不能適應初中的英語學習這一現象:例如,書寫不工整,朗讀讀不出來,說英語支離破碎,聽了卻聽不懂,學生很乖,可讓他們自己去預習,自己去主動學習難上加難,似乎失去了動手的能力,失去了主動獲取語言的能力,這無不與小學終結性評價僅以學生英語考試的分數為標準,人為設定的框框有關,有悖于小學英語的二級《英語課程標準》的評價,給學生學習英語進入初中直接帶來的后果是對英語學習失去了興趣。許多走上英語教學崗位不足十年的英語年輕教師經常私下里對我說:現在的學生真聽話,聽話得都讓我課堂上不知說什么了,我比以前教的更認真了,可就是課堂上學生活不起來,學生動不起來,學生的考試成績上不來……
四、因為迷戀而不棄
面對著按照任務型教學原則設計語言實踐活動,突出課堂語言教學整體性和綜合性,內容聯系社會生活,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語言素材典型,語言情景真實,語言表達規范的《牛津英語》教材,我不放棄任何一次培訓機會,嘗試著自己角色的變化,突出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不同層次學生的英語學習……這時的我真的感覺到首要的不是學生的問題,教師首先要進行教學理念的更新,要突出課堂的主人是學生,絕對不是教師;課堂的核心不是你教什么內容而是學生用什么樣的方式和方法去學習內容,我經常用這則教育寓言故事來自勉:有一個年輕的牛仔想把一只牛趕進牛棚里喂食,可是這只小牛不愿進去,年輕牛仔用力地抓住牛角,想把牛拉進牛棚,可是拉不動。牛仔的爸爸見到了,也出來幫忙,一個在前面拉,一個在后面推,可是這小牛發了牛勁,抵死不從,無論兩人怎么費勁,小牛都不肯進去。這時他們家的保姆出來,輕輕地吹了一聲口哨,然后把大拇指塞進了小牛的嘴巴里,小牛含著保姆的大拇指,乖乖地跟著她進了牛棚……教師在課堂上以自我為中心的“自戀”現象在如今課堂上依然大量存在,一方面直接原因是目前對教師評價機制還沒有改變,對學生終結性評價沒有真正有效落實多元評價體系;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教師的教學觀念沒有徹底改變,口頭上一直喊“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關注語言學習者的不同特點和個體差異,實際課堂教學中一直想將學生訓練成同樣模式的學習“機器人”。
其次的問題,有相當一部分教師習以為常地固步自封,不求進取,以一塵不變的教學觀念和方法固守課堂教學。教育研究應成為教師的一種生活方式。課程改革給我們教師的專業發展帶來了機遇,但同時也帶來了挑戰,如果借口感到對付日常教學已經很不容易,沒有時間學習,沒有時間搞科研,或認為不搞科研照樣可以教好課,不久的將來必將被教育所淘汰,更可悲的是你耽誤了學生的發展。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 年版)》已明確地定位了英語教師的角色。我想只要我們勤于學習,勇于探索,不要言個“忙”字而放棄了“悟”的過程。“忙”就是“心亡”,“悟”就是我帶著心去學習,要“少點忙性,多點悟性”。路漫漫兮,其修遠兮,吾將英語教學之路而求索兮……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東溝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