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理念提出的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而在這種學習方式中,問題意識的產生以及問題解決的策略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這里所講的問題解決策略是指學生在問題解決過程中,通過合作探討,相互啟發,實現優勢互補,進而解決個體無法解決的疑難問題的方式與途徑。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筆者發現如何幫助和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是亟待研究和解決的課題。以下是筆者的一點心得,僅供參考。
一、影響問題解決策略的主要因素
1.問題生成與解決的角色“錯位”。南宋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這實際告訴我們,在學習學生應是問題生成與解決的主角。然而,在新課程教學中,有些老師仍沿襲傳統教學中教師“獨霸講臺”的做派,如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有的老師把教案編織成無數個問題分解給學生,表面上課堂教學熱熱鬧鬧,師生碰撞激烈,但實際上學生的回答常常為教師的“標準答案”所左右,否則就有可能為教師所“啟發誘導”。
2.學生問題意識的“缺位”。明代陳憲章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笨梢?,喚醒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是當前課堂教學的重要課題。學生問題意識的“缺位”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缺乏問題產生的環境和氛圍。二是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對于“問題”含義的理解定位不夠準確。認為學生問題越少,老師教學效果就越好,因此課堂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缺位”,嚴重制約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和課堂教學的良性循環。
3.問題解決達成目標“失位”?,F代教學設計理論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借助目標進行互動并用目標來調節自己行為的一個信息反饋過程。然而,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我們經常發現課堂問題解決缺乏明確的目標,學生合作的層面僅限于傳統的“小組議論”的層面上。究其原因是教師沒有真正領會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的問題解決的目標達成意識,以至出現老師只關注小組的學習結果,不注意學習過程和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二、問題解決策略的構建與探索
1.促進教學模式和師生角色的轉變,引導學生樹立問題意識
早在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簡意賅地說“創造始于問題”。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善于設問,還要激發學生質疑問難,積極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首先,轉變教學思想,樹立平等和諧的教育理念。是否重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不是一個方式問題,而是一種教育觀念問題。如在小組合作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樹立以培養學生創造力為目的的教育觀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中要多給學生敢于表現、勇于創新的機會,大膽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見解。只有確立學生的問題主體意識,也才能讓學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真實想法,提出自己的疑問。
其次,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問題參與意識。在小組合作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不斷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且為學生所喜愛的問題情境,通過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來來激發學生參與意識,促使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問題情境的創設還要根據學生的知識實際,從學生學習最近發展區的角度去激發學生思考問題,特別是對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憤”、“徘”的問題進行積極思考和探究。
再次,培養問題意識,讓學生體驗“我就是問題的主人”。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分組的方式把提出問題的機會均等地分給學生,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到提出問題中來。由學生提出問題就可以看出學生是否真正把握了問題的實質,如果學生能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并能去解決問題,則說明學生已把握了問題的真諦,反之,則要分析原因,繼續引導,直至學生能夠在總體上準確提出問題并能分析和解決問題。
2.重視解決問題過程與策略的指導,不斷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水平
首先,引導學生學會收集和處理信息,實現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的轉化。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一方面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和社會生活中豐富的素材,引導學生去觀察、發現、收集相關信息,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提高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師通過多種途徑與方式培養學生積極地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解決問題的訓練,逐步提高學生發現、探究的技巧和方法。
其次,培養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思路,鼓勵個性化的解題思維。在小組合作教學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學會表述自己解決問題的思路,如設問要求是什么?材料中與設問相關的有效信息是什么?有效信息與教材知識點有何聯系?等等;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有關信息,找準、找全有效信息與教材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并用專業術語加以表述,以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條理性和嚴密性。此外,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個性化的解題思維,允許學生通過獨立嘗試、動手操作、小組討論等方法讓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
再次,重視問題解決策略的指導,提升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與水平。在小組合作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立足學生實際,一方面加強對學生進行問題解決技能的指導。如可以通過適度、合理、科學的練習來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通過搞“題海戰術”,違背教學規律來機械地提高學生問題解決的技能。另一方面,要重視對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培訓。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室、社區資源等學生熟悉的地方,創設出一個個豐富的現實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參與其中,激發學生主動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3.在回顧與反思中逐步完善問題解決策略
哲學家康德曾說過,“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問題解決策略的形成與提高往往要通過對自己行為的不斷反思才能不斷充實與提高。
首先,問題解決策略的形成切勿“一刀切”。在教學過程中,問題解決策略的形成應根據問題的具體情境和學生的學習實際來確定,如果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解決問題的適用范圍就非常有限,也不易遷移。因此,只有讓學生學會反思,對問題解決策略進行回顧總結,才能提高學生問題解決策略的能力與水平。
其次,反思可以促進師生問題解決策略水平的提升。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積極引導學生對問題解決策略的反思,通過回顧與分析、變式與對比、感悟與體驗等渠道,不斷提升學生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策略的水平。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根據“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策略回顧”這樣的教學思路,采用,通過對學習過程的不斷反思,逐步使學生對策略的運用達到深刻理解和靈活運用的水平,從而使學生問題解決策略的水平真正得到提升。
總之,探究小組合作學習中的問題解決策略,是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在教學中,教師要立足學生思維方式的多樣化和思維水平的不同層次,創造性地優化教學過程,真正為學生構建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平臺,使學生的問題解決策略在學習中提高與升華。
(作者單位:江蘇省儀征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