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積極探索課堂教學改革,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全面發展,是廣大教師的職責。我們要改變過去那種滿堂灌,學生累教師累的教學方式,要讓我們的課堂教學從低效甚至無效走向有效,走向高效,走向優質。
【關鍵詞】化學課堂 高效課堂
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正在轟轟烈烈的進行,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課程改革,而課程改革的核心是課堂教學改革。課堂教學是落實素質教育的主渠道。積極探索課堂教學改革,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全面發展,是廣大教師的職責。我們要改變過去那種滿堂灌,學生累教師累的教學方式,要讓我們的課堂教學從低效甚至無效走向有效,走向高效,走向優質。筆者在中學化學課堂教學中就此做了幾點初步嘗試,愿與各位同行一起探討、交流。
一、巧激趣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對一切來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它永遠超過責任感。”楊振寧先生有言: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興趣是求知的先導,是會學的前提條件,是培養學生智能的最集中體現。只有激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促使學生的思維達到最興奮、最活躍的狀態,教學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新授前,通過精心設計的導入、激趣、引題、設懸念,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探求和認知的欲望,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俗話說“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我們如果能在課堂的開始牢牢的抓住的學生的心,就預示著這堂課成功了一半。故筆者在平常的教學當中非常注重課的引入。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我通常利用化學實驗,化學故事,化學魔術,生活中化學來引入新課。如:
在學習“氧氣的性質”時,我并不先講氧氣的檢驗方法而是用一帶火星的木條,分別插入盛有氧氣和空氣的集氣瓶中,引導學生“發現”鑒別氧氣的方法。
在學習“燃燒的條件”時,我首先做了個小魔術“燒不壞的手帕”,讓學生帶著問題“燃燒的是什么物質?”“為什么手帕沒燒壞?”去探究物質燃燒的條件。
在學習“二氧化碳的性質”時,我先講述“屠狗洞”的故事。在意大利曾經傳說有一個山洞,當地人叫它“屠狗洞”,狗進到洞里會死亡而人進去卻安然無恙。人們說洞里有一個妖怪叫“屠狗妖”。有一天科學家波曼爾想揭開“屠狗妖”的秘密,他來到洞里,看到洞頂掛著各種形狀的鐘乳石,地上站的石筍還濕漉漉的。他將火把接近地面,看到火焰慢慢變小最后熄滅。此時波曼爾不禁大笑起來,這“屠狗妖”不就是二氧化碳嗎?它不僅能殺狗還會殺人呢!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當你學完了二氧化碳的知識就能解釋了。
在學習堿時,先用無色酚酞在濾紙上畫上可愛的小貓,再用堿液噴灑,小貓就會活靈活現的出現在學生面前,學生立刻被這奇妙的現象所吸引,繼爾帶著興奮的心情去探究堿的性質。
二、重設計
教學設計是一種創意、一種思路、一種智慧。我們在設計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從學生的自我出發;二是引導學生去尋找矛盾;三是尋找實踐案例。教師要“稚化”自己,把自己當作學生,用一顆“童心”去探知學生的想法和情感,依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設計課堂教學。少年兒童的心理普遍有好動、好奇、好群的心理。他們在學習活動中一般求新、求奇、求趣。教師在設計教學中就應充分考慮這些因素從學生熟悉的小問題,以學生的知識、經驗來著手設計教學。如:你是怎么知道我們周圍有空氣的;你能用什么方法捕捉到空氣;怎樣檢查煤氣管道是否漏氣;你家里采用了哪些方法防止金屬生銹的?等等這些簡單而學生熟悉的問題都應體現在我們的教學設計中。在探究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時,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提出問題“我們已學過哪些能產生二氧化碳的反應?”此時學生會搜索頭腦中已經儲存的十幾種生成二氧化碳的反應,如人與動植物的呼吸、木炭和大多數有機物的燃燒、炭和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某些碳酸鹽的分解等,她們在頭腦中搜尋這些信息時促進了思維的發散。然后引導學生探究實驗實驗室用大理石與稀鹽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先采用對比法探究碳酸鈉粉末、碳酸鈣粉末、碳酸鈣顆粒分別跟稀鹽酸、濃鹽酸、稀硫酸反應的狀況,讓學生通過比較分析這幾個反應的現象特征,深刻理解用碳酸鈣顆粒跟稀鹽酸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最適宜的方法。學生的情緒被調動起來后,進一步提出以下幾個問題讓學生研討:①為什么不選擇我們所熟悉的其它生成二氧化碳的方法作為實驗室制法?②工業上需大量制取二氧化碳,這種方法可行嗎?為什么?引導學生對思維發散過程中所獲取的各種信息進行分析、評價,集中于主攻方向,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聚合思維。通過這個實驗原理的探究過程,學生獲得了豐富的感性認識和科學思維,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讓學生體會到探究知識的樂趣。
三、活組織
為了進一步貫徹新課程改革精神,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必須轉變傳統的單一傳授型的教學觀念,既要充當知識的傳授者,又要成為一名教學環境的設計者、學習的組織者、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的引導者、學生學習過程的合作者和促進者以及新課程的開發者。因此教師必須采取有效的策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使課堂成為師生的信息“互動站”。組織教學活動形式應富有變化,可經常采取辯論式、競賽式、相互提問式、頭腦風暴式等多種形式組織教學。如:
在學習“元素符號”時,我采用競賽的方式,讓男女生比較在同等時間內誰記憶的元素名稱及符號更多,更準確,并頒發了“記憶之星”獎。
在學習合成材料中的塑料時,我展開了使用塑料利與弊的辯論。讓學生在辯論當中領會了化學是一把“雙刃劍”。
在學習“金屬的活動性”時,我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探究“金屬與酸”的反應,并通過學生比較鎂、鋅、鐵、銅與鹽酸和硫酸反應的快慢得出這四種金屬的活動性。然后請同學根據教材上的卡通圖想象這四種金屬進入酸中的情形并表演給大家看。
在學習“金屬利用和保護”時,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家中現有條件設計實驗對鐵生銹條件進行探究。讓每一位學生都知道鐵在潮濕的空氣中即與氧氣和水接觸時極易生銹從而掌握了鐵制品如何防銹。
在學習“愛護水資源”時組織學生對自家周圍和學校附近的水污染情況進行調查并提出預防方法或凈化方案。
只有采用多種教學組織形式,才能維持學生學習化學的長久興趣,才能真正教會學生學習。
四、熱交流
俗話說: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交換后每人有兩種思想;你有一個經驗,我有一個經驗,交換后我們每人都多了一個經驗;你有一個教訓,我有一個教訓,交換后我們每人就多了一個教訓……所以我們要努力營造和諧氣氛,讓學生心情舒暢,思維始終處于積極的、活躍的狀態,敢想、敢說、敢于質疑問難,敢于大膽創新,樂于發表意見。在教學活動中啟動并協調有創造性的、有成效的課堂討論,這樣可以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對知識進行“內化”,可以提供給學生思考和主動建構知識的機會,可以充分發揮個體作用和群體效應。如:
在學習“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時,在討論裝置后面為什么要接一氣球時,告訴學生通常在生活中的煤氣中毒就是指一氧化碳中毒。頓時課堂沸騰起來,大家七嘴八舌,討論熱烈,很快就明白裝置后面接氣球是防止一氧化碳擴散,造成空氣污染,此時有一位同學又說:“這些一氧化碳放到哪里去啊?”“對啊”我說,并以此讓同學思考討論:有更好的處理方法嗎?同學們交流后想出了很多種方法:①接個塑料袋;②在出來的導管口放一盞點燃的酒精燈,直接進行燃燒;③先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再用一根彎的導管接到前面的酒精燈上燃燒,既可以使過量的一氧化碳燃燒掉,同時還起到節能作用等等。
在學習完“氧氣的制取”后讓學生交流討論哪種制取氧氣方法的最好?優點有哪些?有哪些不足?如何進行改進?學生交流后得出①使用過氧化氫制取氧氣最好;②優點:操作簡單、裝置簡單、節約能源;③不足:反應速率太快,過氧化氫用量較多;④改進:將長頸漏斗改成分液漏斗等等。
五、勤反饋
在教學中應重視反饋,要注意緊扣目標,精心選擇典型習題,壓縮題量,課課檢測,節節驗收,章章測試,充分發揮練的效益。
教師解難答疑完成后應及時進行鞏固練習.習題題目應由易到難,由簡到繁,梯變合理,螺旋上升.題量安排要適中,題型要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教師對課堂信息的反饋要認真把握,及時矯正。為了更好地掌握學生目標達成的情況,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精心設計10分鐘左右的檢測題,對學生進行當堂檢測,或集體批改或課后批閱,并記下典型錯題,課后及時進行反饋矯正,力求使絕大多數學生能真正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檢測。教師還應注意對檢測后的信息反饋的收集與積累,有效地實施單元驗收.對每次檢測中出現的問題及重、難點問題再次進行測試并及時批改,從而能對本單元的教學進行正確全面的評價,對未達到過關要求的學生要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必要的反饋矯正,彌補不足,以求絕大多數學生能真正達到節節清、章章清。
總之我們要本著“一切為了孩子,為了一切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讓我們帶著激情在漫長的教學路上做好“引路人”,為學生營造自主、發展的空間,讓我們的課堂動起來,讓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讓學生學的有滋有味,有聲有色!
【參考文獻】
[1] 鄧蘭清 等. 巧激趣 讓數學課堂鮮活起來,《師道》,2007(3).
[2]《深化課堂教學改革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www.qhmc.edu.cn/jcyxb/jxgz/4.doc.
(作者單位:江西省吉安縣澧田中學;江西省吉安縣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