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朱熹提出:“學者讀書,須要斂身正坐,緩視微吟,虛心涵泳,切己省察。”(《朱子語類》卷十一),清代曾國藩說:“涵泳二字,最不易識,余嘗以意測之曰:涵者,如春雨之潤花,清渠之溉稻。雨之潤花,過小則難透,過大則離披,適中則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過小則枯槁,過多則傷澇,適中則涵養浡興。泳者,如魚之入水,如人之濯足。……善讀書者,須視書如水,而視此心如花、如稻、如魚、如濯足,則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之表。”(曾國藩《諭紀澤》)。由此我們可以明白:涵泳,指的是一種沉浸其中,玩味體會,自得其樂的讀書境界。
閱讀時引導學生涵泳,要使學生明白讀書時只有虛心定氣,才能密察其意。心浮氣躁的心態是與沉浸,涵泳無緣的。閱讀時要全身心的投入,虛懷若谷地吟誦,兵器雜念,用心感受作品,真正體會到文意,追求其真意所在。教師平時應注意提醒學生閱讀時,一定要精力集中,全神貫注地讀文章,潛入文中,虛心地了解,研讀文章的意義和作者的寫作意圖;不能揣摩文意,更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強加于作者,按照自己的意思來理解文意。這樣才能更好地產生對作品的審美情感,陶醉文章語言文字所帶來的魅力。進入作品的預設情境中,縮短與作者的時空距離,與作者產生共鳴。
如巴金《小狗包弟》一文,情與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情感緊隨敘事起伏變化,事件牽動作者的情,作者的情牽動讀者的心。沉浸其中,讀者會和作者一起悲傷(藝術家和狗的故事)——歡快(與包弟親密接觸)—— 憂慮(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輕松(送走了包弟)——沉重(送走以后心里不安)——歉意(至今心不得安)。體會到作者那種“此恨綿綿無絕期”的精神折磨。從狗的命運上可以看出“文革”運動,以它的殘暴,蕩滌人性,狂施淫威,使多少人家從安樂中陷入苦難,又使多少不幸的生命死于不幸之中。客觀暴露了“文革”時代的某些特點及這段特殊的歷史給善良正直的人民所帶來的近于毀滅性的災難。
閱讀時引導學生進入“默識心通”的狀態。讀書要有一個靜默錄思的過程,只有在靜默之中,思維才會沉潛縝密,認識才能旁理致知。閱讀是讀者借助文本與作者心靈上的平等對話,雖然是讀者個性化的行為,離不開讀者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離不開讀者的身心經歷,但只有和作者心靈相通,通過理性分析和思考,才能從中得到一種自我體驗。教師應該把課堂主動權交給學生,課堂上要讓學生擁有一段安靜的默識心通的空間和時間,教師不要獨占課堂,以我為主,急急忙忙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急急忙忙的回答問題,一味地把自己的認識結果告訴學生,替代學生的認知過程。要讓學生自我感悟,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努力滿足學生內在的學習要求,使之不斷體驗到感悟的成功和快樂。要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深入文章的情感,意蘊和韻味,達到情感與理智高度結合的境界,與文者共鳴,理解文旨文情,進入角色內心。
如毛澤東《沁園春·長沙》這首詞教學時,由于達到了“默識心通”學生頭腦中就會呈現出一幅美麗的畫面:遠望群山,重重疊疊的樹木遍染紅色。近看湘江,滿江秋水碧綠澄澈,船只爭相行駛。仰望天空,雄鷹有力地翱翔。俯視水中,魚兒歡快地暢游。從這幅多姿多彩,生機勃勃的湘江秋景圖畫中,不但能窺出作者的心跡,同時也能體會出潛伏在作者內心的偉人情懷。
閱讀時引導學會“切己省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在靜默之中和作者展開無聲的對話。從自我出發去感受,去體驗,進行閱讀反思,解文,知人,論世,察己,讀以致用。“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閱讀的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即有對文章意義的解讀,作者旨意的探究,社會現象的剖析,也有對自己言行的反省。即要求“不淺嘗輒上;又要求明辨是非優省,慎重擇取。”從“博學”到“篤行”。做到“得彼之長,悟己之短。”即要“入書”,又要“出書”,通過省察觀照自身,提高自我修養。從文中汲取思想營養,提高自己的品德和審美情趣,發展個性,健全人格;從文中汲取知識,積累語言材料,構建語文知識,發展自己的語文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獲取情感體驗,培養自己的人格。
閱讀時引導學生在誦讀中涵泳。涵泳注重的是對文字的默識心通。誦讀注重的是將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二者雖有差異,但又密不可分。因此,古人讀書強調“先之以高聲朗讀,以昌其氣;繼之以密詠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進,使古人之聲調拂拂然若與我喉舌相習,則下筆時必有句調奔赴腕下。”(曾國藩《家訓》)。反復誦讀是語文教學的基本途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反復誦讀,熟讀精思,潛心涵泳,可整體把握文章,明文達意。反復誦讀而使學生涵泳于語境之中感悟語言,有助于語感的培養,語文能力的提高。讓學生全身心地沉浸在語言環境里去口誦心惟,才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讓激情和智慧在誦讀和涵泳中飛揚。
(作者單位:安徽省亳州市幼兒師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