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在“課程目標”中,把“追求思維的創新、表達的創新”作為重要的目標。一些學者認為:“寫作是語文學習中最具創造性的,即使是‘舊’的思想和第二手資料,也能為它們創造一種新的,而且是唯一完美的表達方式……”①
作文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順應時代的要求,把培養創新意識,發揚創新精神,發展創造能力放在首位。那么,應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呢?
第一,善于點燃學生的創新之火。學生的思維蘊藏著無限的求新潛力,但它不是學生自發地迸發出來的,而是需要教師的科學引導,才能誘發出來。在寫作活動中我們執教者應該把學生把這些內在的、潛藏的能量釋放出來。
首先,作文要緊扣生活,即作文的命題要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關聯。寫作活動,作為一種創造性的精神勞動,它必須以現實生活為基礎。美國的威廉·W·韋斯特認為創造性寫作有三個方面的標準:真誠、有感情和富有創造性。要達到這些標準,就要在作文命題上注意避開陳舊俗套的老題目。多聯系學生的生活,出一些比較靈活、容量比較大、富有啟發性和批判性的題目,以激發學生的創造性。葉圣陶先生曾說過“生活充實,才會表達出、抒發出真實的深厚的情思來”。教師在安排寫作訓練時,應當密切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讓學生有了真切的生活感受,才能迸發出創新的火花。例如:2009年是建國60周年,各大媒體對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國家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改變都作了詳細的報道,我們的學生從中獲得了許多直觀的認識,為此,我要求學生以“變化”為話題,聯系自己的親身經歷寫一篇作文,由于學生有真切的感受,有內容可表達,就激發了他們寫作創造的欲望,文章也就能輕松完成,有兩篇優秀作文被《創新作文》錄用并發表于2009年第三期上。
其次,要引導學生參與作文教學過程,讓他們有更多的表現創新機會。寫作是個體創造性思維的活動過程,作文是個體精神勞動的思維結晶。學生在作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他們擁有作文的主動權也是天經地義的。學生的思想是不斷發生變化的,教師與學生的生活、思想畢竟有距離,而學生生活在集體中,他們的思想情感往往息息相通,讓學生參與文題設計,可以喚起較大范圍人群的共鳴,從而激起他們表達創造的欲望。
給他們命題的機會,這樣才能把寫作訓練和學生的生活真正地聯系起來。做法是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命題,然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遴選,最后確定認同感較高的文題讓大家寫作。例如:有位同學提出了“心態決定命運”的話題,這正折射出時下學生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學生如何以正確的心態來對待學習生活的精神狀態,這一話題受到了同學們的認同,并以此為題進行作文。大家各抒己見,學生智慧的火花從中迸發出來。也可以允許學生隨機命題,將這一工作常態化,讓學生經常有參與的機會。
作文過程指導時,也應引導學生參與。如在指導學生訓練某一寫作規則時,傳統的方法一般是教師提供相關范例,再進行講解,最后讓學生練習;我們卻是提出要求,讓學生自己搜集相關例文,并作評析,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究發現能力;在搜集素材訓練時,發動學生搜集整理材料,培養其處理信息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在作文評改中,也放權于學生,讓他們在這一環節上展示才情。
再次,要給他們思考創新的空間。寫作是需要一個思考過程的,一蹴而就往往難以成就佳作。教學中,我們常給學生一個寬松的寫作環境和愉悅的構思心境,不主張學生過早地進行為應付考試的當堂作文,而是側重過程性,引進自主探究合作等新的學習方式,對學生從審題立意、搜集材料、構思行文、表達成篇等多角度展開,讓他們有充分表達的機會。
第二,善于捕捉學生創新的靈光。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那么,在我們學生的作文中不是缺少創新,而是我們缺少發現創新的眼睛。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學會發現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學生在作文中所表現出的創造性的智慧不一定是以成篇出現的,它往往散落在字里行間或某一部分,或在作文過程的某一環節上。教師在作文指導和評改中,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長處,可能是一段文字寫得精妙,可能是一句話寫得優美,也可能是一個字用得準確恰當。例如,一位學生在評價同學的作文時,寫了一個很有創新精神的評語:“黛玉本自仙草生,化作人形報君恩。落花無情江自流,空余眾人嗟嘆聲。提筆研墨美文成,足見閣下有才情。再接再厲釀佳句,企盼再讀君美文”。這一評語不僅恰當地評價了文章,體現評閱者的評改能力,而且也展現了他的創新欲望和創新思維。對此我們教師不能視而不見,要做有心人,要善于發現、搜集和整理學生的閃光處、創新點。教師可以把學生考場作文中的佳作保存下來,把學生的準確的用詞、優美的句子摘抄下來,優美的文段甚至篇章復印下來,以便為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提供范例等。
我們不僅要善于發現,還要善于欣賞。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應滿懷熱情地發現學生的成功和進步,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使學生沿著成功的方向更加努力。葉文玲的那篇《我的“長生果”》,當作者“看到老師用紅筆圈出我寫的月亮‘像一輪玉盤嵌在藍色的天幕中’這段文字,說這個‘嵌’字用得特別傳神時,我臉紅了”,那是因為老師對“自己嘔心瀝血的創造”的一種肯定。學生作文中的閃光處或亮點就是學生創造思維的結晶,教師應及時地加以肯定、贊賞,如通過評語來贊揚,通過在公開場合的展現等方式給予學生積極的反饋,以維護學生的創造熱情。對于好的作文素材,教師可匯編、印發,并署上搜集提供者的姓名,一方面供大家方便使用,另一方面也肯定學生的勞動。這樣不僅鼓勵作文作者,也激勵其他同學認真評閱同學的作文。
此外,還可適當地放大,擴大其創新成果的范圍,既給他人以借鑒,也使其創新的幼苗得以健康成長。
第三,善于搭建創新的平臺。人的創造性活動的成果總是期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認同,而這一認同又會激發起其更大的創造熱情。心理學研究成果證實,成功體驗能增強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激發學習的熱情,使學生變得更堅強自信。學生對待作文也一樣,只有不斷的獲得一種認同感,他們的創造熱情才能得以維持,并引發新的創造動機。許多著名的專家、學者在回憶他們寫作方面的進步時,都認為張貼、展示、發表習作對激起他們的寫作創新的愿望起過重要的作用。著名作家柳萌回憶說:他的第一篇作文發表在《天津青年報》,是他真正迷戀文學的開始。林冠夫先生回憶說發表第一篇稿子讓他興奮不已,并對他后來走讓文學道路產生影響??梢?,教師要善于創造機會為學生的創造性活動提供更大的舞臺。
教師可以從以下方面作了努力和嘗試。一、在班級范圍的展現。在作文指導課上,讓學生朗讀自己收集的素材、例文,談自己對材料的處理意見;談自己的立意取向和構思。利用作文講評課讓學生朗讀自己優秀的作文并談感想;將學生的優秀作文在班級中張貼展示等。二、在全校范圍展現??沙闪⑽膶W社團,借機刊登學生的優秀作文;可在一定范圍內將學生的作文結集成冊,供學生相互傳閱;或在學校的墻報或宣傳欄開辟一塊專欄來張貼。三、在社會范圍內。利用征文比賽、作文競賽,展示他們的創造才能;推薦發表,教師要多了解有關學生的報刊,然后有針對地投稿,以使學生的作文能得以刊發。四、利用網絡技術展現。讓學生把自己優秀的文章打印成電子稿,發送至網上博客里,或一些網站。
通過這些方式手段,還可以克服學生懶惰抄襲的毛病,讓他們逐步自覺地養成創造的習慣。
總之,培養創新精神是現代教育的目標和歸宿,作為語文學科和語文教師,我們責無旁貸,以上是筆者多年在作文教學中的一些做法及體悟,僅作拋磚引玉,愿它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示。
【注釋】
①倪文錦、歐陽汝穎 主編. 語文教育展望[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348.
【參考文獻】
[1]倪文錦、歐陽汝穎 主編. 語文教育展望[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王麗 主編.名家談語文學習[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韋志成 著.《作文教學論》,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單位:安徽省廬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