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能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的內容,感知作者的內心情感。
2.能夠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揣摩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說出其中包含的感情。
【教學重點】
作者的內心情感,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及其中包含的感情。
【教學難點】
了解“我的第一本書”的深刻含義,感知作者的內心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從學生生活體驗導入。
環節設計:具體介紹學生印象深刻的第一本書
設計目的: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談體驗,為引出《我的第一本書》做鋪墊。
課堂在線:一位女生說印象最深的是她的第一本教科書,因為給她帶來了知識,并沒有具體的介紹。
環節反思:教師沒有具體指明怎樣具體的說,因此學生答題過于簡單。
二、整體感知,概括文章內容
1.瀏覽課文,說說什么書讓牛漢如此難以忘懷?——60年前小學一年級的國語課本。
2.默讀課文找人與事
作者說,這本書酷似一組畫,當我們翻看這一組畫時,畫面中都有哪些人?哪些事?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找一找,并試著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
人:父親、“我”、喬元貞、喬海、“弄不成”、二黃毛……
事:父親考學、父親補書、帶狗上學、送元貞書……
小結:這組畫包括了生活的艱辛、人間的溫情、同學的友誼、上學的樂趣。(板書)
環節設計:
1.自由讀課文,找什么書讓作者如此念念不忘?
2.默讀課文,找文中的人與事,并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
設計目的:落實課標關于閱讀的要求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
課堂在線:學生讀了近8分鐘,找什么書以及文中出現的人很全面,概括事件時不夠簡練,教師代替了學生的歸納。
環節反思:根據課前調查學生根本沒有預習,所以我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文章主要內容,并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結果學生讀書完畢后很快找到問題的答案。然而學生在概括文章事件時不夠簡練,原因是讀書的時間還不夠。今后在此環節上要給予學生多一點時間。
三、品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情感
1.品讀課文的難忘處
有沒有哪些場景,哪些內容使我們最難忘的?讀一讀,從中我們能感悟到什么?觸動你的是什么呢?
2.含義深刻句子舉例:
(1)“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的大自然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
作者對童年的感覺怎樣的?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指的什么?
(2)“我真應當為它寫一本比它還厚的書,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靈去贊美。”
作者用崇敬的心靈究竟想贊美什么?
(3)“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重點句)
“人不能忘本”含義?
環節設計:
1.通過讀書文中哪些人哪些事讓你難忘?再讀一讀,從中你能感悟到什么?
2.文中有哪些句子讓你難以理解?
設計目的:落實課標:“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理,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課堂在線:我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讓他們共同解決。然而學生找難忘的人與事不夠多,參與面不夠廣。
文中難以理解的句子,是教師拋給學生的,并不是學生自己找出來的。
環節反思:此環節應該是一節課的重點內容,我是想通過學生自己的閱讀感受,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解決,然而效果不佳,課堂在這個環節上有些沉悶。究其原因是教師給予學生讀書和思考的時間不夠多,另外沒有很好的鋪設臺階,所以學生難以攀登上。平時教學中強調要跳一跳摘桃子,但是我把桃子掛得太高,沒有鋪設好臺階。
四、深化延伸
既然這一本書酷似《父與子》中的漫畫,漫畫是讓人看著發笑的,為什么我的這本書看了卻很難笑起來呢?讀完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啟示?
設計目的:注重對略讀課文學習的感受。
課堂在線:既然這一本書酷似《父與子》中的漫畫,(師舉漫畫并簡介漫畫)漫畫看了讓人發笑,為什么我的這本書看了卻很難笑起來呢?讀完這篇文章后你有哪些啟示?
令人遺憾的是只有兩位學生說了自己的體驗,多數學生沉默。
環節反思:本環節我是想讓學生升華對文學作品的閱讀感受,能結合自身談收獲,同時歸納出文章的主旨。之所以學生以沉默代替是因為對于文章仍然不夠理解。
五、課堂小結
設計目的:強化敘事性文體特征,理清課堂的兩條線索。
課堂在線:教師總結。
環節反思:教師的理解代替的了學生的理解。
六、課后作業
以《我人生中的第一本書》為題,寫一篇隨筆。
【教學反思】
(一)我的備課
怎樣來備這篇課文?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文體是隨筆。首先我結合單元教學總體目標:“要融入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課文的思想內涵,進而了解社會人生,另外要繼續了解敘事性作品的文體特征,還要注意品味含義豐富的語句。”再結合課標關于初二閱讀的要求:“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主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理,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以及對于教材的研究我確立了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及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定位好后,下面就是怎樣設計整堂課的結構了。現在的課堂結構基本是板塊式結構,縱觀一堂好的課總有一條線索,也就是用線把各個板塊有機地整合在一起。這又回到了對教材的研究上來。我把教材中含義深刻的第一句話“可是這一本卻讓我一生難以忘卻,它酷似德國卜勞恩的《父與子》中的一組畫,不過看了很難笑起來。”作為教學的切入點和整堂教學的線索。扣住三個關鍵詞:“難以忘懷”“一組畫”“難笑”,另外把文體特征作為教學的第二條線索。這樣就有了內容和寫法的兩條線了。
(二)幾點體會
我今天上課的內容是《我的第一本書》,倒不如說農村中學的孩子們給我上了人生的第一課,這也是我的第一本書。面對評課老師的點評和上課的效果來看今天我確有收獲,下面就談幾點:
哲學上有一對矛盾:是形式決定內容還是內容決定形式,《我的第一本書》的教學設計我走的路線是形式決定了內容,然而教學應該是內容決定形式吧,此第一點收獲。
農村中學合作式學習開展的不多,學生對此形式有些陌生,因此在教學中難以推動。我未能充分的備好學生。此第二點收獲。
略讀課文要充分給學生讀書的時間,教師的講解不要多,可以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為背景提煉學生的生活體驗。此第三點收獲。
……
當然一節課的收獲還有很多,我將以此為起點,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反思總結。
(作者單位:安徽省馬鞍山市成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