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初中英語教學模式異彩紛呈,新的理念亦深入人心。《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此次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強調(diào)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jīng)驗和認知水平出發(fā),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fā)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這些要求說明,課改后的英語教學不僅要傳授知識技能,更要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增強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把情感教育作為教學目標之一,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那么,在新課改下的農(nóng)村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如何體現(xiàn)“以人為本”?下面筆者就如何構(gòu)建“以人為本”的初中英語教學談幾點看法:
一、課堂教學中滲透生活體驗
課堂是學生學英語的主陣地,教材是學生學英語的主資源,但如果“以書為本”,照本宣科,只把英語單純作為一門學科知識來傳授,那么,學生的語言思維被固定在教室這個狹小的空間里,學生學英語、用英語的范圍也只能被限制在教材里,造成學習內(nèi)容與生活實踐嚴重脫離。在新課改浪潮的沖擊下,我們要實現(xiàn)語言實踐過程,就要求我們留心周圍的生活,了解學生的內(nèi)在需求和生活特點,作教材的“開發(fā)者”,而不是教材的“執(zhí)行者”。靈活調(diào)整教學內(nèi)容,盡量使內(nèi)容貼近學生,鼓勵學生對教材內(nèi)容產(chǎn)生質(zhì)疑,進行探究。
在課堂上構(gòu)建“信息化”和“生活化”的教學環(huán)境,課內(nèi)外相聯(lián)系,采取多種活動途徑,產(chǎn)生“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要將英語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娛樂、休息等各個層面中去,讓學生愉快地融合在英語生活環(huán)境之中,自然地、不知不覺地進入角色。譬如,在學習到“Beijing will host the 2008 Olympics”這個話題單元時,就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外完成三個任務:①收集歷屆奧運會的口號和慶祝北京申奧成功的圖片;②設(shè)計吉祥物(Monkey King / Panda /…);③撰寫“我為奧運做貢獻”的調(diào)查日記,如Protect the environment(環(huán)保)。而在課堂上則設(shè)置“北京2008”夢想劇場,讓學生扮演出租車司機、外賓、導游、服務員、運動員等角色,通過英語短劇表演超前演繹出奧運北京的風采。此舉能讓學生們真正體驗到生活英語的樂趣。
另一方面,應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從不同渠道、以不同的形式接觸、學習和使用英語。親身感受和直接體驗英語,永遠是一條至關(guān)重要、事半功倍的學習途徑。因此,可以嘗試設(shè)計一些新穎性、實踐性、綜合性的發(fā)展性學習任務。例如:
1.讓學生體味生活中的英語。如學習了“仁愛”版八年級英語教材中的人物介紹后,課后讓學生去收集他們喜歡的歌星像片,結(jié)果同學們紛紛從不同途徑找到了“超級女聲”李宇春、周筆暢等歌星像片,并在像片旁邊用英語寫出了Chinese name / English name / Date of birth / Height / Weight / Masterpiece等人物簡介,展示出了一幅幅圖文并茂的英文海報佳作。
2.盡可能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運用英語。如學習“Telephone”這一話題,除了課堂上設(shè)計一些模擬交際性的任務外,課外可以要求他們用剛學到的句型和老師打幾個電話,切身體會一下打電話的真實過程。又如,了解了“A letter”、“E-mail”的形式,可鼓勵他們試寫一封英文信或利用電腦課時間發(fā)一封“E-mail”,通過不同的通訊方式加強同學、師生之間的聯(lián)系,體驗學習的樂趣,感受知識的價值。而我的網(wǎng)易郵箱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這樣的字幕:“Hello, Madam! How are you?”。真可謂“人本”的快樂!
3.了解學生,投其所好。如學到八年級“I like pop music”這一話題時,就鼓勵學生收集各類音樂磁帶并辨別出古典、流行、民歌等多種音樂風格,讓他們在滿足音樂享受的同時又學到英語知識。還可以鼓勵學生學唱流行歌曲中的英語句子,如“You are my super star.(Super Star) / I love you just like mouse loves rice.(老鼠愛大米)/ My heart will go on.(泰坦尼克號)”。
4.讓學生體驗原汁原味的English。鼓勵學生在家里看電視英語節(jié)目,如“藍貓英語”、“動感英語”、“少兒英文歌曲”等,還可堅持聽英語磁帶或英語廣播,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英語。
二、師道尊嚴中融入情感教育
現(xiàn)代教育觀認為,人的本性是積極的、向上的,具有生長與進取的潛力,教育目的是開發(fā)人的潛能,促進人的健全發(fā)展。新課程確立了“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其中情感教育顯得特別重要,因為情感是影響學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情感能夠激發(fā)出濃厚的興趣,進而轉(zhuǎn)化為學習的動力。作為新型教師,不能“唯我獨尊”以訓斥、羞辱、罰抄作業(yè)等強制性手段來強迫學生服從教學管理,應放下“師道尊嚴”高高在上的架子,牢固樹立學生本位觀,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
1.教學中應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獨特見解和真實感受,引導學生說心里話。同時要樹立民主、平等的師生伙伴關(guān)系,創(chuàng)造和諧愉快的氛圍,使學生產(chǎn)生信任感、親近感。例如,在八年級上冊Unit4 Topic1中談到了countryside(鄉(xiāng)村)的優(yōu)點,如山清水秀噪聲少,意在引導學生要熱愛自己的家鄉(xiāng),大多數(shù)學生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聯(lián)系生活實際,表達了對鄉(xiāng)村的喜愛。但有個別學生就提出他向往大城市,并例舉了多種原因,諸如大城市交通便捷、娛樂休閑方式多。對此,教師應尊重學生的獨特見解,并鼓勵引導他們正確分析城市與鄉(xiāng)村的利弊。
2.應在榜樣示范、激勵競爭中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豐富的人生態(tài)度與情感檢驗。這就需要我們很好處理與學生相處的每一個細節(jié)。如,當學生回答問題、做練習時,關(guān)切地問上一句“Do you have any problems?”;當學生膽怯、怕答錯而猶豫時,鼓勵說:“Don't be shy! Try again! You can do better!”;當學生表達正確或有進步時,稱贊說:“Oh, that's great! You are clever!”;當學生要向別人提問時,引導他們說:“Excuse me. May I ask you some questions?”;當他們的作業(yè)完成得出色時,批改時注上幾句欣賞和激勵的話語或圖畫★等等。
其實,每個人內(nèi)心深處都渴望被他人欣賞和尊重,尤其對英語學困生而言,更需要我們把愛的陽光灑向他們那個容易被遺忘的角落。為此,可在課堂上唱英文歌,表演英語小對話,用簡單英語做游戲或啞劇配音等方式,多給予他們自我表現(xiàn)的機會,讓他們相信自己能行,讓他們體會到老師對他們的期望和信任。當這種需要被滿足時,他就會出現(xiàn)一系列的積極變化,如自信、勇敢、堅強等,而這些品質(zhì)正是一個高素養(yǎng)的人所應該具備的。
3.語言本身就是文化的載體,任何一種語言的背后都隱含著這種語言的民族文化底蘊。在教學過程中,要適時滲透一些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和背景知識。一來提高學生今后使用英語的準確性和地道性;二來讓學生了解世界各國文化,感受世界的五彩繽紛,在中西文化的對比中繼承、發(fā)揚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尊重和包容異國文化,吸取它們的積極因素,提高跨文化意識。例如,無論東方還是西方,許多家庭都喜愛養(yǎng)狗。西方人養(yǎng)狗是把它當寵物,因而dog備受寵愛和青睞。而在中國,養(yǎng)狗大多是為了看家或食用,很多漢語中的“狗”具有貶義,如“狗仗人勢”、“狐朋狗友”。知道這些,學生就會更容易理解西方諺語“Love me, love my dog.”意即為漢語中的“愛屋及烏”,而不至于翻譯成“Love my house, love my bird.”
三、語言技能中提升學習策略
眾所周知,英語的語言技能主要包括聽、說、讀、寫、譯。對一名初中生而言,他的語言技能的形成主要依靠課堂上教師的教,這也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可是,如果教師只是為教英語而教英語,只知道傳授語言知識,而不懂得授之方法,那只會“累了自己,苦了學生”。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指出,教學的目的就是要給學生自己學習的本領(lǐng),以達到不需要老師教,學生就能掌握知識。也有教育人士說:“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教師應能幫助學生在自學的道路上迅速前進。”筆者認為,在知識大爆炸的信息時代,教師要啟發(fā)學生掌握自學的金鑰匙,只有在英語教學中滲透學習策略的培養(yǎng),才能像特級教師魏書生那樣,老師不在的時候,學生能照常進行學習,且成績優(yōu)異。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智力強項,有自己的學習風格。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往往忽視學生之間的差異,只重視語言技能的強化訓練,忽視對學生學習策略的培養(yǎng)和滲透。因此,我們可以嘗試以下做法:
1.兼顧差異,運用多種策略,促進學法滲透。如,用生物知識來理解humans and nature(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用美術(shù)上的涂色游戲來復習色彩單詞;用歌曲形式復習單詞或句子;用計算比賽的形式復習數(shù)詞;用自然界中食物鏈的形式學習動物類詞匯及形容詞的比較級。這樣做,可以使學生意識到今后學習到類似內(nèi)容,就可以運用這些方法來主動學習、掌握和應用。
2.展望遠景,重視學法的獲得,促其終身發(fā)展。本次課程改革的宗旨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fā)展”。英語教育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學會英語,更應是會學英語,掌握學習的方法,實現(xiàn)終身學習、終身運用。這里,筆者想提幾種適合學生用的學習策略。
(1)突破詞匯記憶關(guān)。除教會學生用基本的音標拼讀法記憶外,更應讓學生的思維插上想象的翅膀,創(chuàng)造出奇特聯(lián)想記憶法。例如,Wednesday:We(我們)→d(的)→ ne(哪吒)→s(死)→day(日子)→ 傷心(星期三)
(2)教學中應提倡運用任務型活動,以探究式學習和合作學習方式為主,逐步培養(yǎng)、滲透并內(nèi)化為學生自己的學習方式。
(3)教學中提倡向周圍朋友、同學學習。學習別人的經(jīng)驗和方法,再結(jié)合自己的實際,巧妙移植,少走彎路。
(4)要求學生積極主動積累直接經(jīng)驗,如單詞的記憶方法、記筆記的方法、學習時間的統(tǒng)籌安排,知識鞏固中要掌握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規(guī)律及時進行復習。
(5)學會使用課外參考書和中學生英語詞典工具書,同時借助工具書閱讀《21世紀中學生英文報》、《英語沙龍》等課外讀物。
(6)激發(fā)“筆下英語”的創(chuàng)作熱情,主動用學過的英語詞匯、句型來寫日記,不斷培養(yǎng)英語思維能力和運用能力,進而學會感悟生活的點點滴滴,力爭做一個熱愛生活,熱愛學習的人。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構(gòu)建“以人為本”的初中英語教學,它通過挖掘和利用學生自身的知識與經(jīng)驗,倡導體驗教育,從而極易被學生深切感知,進而提高學習效果。相信每一位教學中的“改革者”只要把握課程改革的目標,以全面發(fā)展學生的英語素養(yǎng)為宗旨,勤于反思,勇于實踐,在構(gòu)建“以人為本”的教學實踐中一定能夠運籌帷握。
(作者單位:江蘇省新沂市高流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