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習作教學,幾人歡喜多人愁。校園里談作文而色變,老師和孩子因為習作而焦頭爛額,愁眉不展。因此,小學階段的作文指導,教師要突出培養兩種能力,一是寫作的基礎能力,二是寫作的專門能力,以此來幫助學生克服“寫什么”的困難和幫助學生解決“怎么寫”的問題,不斷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讓學生運用語言積淀去寫文章,寫好文章。
【關鍵詞】小學生作文 能力 培養
任何一篇作文,無論是小學生的習作,還是作家的創作,都是內容和形式兩方面共同構成的主體。而在小學作文教學中,面對著是該從內容入手還是從形式入手,大致有著兩種不同的看法。
一是認為作文教學應從形式入手,先解決“怎樣寫”的問題,作文是學生文字表達能力的具體體現,是字、詞、句、篇的綜合訓練,強調的是學生的“雙基”教學,要求本著讀寫結合的原則,扎扎實實地對學生進行寫作知識的教學和寫作能力的訓練。二是認為作文的教學應從內容入手,先解決“寫什么”的問題,再考慮形式,解決“怎么寫”的問題,讓學生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用文字表達出來。
這兩種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所偏頗。我認為要真正解決學生作文效率不高、能力提高不快的問題,必須辯證地去認識小學生作文中內容和形式的關系,即小學生的文章是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的統一體,內容決定形式,形式為內容服務,并直接影響內容的表達效果,它們之間是相輔相成的。《小學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能根據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發展書面語言運用能力?!本褪且蠼處熃M織學生接觸自然、接觸社會,指導學生觀察分析周圍的事物,養成觀察思考的習慣。但是從內容入手,并不意味著文章的形式可以不加指導。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既要幫助學生克服“寫什么”的困難,也要幫助學生解決“怎么寫”的問題,要在兩者結合中,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
小學生作文能力的結構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寫作的基礎能力,即觀察、記憶、想象能力;二是寫作的專門能力,即確定中心、選材、布局、遣詞、造句和修改作文的能力。其中基礎能力直接影響專門能力,專門能力反過來會促進基礎能力的發展。因此,我們語文教師應在作文教學中注意對小學生兩個能力的培養,下面淺談我在作文教學中對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幾點思考。
首先,培養學生搜集材料的能力。
對學生來說,培養搜集材料的能力不僅是在校學習寫作所需要的,也是將來他們工作中了解情況、掌握信息所必須的。不少學生作文首先感到困難的是沒有內容可寫,造成這種困難的一個原因是學生不善于在生活中捕捉作文的素材。因此,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搜集材料的能力十分重要。一是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觀察是一種“思維著的感覺”,它是有目的、有組織、有秩序的感知某個對象的過程。小學生觀察通常停留在個別印象上,不全面、不細致、不深入。學生觀察上的這種毛病,使他們丟掉了一些很好的作文素材。故此,教師應及時地加強指導,克服小學生觀察中的毛病。二是要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教師在指導學生觀察時,要指導學生對觀察到的事物進行分析,讓學生在觀察時剔除消極因素,選取積極、健康、向上的材料。三是要擴大生活面。要想讓學生掌握豐富的材料,就得讓學生走出課堂,開展社會調查,組織各種社會活動,等等。
其次,培養學生確定中心的能力。
小學生寫作,一般只考慮“寫什么”和“怎么寫”,在如何扣住中心方面做的不夠,通常不加選擇地把材料堆砌在一起。因此,要教給學生確定中心的方法。就命題作文而言,確定中心常和審題、選材結合進行。有的題目本身就表明了中心,有的題目規定了選材范圍,而沒有指明中心,教師就應指導學生對教材進行分析,指出:材料最具有意義的是什么;最使自己感動的是什么;最能說明問題的是什么,從而達到選定一個中心的目的。
再次,培養學生組織材料的能力。
培養學生組織材料的能力,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一是從課本中學習組織材料的方法。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段落分明、層次清楚、中心明確、邏輯嚴密;課文中還注意首尾呼應、前后照應。因而,教師可選有代表性的課文,講清中心思想、篇章結構的特點,就可以讓學生逐步具備組織材料的能力。二是通過作文講評提高學生的組織材料的能力。平時,教師備課時應注意收集有關作文教學的材料,尤其是收集能提高小學生寫作能力的優秀文章,有計劃、有目的的閱讀、評講,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拓展學生思路。三是選取材料進行布局謀篇的訓練。可以選取學生沒有讀過的一篇文章,打亂段、層的順序,讓學生練習整體。四是編寫作文提綱。編寫作文提綱可以使學生思維進一步條理化、周密化,是提高學生組織材料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師可提供材料,學生展示討論,教師點撥后再讓學生獨立寫出作文提綱。
最后,培養組織語言的能力。
由于小學生受思維發展和語文基礎的限制,運用書面語言表達時存在很大的障礙,往往是“寫”不如“說”,文章與口述的內容相比遜色很多。小學生在組織語言方面的欠缺有如對詞義不太理解用錯詞語,造成詞不達意,或是句子不通順,前后不連貫,或是詞匯匱乏,言語枯燥,沒有吸引力,等等。針對這些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主要從閱讀中學習語言,指導學生通過課內外閱讀吸取語言的材料。在注重閱讀的同時,還可以有步驟、有計劃的安排學生描寫、仿寫,以訓練學生寫作的基本功。另外,對于學生在作文中常出現的一些語病,教師批改時可隨時記錄下來,安排適當時候做一次講評,師生共同商討,找出原因和修正的方法。
作文中可值得研究的問題很多,有如課堂結構,作文教學的心理,自學自悟作文的能力,等等。特別是隨著社會的進步,文化的發展,我們的作文教學更應該尋求新方,更應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在深入調查研究學生作文的實際情況下,大膽改革作文教學實驗,為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科學化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
[2] 資慶元. 小學作文教學改革探究[N]. 云南:云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02).
[3] 禇調玲. 淺談小學作文教學策略[J]. 內蒙古:內蒙古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6).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長淮新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