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能力的培養是提高學生美術素養的一個重要途徑,對學生的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有奠定基礎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可以從激活學生的審美意識,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審美感知的敏銳性,培養學生審美創造的能力可以從展示古今中外歷代繪畫雕塑精品、帶學生走進大自然、進行對比欣賞、自己動手創造美幾個主要方面去努力。
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它需要每位美術教學工作者進行長期不懈的努力。
一、展示古今中外歷代繪畫雕塑精品,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古今中外名人力作,凝聚著作者畢生的心血,體現了人類智慧靈動的色彩,發人深思,啟人心智。如果條件允許,教者應讓學生盡可能多地觀賞一些名人力作,學生在一次又一次感動之余,定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當法國米勒的《拾穗者》的畫面展現在學生眼前時,學生會感受到生活的艱辛和勞動人民的偉大;當俄國列賓的《伏爾加河纖夫》映入學生眼簾時,學生會感受到俄國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望;當席里可的《梅杜薩之筏》、德拉克羅瓦的《希奧島的屠殺》、戈雅的《1808 年夜間的槍殺》呈現在學生面前時,他們的同情心和正義感便會得到最大程度的激發;當威尼斯鐵沁的《圣處女升天圖》使學生眼前一亮時,那風行水上的流動氣韻,那朱紅和亮藍配合得恰到好處的鮮明色彩,會使學生贊不絕口;當凡高的《盛開的桃花》徐徐展開時,學生便會產生置身于陽光明媚、姹紫嫣紅的百花園里的愜意;當米洛斯維納斯的雕塑掀開神秘的面紗時,學生會感受到高尚典雅同豐滿誘人的驚人的調和美……當這些畫面使同學們感動、激動時,他們自然會產生出一試身手的欲望,這時,教者再作適當點撥、鼓勵,同學們學習美術的激情便會得到極大的調動,審美能力也會逐漸得到提高。
二、走進大自然,激發審美情趣
美國教育家羅恩非說:“請把孩子們帶到小溪邊,讓孩子在那里玩水嬉戲,讓他們聽一聽,那輕輕流過的溪水的聲音;也讓他們學一學,那小鳥清脆又甜美的歌聲;同時,更讓他們靜靜地聽,那微風拂過樹梢的話語,還有那落葉著地時微小的沙沙聲;請帶他們來看看,這個世界優美的另一角吧!凡是能打動你優美感情的,也讓它打動孩子吧!”這位美國教育家建議從多個感官的刺激上對孩子進行自然美的熏陶,讓孩子在大自然的環境中體驗美。我想在中學美術課堂教育中,我們應該盡量為孩子們提供這樣的機會。毋庸置疑,大自然是個五彩繽紛的世界,春花、秋月,驕陽、冰雪,潺潺流水、湛湛藍天,隨風飄拂的楊柳、辛勤忙碌的蜂蝶,綠油油的麥苗、金燦燦的稻谷,川流不息的人群……只要細心觀察,認真品味,感受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就會被大自然的美所感動,就會涌起一股描繪大自然、贊美大自然的激情。
三、通過對比欣賞來培養學生的審美評價能力
那些出類拔萃的美術大師由于其個性、經歷不同,其創作的作品在構思方法上、色彩運用上、線條的處理藝術上都會有新穎獨到、耐人尋味之處,如果教者能夠引導學生在對比欣賞中領略到各自的獨到的美,那么,學生的審美能力便會因此而得到大幅度的提高。達芬奇和丁拖萊拖所創作的《最后晚餐》,其內容相同,但因形式處理不同,就會使觀者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達芬奇的畫透視焦點居中,呈一種對稱構圖,加之空間處理的平板裝飾性,給人一種平靜穩定之感。在平靜中人物的動態變化,使畫面產生從靜到動、從安穩向騷動之感;而丁拖萊拖的畫,由于透視焦點偏向一邊,長形餐桌向縱向消失產生傾斜的縱深感,不對稱的畫面失去了穩定性,加之人物的前俯后仰相互重疊,以及畫面上方飛動著的小天使,更加劇了動蕩不安的感覺。再如同是畫馬的美術大師,宋代李公麟的《五馬圖》和民國徐悲鴻的《群奔圖》就有不同的藝術效果:前者描繪的由五人牽引的五匹馬神采煥發,顧盼驚人,其運動形態和性情都惟妙惟肖;后者描繪的正在奔馳的十六匹馬神態各異,氣勢雄壯,能使觀者產生一種驚心動魄的震撼。不難看出,經常組織學生進行這種對比式欣賞對激活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培養學生審美創造的能力,促使審美教育產生質的飛躍
審美教育同樣需要培養學生“探異求新”的能力、“創造思維”的能力。只有達到了這一步,才算真正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才算完成了審美教育的任務。審美創造能力是一種較高層次的能力,它既需要學生全身心的投入,也需要教者腳踏實地富有創意的努力。
這種努力簡便易行的方法主要有兩種:其一是在學校范圍內不定期開展主題性繪畫創作比賽活動,如:創辦“年俗文化展”、“感恩母親”繪畫比賽、“安全在我心中”手抄報比賽、“文明就在我身邊”連環畫比賽、“我為生命添色彩”剪紙比賽等等。通過這些活動引導學生利用廢舊材料制作賀卡、小手工等禮物送給親朋好友,讓學生真切體會到自己在活動中用雙手也能創造美,自己的獨特的愛的表現形式也會給身邊的親人和朋友帶來喜悅和溫暖。
其二是依葫蘆畫瓢為由此及彼的聯想。依葫蘆畫瓢——即老師掛一張范畫,學生照著畫;或老師畫一筆,學生跟著畫一筆。這種傳統的繪畫教學方法在繪畫教學的初始階段也許還有一定作用,但當學生掌握了繪畫的一些基本技能以后,還采用這種方法去教學,對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就會產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因為依葫蘆畫瓢,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不需要認真地思考,不需要把握構圖線條相互依存的關系,不需要把握某一線條存在與否的必然性,不需要理解涂寫位置非此不可的重要性,長此以往,便會形成惰性,形成離開老師則無從下筆的依賴性。由此及彼的聯想則能有效地糾正學生這種過分依賴老師的心理,逐步培養他們創造性思維能力。“此”可以指同類事物中的一種類型,也可以指不同事物中某一個個體;“彼”可以指同類事物中的另一種類型,也可以指不同事物中某一個與“此”不同的個體。在具體指導學生繪畫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把洋河藍色經典的酒瓶定為“此”,把五糧液酒瓶定為“彼”,在學生初步掌握洋河藍色經典酒瓶的繪圖技巧后,我們再強調一下五糧液酒瓶與洋河藍色經典酒瓶的不同點,并要求學生據此涂畫出五糧液酒瓶,這個五糧液酒瓶就成了“彼”。當然我們也可以把洋河藍色經典的酒瓶定為“此”把五公斤的塑料油壺定為“彼”,要求學生憑借想象的能力進行由此及彼的創作。這后一種由此及彼的構思難度顯然要大于第一種,因為這里的“此”與“彼”是不同類事物,它需要學生根據平時的生活積累進行跨越式的形象思維。無論采用哪種由此及彼的方法,其效果顯然比要依葫蘆畫瓢的方法要好得多,因為它充分調動了學生由此及彼的想象力,有利于培養學生創造性審美能力。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這里提到的四個方面是教者在審美教育過程中不可忽略的幾個主要方面,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方面它們都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教者若能時時刻刻注意到這幾個方面,學生的審美能力定能在較短時間內得到顯著的提高。
(作者單位:江蘇省新沂市鐘吾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