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課程標準》十分強調“科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要求學生能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和生產中的有關現象,解決有關實際的問題;了解科學在現代生活和技術中的應用極其對社會發展的意義?!痹诂F實生活中,學生天天與科學打交道,卻對生活中的科學熟視無睹,對科學缺乏興趣,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不到鍛煉和提高,學與用分離,把科學學習與生活割裂開來。這就需要我們徹底改變觀念,讓學生回歸生活,培養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
一、以學生的生活情境導入,消除學生對科學的陌生感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成功的一半”。一節課的導入十分重要。在導入的過程中,我們選擇的內容要考慮到與新課內容的聯系,還要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我盡量選擇與本課知識有關并且是生活中的常見現象來導入新課,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走入新課的學習。學生剛接觸《科學》時總感覺這是一門深奧的學科,對之有種敬畏,而聯系生活的情境導入讓學生感覺到原來生活中的許多東西蘊含著科學,科學源于生活,從而消除學生對科學的陌生感。
例如在學習《杠桿》這一課時,課前教師帶來一個常見的午餐肉罐頭,桌上放一些鐵條、小尺、起子等物品。然后問誰能打開?學生用手打不開,用了桌上的其他工具將罐頭打開了。然后我提出問題:剛開始某某同學用手去扒,結果如何,可以再問問他用手扒時的感受,然后再說說用了工具之后的感覺,大家來共同分析兩種不同的體驗是什么原因,此時,學生會表現出求知的欲望,借此契機,導入新課,學生感受到了杠桿的基本原理及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方便,對接下來的學習充滿了熱情。
二、結合教材,走進生活,讓學生樂于實踐
社會實踐包括對人類社會及自然界各種事物、現象的戶外觀察、考察、分析、研究,以及搜集、查閱和整理各門各類的資料。學校教育不論在時間、空間上都很有限,讓學生接觸社會、接觸自然,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習,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要比在教室里“紙上談兵”更重要。尤其是作為小學科學學科,與自然的接觸更為緊密。兒童思維、活動能力的形成,知識、經驗的獲得,其親身經歷和社會實踐活動是重要的途徑之一。結合教材,利用各種活動,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親身體驗大自然的神奇及人類對它的改造和利用,從而真正理解人與自然的密切關系,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獨立活動能力,這確實是一個很重要的途徑。
比如我在教學《認識土壤》一課時,就和同學們一起到大自然中去認識土壤,采集土壤,學生戶外學習的機會不多,一旦有了這樣的機會都十分興奮,積極行很高。在實踐活動中,學生會發現我們常見的土壤有著很多讓人難以想象的現象,有的土壤是紅色的,有的是黑色的,還有的是黃色的,學生又提出了很多問題,為什么它們顏色會不同,它們各有什么作用,哪些土壤利于農作物的生長此時,教師可因勢利導,告訴學生可以到圖書館、書店、Internet網去搜集和查閱各門各類的資料、圖片,或者向父母和其他有知識的人請教,然后集中匯報有關土壤知識、圖片資料的成果,比一比看誰獲得這方面的知識多。為了使同學們能把這次的外出活動在頭腦里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回憶,老師還就土壤講了許多華人華僑回國以后熱衷泥土的故事,并在一起討論他們這樣做的原因,原來是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土壤對人類有恩,學生可以采集一些土壤,用精致的小瓶裝起來,互相贈送,也可自己珍藏。這樣的實踐活動既貼近大自然,又獲得了許多知識,培養了動手能力和審美能力,這必將成為他們今后幸福的童年回憶。這樣堅持做下去,無疑從中就能夠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一旦學生有了這種能力,那要比你直接教給他書本知識強得多。學生們在實踐學習中嘗到了學習的樂趣,好多學生都期待著下一次到大自然中實踐學習。
三、巧用科學知識、原理,讓科學服務生活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教育既要解決一個人能自如地融入現代社會生活,能駕馭和享受各種高科技的成果,具有使用日??萍夹庐a品,參與科技新技術的能力,又要有科學創造與發明的能力,能參與各種有意義的科技問題的開發與研究,為科學技術的發展做貢獻,還要能正確認識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的關系,能積極參與各種科學技術與社會有關問題的討論與行動,能自覺抵制科學技術有損于人類與社會健康發展的種種負面效應,正確對待科技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關系?!睆囊陨险撌鲋形覀兛梢园l現,科學課的學習最終要運用到生活中去,運用到科技和社會的發展中去,才能體現其教育的價值。教師應該讓學生學會用科學知識提高生活質量,用科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用科學觸角感知社會科技動態。
例如,在學習《怎樣搭配食物》這一課之前,在小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由于缺乏科學知識,有很多同學沒有形成良好的科學生活態度。養成了各種不科學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如貪食、偏食、少食,但在學習了本課科學的食物搭配知識之后,教師通過讓學生重新制定一份“一天中的營養食譜”,調查自己一周的不良飲食習慣,設計一份“一周的家庭食譜”等活動方式,把科學知識與他們的日常生活相結合,樹立用學到的科學知識和能力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的意識。
用科學解決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就是要讓學生懂得使用方法、應用知識、解決問題。使學生所學的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在生活實際中得到應用。
例如,在學習了簡單電路之后,讓學生維修壞了的臺燈,根據電路圖組裝一個自制手電筒。又如,在學習了《我們身邊的聲音》之后,請學生調查自己生活的社區存在哪些噪音污染,并提出整改的措施。學生提出了在小區內設置提示標語,在汽車上安裝消聲器在小區內栽植樹木和設置隔音屏障等措施。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我們的實際生活即是我們全部的課程?!弊屝W科學課走進學生的生活,讓學生明確自然界中處處有科學,生活中到處是科學。只要我們用心觀察,細心體會,專心探究,就能真正體會科學就在身邊,科學就能服務生活,科學這一門源于生活的課程,就讓它踏踏實實地為生活服務吧!
【參考文獻】
[1]《小學科學課程標準》.
[2] 皮亞杰.《智慧心理學》.
[3]《科學課》雜志.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霍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