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中規定:“學會正確、自主地選擇閱讀材料,讀好書,讀整本書,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課外自讀文學名著(5部以上)及其他讀物,總量不少于150萬字。”落實到高考測查方面,福建省自2007年起,將《三國演義》《紅樓夢》《子夜》《家》《圍城》《堂·吉訶德》《巴黎圣母院》《歐也妮·葛朗臺》《復活》等文學名著列入考試范圍;而江蘇高考語文卷從2008年起,也針對文科生加考《三國演義》《紅樓夢》《吶喊》《邊城》《女神》《老人與海》等10部名著。
正如英國學者斯蒂夫·艾倫所說,名著“哪怕只是一瞬間,它都會使你從中感受到一部分生活的意義”,它是“能夠經受住時間考驗的書,是世界上億萬讀者多少年來為從中得到特別啟迪而閱讀的書”。由讀整本的名著,可引申到閱讀理念的根本:閱讀不僅僅是一種技術,又是一種學習方式、生活方式。與此同時,對于正在學習寫作的高中生而言,名著還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作文寶庫——不僅可以啟發寫作靈感,提供精妙的作文素材,還可從中學習、借鑒實用的寫作手法。基于這樣的認識,筆者在引導學生閱讀文學名著的過程中,有機穿插過三堂“讀名著,促寫作”的作文指導課,結合典型實例,指引同學恰當地汲取名著精華,寫就出彩之作。下面,試對這三堂課作簡要介紹。
課例一:名著閱讀與生發寫作靈感
教學環節有三:
環節之一:師生討論如何從名著閱讀中汲取作文靈感,課堂上達成以下共識:
1.少數作文題,題目本身與“閱讀”、與“名著”有著顯而易見的聯系(如2010年全國卷乙卷考“‘淺閱讀’與‘深閱讀’”、2011年湖北卷考“舊書”),面對該類文題,自然可以直接評議某部名著,或敘述自己與名著“結緣”的經歷。
2.絕大多數作文題與名著的關聯,需要寫作者憑一雙慧眼自行發掘 ——拿到題目后,不妨先“咬文嚼字”,明確其內涵;進而發散思維,考慮自己熟讀過的哪部名著,跟眼前的題目有某個契合點,提取該部名著中哪一信息入題較為合理……經層層篩選,鎖定有關人物或故事情節作為寫作的由頭。
環節之二:教師印發2006年江蘇卷滿分作文《人與路(大漠長煙)》、2012年江蘇卷滿分作文《憂與愛(讀紅樓)》,以及談歌的《華容道事件真相》、侯國平的《香菱跑官》等時文(文章由學生參與選取),師生一起梳理依據名著構思作文的常見方式:
1.品評名著,即寫成雜感、讀后感、人物評論,或整體評價,或摘引原著人物、情節的某一點生發開來,進而聯系實際,論述其現實意義或可引以為鑒的教訓。如《人與路(大漠長煙)》一文,用《西游記》的故事演繹命題,把悟空等視為唐僧性格的三個側面(“《西游記》中的三徒弟,在我眼中,是玄奘精神的三個側面:悟空——開路者的勇敢;八戒——行路者的堅持;沙僧——寂寞者的隱忍”),極其深刻地揭示了“取經之路”必備的條件及所凝聚的人類精神光彩。又如《憂與愛(讀紅樓)》,品評的是“憂與愛”的化身林黛玉。作者認為,黛玉的人生命運與愛情故事,她的性情人格與處世態度,無一不是出自對寶玉的愛;她的尖酸刻薄、她的小雞肚腸,都是生發于對寶玉不專情的擔憂(即源于“深深的愛”)。全文巧于對比——用“不是花園里的一株芙蓉”“而是大觀園里的一竿湘竹”對比,將黛玉與大家對比,讓寶玉與黛玉對比;然后突出在眾人的歡聲笑語中,在寶玉的不明所以中,黛玉在“憂與愛中悄然離去”,一句“生命為愛而綻放,卻因憂而枯萎”,讀來讓人扼腕嘆息。
品評名著的變式是在反彈琵琶中“歪評”名著,即以全新的視角解讀歷史故事與人物。如《華容道事件真相》,探討在華容道殺不殺曹操的問題上,劉備、關羽、諸葛亮各人當時的心態,各人所處的地位對放人態度的影響,推論出的觀點一反人們對關羽報曹恩、徇私情的批評,指出關羽不殺曹操是因為劉備要當皇帝,關羽想讓劉備當皇帝,諸葛亮也想讓劉備當皇帝(“當初關羽若放馬過去,一刀結果了曹操那廝的性命,劉備還當得了皇上嗎?還不得乖乖地把漢獻帝接回來,劉備只能當皇叔”)。這些推理想象,都是以讓劉備當皇帝這個假設為前提得出的。文章借古事批判現今世俗的趨利思想,獨出機杼,令人嘆服。
2.新編故事,即利用某一部名著作為底子,合理地摻進現代元素,重新編寫出一個故事來。結合《香菱跑官》等范文看,寫好故事新編,應注意以下幾點:(1)擴大知識積累,豐富文學素養。可以說,熟讀名著、消化名著,具備較為深厚的文化底蘊,是編好新故事的必備條件。(2)巧妙構思,折射出現代生活的面貌。一方面,新編的故事比起原作,骨架可以不變,即人物不一定有變化,主要情節也應有那么一個影子。另一方面,歷史是現實的鏡子,故事新編無非讓讀者對現實社會有所對照,有所聯想,所以其最終的歸宿應該是當代,寫作時就要用當代人的眼光觀照古人古事;最好能從獨特的角度切入,在常人意想不到之處發掘出新的內涵。(3)有一個發人深思的主題。故事新編應追求較深的意蘊,或揭露假、丑、惡,或歌頌真、善、美,或對一些落后的傳統意識展開反思,從而使讀者獲得教益。(4)行文力求灑脫。故事新編的文筆可自由些,穿古人衣服,說現代人的話,也未嘗不可。
環節之三:學生練筆——以“羞恥之心”為話題,采用“品評《紅樓夢》人物”的形式構思作文,或者寫一篇“新編《紅樓夢》”。同學習作中涌現出一批精彩之作,例如陳琳同學的《黛玉住院》,以新編的形式演現代生活的劇情,著力諷刺了某些醫療機構惟利是圖、坑害病人的不正之風,其構思新巧,收篇含蓄(以“且待下回分解”留下了余味);給醫院取名“載仁醫院”,妙用諧音,引人頷首微笑。
課例二:名著閱讀與覓取寫作材料
具體的教學流程是:
步驟一:師生同讀高考兩篇佳作(上海考生的《直面》和江蘇考生的《拒絕平庸》)。佳作主要內容如下:
直面(節選)
……
在我看來,“直面”遠沒有“經歷”那么簡單。直面的力量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后世都是大有裨益的。
巴老在垂暮之年,并沒有把時間留給頤養天年,而是通過《隨想錄》反思自己。他回憶了文革時期那段慘痛的歷史,沒有對時代加以苛責,而是將自己作為反思對象,在本已“傷痕累累”的心靈上再撒了一把鹽。“一切都會過去”并非人們茍且過活,為自己所處的逆境加以粉飾與安慰的借口;而應該像巴老一樣,讓這“都會過去”并且“都已過去”的歷史在自己身上留下永恒的價值。直面的力量,造就非凡的氣度和價值。
同樣經歷過文革的季羨林,也在之后寫下了《牛棚雜憶》。與巴老不同的是,他沒有對個人有太多的苛責,而是通過一種溫和的反思,警醒世人以史為鑒,不要重蹈覆轍。“一切都不會過去”并非失意者用來壓抑自己而永遠郁郁寡歡,而是通過對過去逼真的敘述,用“血與淚的代價”,發出催人醒悟的警世鐘聲。
……
在直面真相之上,一定需要一個溫暖而光明的人性路徑作為指引。“這個世界其實挺冷的,所以需要一團火”,作家遲子建如是說。無論“會過去”的物質現實,或永遠“不會過去”的精神影響,讓身處逆境或遭遇黑暗的人們有一個溫暖的去處,才是終極目的。遲子建的《白雪烏鴉》,還原了一百多年前哈爾濱的那場鼠災,這讓我想起了那部曾獲諾獎的《鼠疫》,她同加繆一般,用真實的筆寫下面對災難時人的惡與貪欲,以此復蘇人性的溫暖和善良。
拒絕平庸(節選)
福樓拜曾寫過《庸見詞典》一書,他在書中以戲謔的筆法,列舉了19世紀法國社會上盛行的“大多數”人的平庸的看法。這無疑是對平庸者的當頭棒喝,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他那拒絕平庸的決絕態度。
……
拒絕平庸并非一味地盲從時代潮流的腳步,也不是故意地與大眾的認識相忤逆,而是清醒地活著,認識到自己的內心,保持獨立的人格,保持自由的精神。正如《月亮與六便士》中的主人公,順從內心的指引,追尋自身的夢想,而舍棄了人們所認為的“好工作”,孤身來到巴黎,克服病痛折磨,最終自我流放到一座小島,創作了足以震驚世界的名畫。他沒有只滿足于地上六便士的眼光,而是追逐著心底那輪明月的清輝,拒絕了平庸,實現了自己的追求。
……
作家們對此總是最敏銳的,魯迅作品中的“幫閑”形象讓夏瑜這樣的革命者流血犧牲。納博科夫的《云影·古堡·湖光》中一個不愿卷入集體活動而想獨享美景的旅客,被其他旅客干擾同化,最終被毆打致死。這些作家都敏銳地發現,要想讓更多的人成功地拒絕平庸,還需要社會能夠包容更多的異見。
步驟二:歸納兩篇作文使用材料方面的特色
1.前者關注中國名著——短短一篇文章,列舉了當今文壇大量的人物、作品、名言、事件(具體涉及《隨想錄》《牛棚雜憶》《白雪烏鴉》三部名著,舉《白雪烏鴉》為例時,先引作家言論,又類比以加繆的《鼠疫》),并發表了獨到見解,可見作者閱讀面寬廣,認識水平過人一籌。
2.后者聚焦域外名著——由《庸見詞典》引入,先概述當今社會生活中平庸者的表現,進而提出“拒絕平庸”要“清醒地活著……保持自由的精神”,并從主觀、客觀兩個方面剖析了“拒絕平庸”之不易;《月亮與六便士》《云影·古堡·湖光》等實例鮮活典型,分析說理辯證嚴密,體現出作者很強的思辨力。
步驟三:教師提醒學生注意——
閱讀近幾年的獲獎作文及考場佳作,不難發現:那些書生意氣的學子,總是按捺不住地要闡述他們卓爾不群的人世觀照,比如沈從文筆下的“邊城”和那一脈“沱江水”、因《三杯茶》垂名的摩爾森“看似偶然的契機,仍是必然的鋪陳”、米蘭·昆德拉對捷克人生活的評價、魯迅破毀“鐵屋子”的呼喚等,盡在筆下生輝;而那些博覽群書的學子,又總是壓抑不住地表現出他們不同尋常的閱讀品位,比如黑格爾的哲理、朱光潛的美學、海明威的“迷惘”、郭沫若筆下涅槃的“鳳凰”、莎士比亞的“生存還是死亡”、《人間詞話》對子瞻等四人的贊譽等,均能信手拈來。這些學生選用素材時,大多擺脫了世俗的流行樂、連續劇模式,跳出了校園的數理化小悲歡限囿,他們暢游于人類歷史的漫漫星河中,擷取的是那些塵封在具有高度審美價值的名著里的美玉明珠。
步驟四:要求針對高考作文題“順手做小事”“擁有什么與沒有什么”“出生時代的選擇”“手握一滴水”“君子有三樂”,分別從名著中摘選素材,并簡要說明該則素材如何使用,以備集中交流。
課例三:名著閱讀與學用寫作手法
本堂課主要引導學生從名著中活學活用“細節生輝法”“借賓襯主法”“虛實相間法”。
首先,師生結合名著中的經典片段、錦詞繡句,明確這三種技法的基本特點:
1.細節生輝法,指對表現人物性格和推進情節發展有特殊作用的細小環節進行細膩、形象的描寫,其特征是于細微處見精神。比如《紅樓夢》中寫嘴:
劉姥姥吃了飯……舔唇咂嘴的道謝。(第六回)
黛玉嗑著瓜子兒,只管抿著嘴兒笑。(第八回)
眾門客仆從見賈政這個情景……個個咬指吐舌。(三十三回)
周瑞家的四人聽了鳳姐兒念了,都吐舌頭搖頭兒。(七十回)
旺兒家的看著鳳姐,鳳姐便努嘴兒。(七十二回)
寶玉盤著腿,合著手,閉著眼撅著嘴……(九十一回)
學生的評析是:嘴雖不似眼睛,秋波流轉,顧盼多情,但它也不是無情物,口形的一絲差別,就能表現出相異的情感——“舔唇咂嘴”,是何等心滿意足;“抿著嘴兒笑”,是多么矜持自得而又心底坦然;“咬指吐舌”,是多么焦慮而措手不及;“吐舌頭搖頭兒”,是多么惋惜失望而又無可奈何;“努嘴兒”,不是自命不凡,就是示意別人;至于“撅著嘴”,不是故意頑皮,就是怒上心頭……真是意味豐富,妙不可言。教師提示:事實證明,像《紅樓夢》《巴黎圣母院》《歐也妮·葛朗臺》等名著,之所以令人百讀不厭,并不是因為它們描寫了驚天動地的事件,而是由于它們通過無數細節,塑造了許許多多血肉豐滿的人物。
2.借賓襯主法,即古人所謂“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也就是通過周圍人物的言談反應,從側面襯托出主要人物。如《三國演義》寫劉備三顧茅廬前,先有徐庶、司馬徽對諸葛亮的極力舉薦,使讀者未見其人,先知其能。后寫劉備相繼遇著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諸葛均、黃承彥,覺得這些人品貌超俗、才氣不凡,幾乎把他們當成“臥龍”先生。有了崔州平等人反復烘托,中心人物還未出場,其過人的才貌、氣質已躍然紙上。
3.虛實相間法,指虛寫(留有空白)和實寫相結合,從而使文章搖曳多姿,引人入勝。如《三國演義》第五回,寫關羽“溫酒斬華雄”,作者就通過襯托蓄勢和虛實相間兩種手法,把戰斗的場面描畫得曲折動人,有力地突出了關羽的神勇。開始寫華雄連斬俞涉、潘鳳,眾人大驚失色,袁紹感嘆顏良、文丑不在。這是襯托蓄勢。當關羽請戰時,袁術袁紹譏笑他身份低微,曹操卻送上熱酒與飲。關公辭謝:“酒且斟下,某去便來。”遂提刀上馬,飛奔出關。眾諸侯只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眾皆失色,正欲探聽,關羽提華雄之頭,擲于地上,此刻——其酒尚溫。在這里,關羽如何斬華雄,完全是虛寫,但我們從震天的鼓聲、喊聲中,可知戰斗的激烈;具體的刀槍往來,完全留給讀者自己想象。這虛寫使作品含蓄有味,別具一格。
接下來,布置學生當堂演練——完成命題作文“下意識的一瞥”,要求用好“細節生輝法”等三種筆法中的某一種(或幾種)。
最后一個學習步驟:明確古今名著中寫作手法的運用可謂豐富多彩、不勝枚舉——除了上述三法,另有“欲擒故縱法”(范例如《史記·西門豹治鄴》)、“抑揚相生法”(范例如《三國演義》對馬謖的塑造)、“隱喻象征法”(范例如《老人與海》),也盡可靈活地“拿來”,為我所用。至于《堂·吉訶德》夸張諷刺的手法、《巴黎圣母院》美丑對照的寫法等,也都足資借鑒,建議同學們在平時的作文中作點嘗試。
(作者單位:江蘇省太倉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