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在課程的總體目標下要求學生應“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fā)展所必須的重要數學知識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強調數學課堂應“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能促進有效學習的進行,使學生對知識的真正理解,使個性化發(fā)展成為可能”要“關注學生學習的全過程”。要求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的同時,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提倡探究式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等等。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要想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必須了解教育發(fā)展的新形式,掌握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技能,應用全新的教學策略方法,有的放矢地引導學生進行數學學習活動。
一、讓數學學習回歸生活
《數學課程標準》在課程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求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fā)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數學來源于生活,必將回歸生活。學生的知識最終要轉化為生活中的某種能力,從而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因此,數學不能遠離生活,不能脫離現實。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前思考這些知識與現實中哪些實際例子有聯(lián)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盡量做到能在實際情境中融入數學知識,而不是讓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要用學生喜聞樂見的例子替代枯燥的例題??傊寯祵W從生活中來,是數學新課堂構建的重要一環(huán)。
例如教學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百分數的應用題”時用多媒體出示這樣的一道開發(fā)商廣告:本小區(qū)環(huán)境優(yōu)雅、景色宜人,是綠色花園示范小區(qū)。占地面積14公頃,其中兒童游樂場、老人健身房、網球場、道路等公共設施占地3公頃,綠化面積達36%。
該小區(qū)共新建了住宅樓75幢。估計每幢樓長約80米,寬約10米。請你算一算,房屋開發(fā)商的廣告內容是否屬實?
這樣的生活化數學題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一定能激起學生激烈的探究熱情,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同時也能讓學生更加明確學習的目的性。
例如教學《乘法分配率的應用》這部分內容時可出示這樣的題目:學校購買一批體育用品,足球每個78元,籃球每個62元,王老師購買了足球和籃球各15個,應該付給營業(yè)員多少錢?這樣,讓學生從自身比較感興趣的生活背景中去感知數學,激發(fā)學生探究知識積極性、主動性。
又如在教學二年級數學道題:①甲數是95,比乙數少18,乙數是多少?②甲數是95,比乙數多18,甲乙兩數的和是多少?在求乙數時,有的同學見多(大)就加,見少(?。┚蜏p,形成思維定勢。教師可以出示這樣的問題讓學生討論:①爸爸今年38歲,比兒子大29歲,兒子多大?②小強今年11歲,比爸爸小25歲,小強的爸爸今年多大?③爸爸今年38歲,比媽媽大2歲,兩人一共多少歲?通過設置生活情境,讓學生通過主動探究解決問題,形成正確的數學方法。
二、關注過程性目標,積淀學生素質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重視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知識的全過程,并從中獲得學習能力、與人合作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為學生終身發(fā)展積淀素質。如教學蘇教版第五冊《克和千克》時,強調讓學生進行估、掂、量等活動,在活動中積累經驗、增強對質量單位的感受、培養(yǎng)學生探索的精神、能力以及與人合作的能力。
同時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要注意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學科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它在培養(yǎng)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數學知識往往能得到數學教師的重視,數學思想方法容易被所忽視。其實,數學思想方法滲透比知識的教學更重要,因為這是數學的精髓和靈魂?!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因此,教師應教給學生思考方法、學習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為學生積淀終身發(fā)展的素質。
如:在低、中年級整數應用題訓練時,教師就應該讓學生明白數量存在一一對應關系。例如:水果店上午賣出蘋果10筐,下午又賣出同樣的蘋果5筐,比上午少賣出200元,每筐蘋果多少元?在這里存在著錢數與筐數的對應關系,學生如果能看出上午比下午多賣出200元,對應的筐數是(10-5)筐,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利用數量間的對應關系來思考數學問題是解應用題的一種重要思維方式。同時集合、函數、坐標等問題都以這一思想為基礎的。
又如:培養(yǎng)學生符號化思想,讓學生掌握日常語言與符號語言轉化。數學教學實際上是數學語言的教學。將日常語言敘述的數量關系或空間形式轉化為數學符號語言。反之也能將符號語言轉化為問題,看懂抽象符號所反映的數量關系或空間形式。
因此教師在教學當中用數學語言來描述生活語言,而不是機械地將數學符號灌輸給學生,從而培養(yǎng)學生抽象思維能力。
三、精心“預設”,促進新知同化
新知預設是知識生成的前提,生成是對預設的超越和發(fā)展,二者是相互依存的。為了更好地生成,教師在課前要精心解讀課程標準,認真研究數學課程編排意圖和知識體系,緊緊抓住有利點進行有效預設,對后續(xù)知識進行適時滲透。例如教學“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時,可以在學習“商不變性質”時進行知識預設。教學三角形的認識時,教師讓學習小組合作,讓學生將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合在一起,從而拼成一個新的幾何圖形 ——平行四邊形,為教學三角面積公式的推導及新知遷移同化進行了有效預設。
又如“帶著符號搬家”,學生懂得了87-48+53-52=87+53-48-52=40,教師反復告訴學生,這種帶著符號搬家方法,以后還會在乘除混合運算中經常運用。當學生遇到125×79×8÷79時,就能順利進行正遷移,從而使運算大大簡便。
再如,教學列方程解應用題時,學生對等量關系式感到非常棘手,如果能從二年級教學“比一個數多(少)幾的數是多少”時,教師引導讓學生感知關系式,“小紅有15朵紅花,小明比小紅多7朵,小明有幾朵紅花?”關系式就是“小紅紅花數量+7=小明紅花數量”,也可以寫成“小明紅花數量-7=小紅花數量”,還可以寫成“小明紅花數量-小紅紅數量=7”。對“等量關系式”概念進行提前蘊伏,讓學生有了“等量關系式”的意識,將大大降低列方程解應用題的難度。當然二年級的關系式不需要學生用文字進行表達,可以用圖示或口頭進行說明。
四、注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主動建構知識
數學的學習是指學生自己建構數學知識的活動,在數學活動中學生與教材、學生與教師、學生之間產生交互作用,形成了數學知識、技能和能力,發(fā)展了情感、態(tài)度和思維品質。所有的數學知識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再創(chuàng)造”活動,才能納入其認知結構中,才可能成為有效的和用得上的知識。
如教師在教學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時創(chuàng)設了大量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操作中進行感知:讓學生通過擺一厘米的小正方形從而感知一平方厘米,擺一分米的小正方形感知一平方分米等等;面積大約是一平方厘米的東西(如手指甲);互相用手勢表示面積大約是一平方米的大小形狀。還可以讓28個小同學手拉手圍成一個面積約是100平方米的正方形,使學生在活動中建立對空間圖形的表象,增強體驗,為后續(xù)學習更大的面積單位——公頃做好鋪墊。對于初學習面積單位學生感覺到很抽象,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排列順序及它們之間的進率掌握困難,教師利用五個手指中的十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各代表一個面積單位,幾個手指間距相同,相鄰單位間的進率是100。在此還進行預設,大拇指代表更大的單位,它與十指的距離更大,說明這個大單位與平方米進率大于100,為學習“公頃”進行鋪墊。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在活動中感受和體驗面積單位,使學生對知識主動學習和建構,將原來儲存于頭腦的生活經驗,上升為系統(tǒng)的數學知識,在學習的過程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五、師生關系和諧美好是構建良好的數學課堂前提
在課堂上,師生互動應在輕松、和諧、美好的氣氛中進行。課堂上教師用語要機智風趣,提出問題要讓學生會說、愛說。一堂成功的數學課的構建,師生和諧是催化劑。
另外進行適度的課堂評價,但也不能濫用評價是構建良好課堂必不可少的部分。要針對不同學生,給予不同的評價。同時還要注意評價方式的多樣。這樣的評價不僅帶給學生成功的喜悅,而且課堂更真實有效。
(作者單位:安徽省巢湖市東風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