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東廬中學是江蘇省溧水縣一所農村普通初級中學,但近幾年成為江蘇乃至全國一所有著鮮明特色的學校,筆者根據自己對這所學校的親身經歷和了解,對這種模式下有關英語教學方面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理解。
【關鍵詞】農村 英語教學
2012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特后培訓班第二期活動將我們帶進了學校,帶進了課堂。
11月29日,我們首先參觀了溧水縣東廬中學——一所地處農村、規模不大(全校初一至初三只有15個班級)、但學校文化特色鮮明、教學風格獨特的初級中學。
學校文化特色鮮明:管理人性、實用
對于一所農村中學,不談成績,沒有流生我覺得就已經是最大的成就。他們做到了,這是與他們尤其是校長的管理理念是分不開的,關愛每一個學生,注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融入了他們的每一個行為,分層教學、因材施教有了明顯的體現,這其實就是我們國家教育的正確方向,我們國家不僅需要高尖端人才,更需要大量的高素質的第一線的生產者,他們的這種教學管理模式讓好的學生更好,讓后面的學生也看到了希望,這就是他們的學生愛學習、愛這所學校的原因。作為語言教學,英語學科更需要這樣一種務實、活潑、高效的環境,在這樣一種氛圍中,教師更能根據學生的水平,設計一些滿足不同學生需要的課堂活動來培養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
教學風格獨特:講學稿
從改革備課模式入手,實行以講學稿為載體的課堂教學改革,并且改革課外輔導方式,實行課內導學,減負,周周清。
1.抓住了課堂的主體——學生。東廬中學的教師在備課時考慮更多的是學生在學習時哪里會出問題,在什么地方要使用“腳手架”,在講學稿上何處設置何問題……他們都非常認真的一一給予了考慮。真的做到了以生為主。英語學習中,兩極分化的產生主要來自于學習中產生的問題,詞匯、語法或者方法方面的問題如果能及時解決,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就會大面積提高。
2.減負增效。一是教師不再機械的,無休無止的重復抄襲教案,二是不用無效的形式檢查備課,不再當心扣分、問責等低效管理。而是變無效勞動為有效勞動,從有形監督為無形監督。英語學科講學稿中個單元的“前期準備”的內容基本都是詞匯及習慣用法的梳理,這不僅幫助了學生預習新課還使得每個老師對課堂上的教學內容心中有數,形式的多樣化改變了單調的預習模式。
3.與傳統英語課堂的三大不同:教師由帶著書本進教室,轉變成帶著學生進書本;學生由被動學習轉向先預習后上課,先思考后提問,從而培養了學習品質,尤其促進了學生英語語感的形成;教師的教學方式與行為發生改變,進而引領教師走向研究之路,不再是教給學生死記硬背的內容。
4.制度保障,五環節聯動,確保講學稿嚴謹、科學、優質、高效。先個人提前備課個案,到主備教師備主案,到集體備課備共案,課前因人而異備個性,最后積累后記、錯題留教訓。
5.實現了教案、學案、筆記、作業、練習、測試、復習資料七位一體。解放了書包,精簡了程序,減輕了負擔。
我的思考:
1.關于備課
他們的教學模式是:年級中業務素質高、教學能力強的教師先準備教案,然后經全體教師集體討論定稿后,供教師與學生共同使用。他們的這種從個體到集體的做法,短期效應是不錯的,但弊端也很明顯:
首先,從教師的成長來看,其實不利于年輕教師的成長,而且從一定程度上還會束縛他們的個性化發展,我們都知道,教無定法,最高效的方法是與教師能力和個性相吻合、適合于學生知識基礎、學習能力和教學內容的方法,尤其是年輕教師,他們對于英語教學過程中一些基礎性的內容還知之甚少,獨立備課會迫使他們自己去探究,現成的講學稿會使得少數年輕教師的思維變懶,另外,對于英語語感強、英語思維靈敏、教學悟性快的教師來說,不是最佳的選擇。
其次,不同的班級學生知識基礎、學習能力各門學科都有差異,英語學科也不例外,雖然教學內容從表面看是一樣,但對于課本安排的教學內容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作適當調整,于是教學內容也不是完全一樣,我們的教學應該因材施教,這個“材”可以是學生,也可以是教材,從這幾方面來看,幾乎年級統一的教案對于學生的英語學習習慣的養成、語感的培養和成績的提高有多少作用是值得思考的。
最后,這種講學稿的方式向其他學校推廣時不可以照搬照抄,這種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只能服務于特定的環境和歷史條件,只能服務于那個特定環境和條件下的老師、學生和學校,如何在不同學校充分發揮這種講學稿模式,我們需要進一步研究。
2.關于課堂
在這所學校,課堂上,老師只用15分鐘的時間講解教學的重難點,學生根據“講學稿”的內容以自學為主,疑難問題可當場提問、討論,這種方式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也讓學生更好地明確學習目標,少做學習筆記,提高學習效率。但英語作為語言,在英語學習的初級階段,學生之間的活動也會帶來負面的影響,我們知道,農村中學學生接觸地道英語的渠道窄、資源少,課堂上教師的口筆頭的活動直接影響學生的英語思維習慣的培養,尤其是課堂開始階段,引導學生進入英語思維狀態更重要。
課堂上記筆記的過程其實不僅僅是簡單的記錄,更是思維過程的鍛煉,記什么,怎么記都是培養學生思維和動手能力的方式,表面看這種講學稿少做了筆記,節約了時間,提高了效率,但從學生的長遠發展看不利于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不利于學生英語口筆頭能力的協調發展。
3.關于預習
學生尤其是農村學生預習能力要稍弱,尤其是英語學科的預習,只能依賴教師所發的預習材料,何時預習、怎樣預習,每一門學科課后如果都要求學生達到預習的效果實際是不現實的,英語相對于語文、數學等學科來說預習的難度更大,對于基礎差、自覺性不高的學生來說,英語預習有可能流于形式而難以達到預期效果,所以指導學生有效預習,同時又要考慮不增加學生課后的負擔是講學稿使用教師必須要考慮而且要解決的問題。
其實,與所有其他學科教學一樣,英語教學也需要教師不斷反思,不斷總結,直至最終尋找到一個適合于教師和所教學生的方法,我們可以對東廬中學形成的教學模式做進一步的分析,從中借鑒我們所需要的方法,提高我們的備課、上課效率和學生的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中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