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做得越大,人才荒越成了一把殺豬刀。幾乎所有的成長型企業都在說:我們發展的最大瓶頸不是資金、不是項目,也不是經營模式,而是人力資源。
就在企業的喊叫聲連成一片時,教育部公布的消息顯示,2013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刷新紀錄,屆時,近700萬的應屆高校畢業生將同場拼殺“最難就業季”。
一邊是用人單位求賢若渴,一邊是百萬學子削尖腦袋找工作,由此看,中國的人力資源從源頭補給上,存量和增量都無缺失之虞,人才之所以出現“斷層”,要么是人才和人力的錯位導致了企業用工荒,要么是用人單位對人力資源的消納、培養乃至人事配置上出了問題。
人才是企業最稀缺的資源,這在實力強、國際化程度高的企業里也是如此。不過,此類企業所說的人才稀缺,多指那些尖端的、絕無僅有的人才,但我國企業目前出現的人才危機,多數表現得很初級、很中低端,掰開來看無非體現為兩大塊,一是操作一線上出現的“用工荒”,再就是有一定技術含量的管理崗、經營崗或其他技術研發崗的“人才荒”。“人才荒”和“人才慌”并存。為什么我們的企業缺乏人才呢?客觀上說,人才供需的結構性矛盾是產生問題的一個原因。
針對企業自身的這些問題,國內許多做大做強的企業悟道其中。比如號稱不迷信海歸、不迷信MBA、不迷信“空降兵”的蘇寧電器,經過10多年的人才持久戰,現在無論是蘇寧傳統業務的快速擴張,還是新興事業的橫空出世,公司隨時可根據需要,在自己的人力資源庫中挑出“事業經理人”。蘇寧能打造出今天的人才高地,得益于公司2002年開啟的“1200工程”。10年來,公司為打造這項人才梯隊工程,每年招聘千余名應屆大學畢業生。為從基層培養管理者,蘇寧為每名“1200工程”的毛坯式人才,都要投入6-8萬元的培養費,至此,公司為該項人才工程共計投入26億元。蘇寧董事長張近東稱,為人才培養所做的投入,不能叫費用,應該叫投資,是為企業未來做投資。
GE、IBM等國際大牌公司也如出一轍。GE公司認為:我們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并不是在制造業或者服務業,而是制造人才的能力。我們之所以能夠在全球的很多市場獲得成功,是因為我們是人才工廠。相比之下,國內的許多公司,雖然也推出了形形色色的“人才培養計劃”、“人才梯隊工程”,甚至創辦企業大學,但多有裝點門面之嫌疑。據觀察人士透露,在國內多數公司中,人力成本的預算、人才培養的經費以及各種獎金的配發等,玩的還是“隨行就市”的老把戲。由此可見,作為長線的、須有真金白銀追加的人力投資,真正做起來談何容易。
雖說跳槽是職業人士的“家常便飯”,但人才的離去尤其是優秀人才的離開,對公司的損失不言而喻。跳槽的原因很多,但與人才升遷通道、薪崗匹配、企業文化認同、人際關系維護等不無牽扯。
據CRF調查,凡被該機構評為“杰出雇主”的企業,很少出現上述問題。比如就升遷來說,不論員工選擇專業路線,還是管理路線,這些“杰出雇主”都無一例外地為各層級員工設計好晉升通道。例如中興通訊,在人才任選時,公司明確提出要為員工提供“3+1”等模式的立體化發展通道,員工可從自身意愿、個人能力出發,選擇某一通道,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也可通過職位調整、內部調動和輪崗方式,橫向拓展職業領域。
如果說職業發展平臺能提升人才對雇主的忠誠度,那么好的企業文化則是企業留人的不二法寶。就像萬科,雖然它吸引人才的法寶首推極具競爭力的執業平臺,但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萬科文化,是對人才最大的、最富有感召力的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