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條曲折而漫長的海岸線,它優美,終日回響海水拍岸的聲響,夕陽晚照里投射漁民收網拉長的身影??可匠陨?、靠海吃海,海參、海腸、鮑魚、扇貝,這些只具普遍意義卻不是它最地道、最人間煙火的滋味;酸甜香咸臭,那些獨城秘方,僅此一城別無分店的海鮮才最接地氣,最有人生的底味。
本期吃貨搜城記我們帶你走進最靠近海岸的城市,品味五味海鮮,嘗一嘗漁家飯桌上最普通最美味的海鮮菜。
海南萬寧——獨城秘方:鮮香至上
和樂蟹
“背黛肚赤,卵滿膏多”,唯有這道和樂蟹最讓人垂涎欲滴。產于海南萬寧市和樂鎮東海岸的小海一帶,那里三河匯流使海水要比別處淡些,又溫暖,餌料又足,這樣挑剔環境成長的和樂蟹才個個肉肥膏滿。
“咯噠”揭開和樂蟹蟹殼,內里肉質的飽滿清晰可見。若是產自和樂鎮港北、樂群村一帶的和樂蟹,蟹肉肥美不說,脂膏金黃油亮,都以出油的咸鴨蛋黃與它作比。白水煮熟當然最鮮,清蒸也是上佳,混合淡海水的滋味,鮮甜回味,配上蒜、姜、鹽、桔汁等風味獨具;而香煎最是難忘,眼看螃蟹在油中滋滋作響,肥厚肉質變得更加緊實,鮮甜中再滲入油香,加之金黃蟹殼之“色誘”,實在忍不住食指大動。吃得滿手流油,還要舔一舔才滿足。
咸魚汁
這道菜里最有人生底味。漁家的菜肴簡潔,更有適應自然的創造力。無菜的時節,漁家戶戶搬出屋檐下自家腌制的咸魚汁,一當醬油,魚肉里帶出的氨基酸鮮味比醬油更有一番滋味;二用來下稀飯,就著番薯粥,艱苦中也要調出生活的滋味。
這個曾經的窮人家下飯菜而今傳到萬寧當地,連富人家也有這樣吃法。最常見的,是咸魚汁配空心菜。將空心菜整條燙熟,切成幾段,澆上“咸魚汗”攪拌均勻,水嫩嫩的空心菜就著魚香,又鮮又下飯,如果加上糙米汁更有谷粒口感,夏天吃最開胃,不過別忘了配上一碗番薯粥哦。
姜鹽琵琶蝦
形似琵琶琴的琵琶蝦是海南萬寧、陵水一帶的特產,與常見蝦爬子同宗,長得卻具美感,于是難免惹人愛些。海南人吃它,總要與姜鹽結伴,工序繁多:入開水焯,蝦身變紅后撈起,去頭尾,去蝦殼,蝦殼還要從蝦背下直刀切通。接著蝦肉切成短件,用生抽腌好,蝦頭蝦尾蝦肉旺火下鍋,七成熟倒出,切成粒狀的尖椒、生姜、蔥條爆香,清湯下鍋燒滾,蝦肉等復下鍋,待湯汁快要收干時包尾油,裝盤時還要細致擺成蝦形,勾芡。繁復程序看得我眼花繚亂,但吃起來一切都值得:蝦肉滑嫩,鮮味中裹著姜鹽,更襯其鮮,風味獨特。
北海——獨城秘方:滿城盡為生鮮狂
白灼沙蟲
在北海海邊農家或大排檔里,一條條腸子似的白嫩沙蟲放在盤中,吃不·貫海鮮的人只怕想退避三舍。這種沙蟲長在海邊沙地,為北海特有,就為它那股子鮮美爽脆的勁,北海人愛它可勝過海參魚翅。
你問北海人為什么這么愛沙蟲?他們還有個一致的回答:沙蟲很補啊。老少皆宜的東西,吃多少都沒關系。中醫說它性寒,滋陰降火,清肺補虛,對于生在近熱帶的北海人來說還真是再適合不過。北海人這樣會吃,做沙蟲的技法也是嫻熟中帶講究:沙蟲拿出來要一根小木簽刺破其腹,內里的沙粒要清洗干凈,動作要輕,若是沙粒滲進肉里,這條沙蟲就算作廢;沙蟲配合蔥姜八鍋快炒,火候最見功夫,火大則沙蟲收縮,只剩軟塌塌的糟糕口感;火小則腥味難除,難以下咽。最好是出鍋見沙蟲色白如雪,咬起來爽脆,鮮甜滋味更纏繞齒間。
椒鹽彈蝦
彈蝦就是常聽人說的“蝦爬子”,東北人這么叫它,帶著調侃的親切;福建人叫它蝦菇,天津人又叫它皮皮蝦,還不知從哪得了個“瀨尿蝦”的諢名。而北海人叫它彈蝦,總感覺名字里帶著它的口感,彈脆似的,叫人想象。
既是沿海都能有的海產,做法要別致才留得下食客,北海有自己的獨城做法:水煮和清蒸固然鮮甜但太普遍,北海不用,要做一道有滋味的,須得椒鹽配合。準備工作也不繁瑣,去蝦頭蝦腳,蔥姜鹽酒里浸泡,待吃透佐料味道,再下油鍋;炸到金黃,尖椒末與蒜末爆香,與炸好的蝦再八鍋翻炒,香味已然勾死個人。
彈蝦最好在在10月至來年4月間食用,這樣做出來的彈蝦蝦殼酥脆,蝦肉鮮甜,再帶點辣椒的辛香,必得把殼咬的嘎嘎響,再盡情吸允肉中滋味才叫盡興。
沙蟹汁燜豆角
作為老北海三件寶之一,沙蟹汁凝結了北海人的美食記憶。沙蟹在退潮時最易看到,小小個在海灘上歡快地亂爬。夜晚提了大桶去,捉到的沙蟹就用海水清洗,既干凈又保留原味。制作沙蟹汁,北海人愛吃生鮮的口味也體現在這上頭:在瓦盆里亂爬的沙蟹上撒鹽,用木棍搗碎,再加蒜姜及白酒,拌勻了分裝在玻璃瓶中,最后的一小時交給溫暖陽光就好。
制好的沙蟹汁是用來調味的,這“生生的”調料北海特有,聞起來鮮腥,吃起來別有滋味。北海人用它燜豆角,青綠豆角里夾雜些許蟹腳蟹肉,吃起來豆角脆甜,又有沙蟹鮮味,味道難以言說,我最喜歡網友描寫其味的一句“有時候吃豆角,還會嚼出‘喳喳’的蟹腳聲”。
象山——獨城秘方:精細研究
紅膏嗆蟹
這菜也叫鮮嗆咸蟹,不過我更喜歡紅膏嗆蟹這個叫法,叫起來似乎都能看見這菜的品相。都說東海蟹南海魚,寧波正是東海的八海處,出產的蟹正是極肥美的。產的蟹多了,紅膏嗆蟹便誕生了:在新鮮梭子蟹里精挑細選出肥壯膏滿的雌蟹,洗凈后口朝上放在木桶或瓷缸里,一層鹽一層蟹,填到木桶或缸快滿時,倒八調好的鹽水,竹片封口,上面還要壓上石塊,腌上5天就可以拿來享用。腌好的蟹切開,橙紅的蟹膏色澤誘人,味道里帶點生,但鮮味最美,冷菜上這個,寧波人覺得對味!
成菜黃魚
前些日子趕巧是端午節,在老傳統里,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酒、黃瓜、黃魚、黃鱔、黃泥蛋,老祖宗的做法是把五種食物混在一起吃,借著端午節旺盛的陽氣,正是是保佑平安的好方法。而五黃中的黃魚正是象山盛產,有大小黃魚之分。按捕魚時間不同,黃魚又能分出多種,味道能有些許不同:陰歷四月捕的,是“頭水黃魚”,端午前后是“二水黃魚”;到八月便是“桂花黃魚”。古人愛黃魚,還要為它寫詩:瑣碎金鱗軟玉膏,冰缸滿載八關舫。女兒未受郎君聘,錯伴春筵媚老饕。寧波人喜歡用雪里紅咸菜煮黃魚,味道里有自然的咸鮮,魚肉又嫩又少刺,口口香滑,令人回味。
石浦魚糍面
南方人有時做菜,太講究。寧波人做起海鮮來就是如此。魚糍面,說它是面,不如說是海鮮,以海鮮做面的身子,里頭的講究太細致。要選鮮活的鰻魚或馬鮫魚,一定要鮮活,否則魚糍面之靈魂——鮮,就將蕩然無存。魚剖肚后,要用刀子把魚肉一點點刮下來,魚皮魚骨都要剔去;剁魚肉時又講究要剁得細致柔嫩,整個過程極具耐心。再拌上一點地瓜粉,做成魚團,用棒槌輕輕敲,一下一下,直敲成薄薄的魚片方止。趁著魚片的柔軟勁,立即把水燒開,魚片上鍋蒸熟。這樣緊迫只為避免魚質變硬,用魚片做成的“面條”才根根柔軟、晶瑩剔透。魚面做好要加入肉絲、筍絲等調味,還要倒入地瓜粉調的汁水,淋麻油撒蔥花,色相勾人。魚面入口,口感之鮮滑真是要命,滑溜溜下肚,鮮甜余口,再有佐料陪襯,一碗一碗欲罷不能。
福山——獨城秘方:追求極致烹飪
糟溜魚片
但凡民間好菜,仿佛沒有哪個皇帝不饞嘴的,糟溜魚片也是一樣。明穆宗皇帝就曾因糟溜魚片思念成疾,可是魚片而已,真能如此叫人念念不忘么?只見魚片上桌,魚片色白剔透,“光彩如雪”,點綴的烏黑木耳襯其色澤誘人。顫悠悠夾起,魚片滑嫩入口,濃郁糟香掩不住魚肉本質的鮮甜,更激發出滿口鮮香?;鄞枷?,難怪讓人記掛不已。
總說福山出名廚,在這個處處都是廚師的地方,一道糟溜魚片要比拼的工藝也多了去,其中“糟”和“溜”最見廚師功力。糟要“糟鹵”,取陳年紹興黃酒酒糟,提取香氣濃重的糟汁,精制而成。做糟鹵的糟油也講究,要太倉出的,如清袁枚《隨園食譜》里記:“糟油出太倉,愈陳愈佳。”糟鹵好,才能糟香賽酒香;而“溜”呢,是將顛末掛過漿等的魚片放八油鍋中炒,這絕對是一門完美掌握火候的技藝。要是能親眼見廚師溜魚片的過程,真叫人屏息凝視,行云流水、一氣呵成,這些詞都能找到最佳的注腳。
雞里蹦
聽這名字甚覺有趣,“雞里蹦”,很有動態美感。不過這道菜倒真來的有趣,說是廚師在做紅燒雞塊時不慎打翻裝著活蝦的盤子,于是活蝦蹦跳著入了鍋,一道福山名菜在錯亂中誕生。據說康熙帝在白洋淀時嘗到此菜還曾夸贊其名繪聲繪色,龍顏大悅。
只消看看福山廚師種類繁多、五花八門的烹飪方法就知道福山廚師對廚藝的追求。一道雞里蹦又牽扯出“滑炒”的技藝:滑炒之前,雞丁和蝦仁要上漿,這工序講究脫手要沉,用力要小,上漿的稀濃要恰到好處。雞丁和蝦仁油鍋滑熟后,用少許油在旺火上翻炒,油溫與翻炒的速度要把控,最后才能勾汁成菜。整個過程就是三五年的廚藝也不一定能駕輕就熟,福山廚師做菜,太認真!
菜品上桌,這認真得到應有的回報:雞丁和蝦仁都滑嫩非常,色澤美的不得了,嘗起來柔嫩口感不說,鮮中帶香,禽類和海鮮的美味完美融合,食客盡興,這便是福山廚師的好口碑。
燒蠣黃
山東人吃蠣黃方法多樣,燒、氽、炒,樣樣皆通。不過最特色的,莫過于燒蠣黃。燒其實是炸,這道來源煙臺漁村的菜肴在膠東極為流行,婚宴上也常是主打。這道傳統菜已有1400多年歷史,不僅漁民愛,文人也愛得緊,清人劉儲鯤曾寫“燒蠣詩”,專門描寫趕海人們如何熱熱鬧鬧燒牡蠣。再早的北魏山東籍人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也記載如何炙蠣,說炙蠣“似炙蚶,汁出,去半殼,三肉共奠”,這些方法代代流傳、改進,終成今天我們桌上的好菜。
蠣黃的黃色來源于蛋黃,炸過后外酥里嫩,色澤金黃誘人,咬一口油香四溢,鮮味中有嫩脆的口感,好吃!
大連——獨城秘方:美是追求
拌海涼粉
說及涼粉,我想起福建家中有種黑色凍凍的吃食也叫涼粉。不過那更像是一道甜品,長得像出了名的龜苓膏,用“仙草”所熬,又叫仙草凍,口感比龜苓膏爽滑0彈的多。大連人的這道海涼粉卻是涼菜,也可消暑開胃,長得更是“如瓊脂一般”。
海涼粉之所以唯大連特產,是因其原料是生長海底礁石上的水草做的,這水草叫牛毛草,不曾見,不知是不是狀若牛毛而得名?牛毛草收上來要曬干上鍋熬上7、8個小時,再過濾雜質、晾涼、切成條狀。吃時用醬拌著吃,嫩滑爽口,長得又這樣剔透,看著爽心。
咸魚餅子
時人愛食物原味,追求起最原始自然的吃法,越是鄉野味道就越發純正,這道咸魚餅子也是如此。源自農村的吃食受到城里人的追捧,緣由也自然脫不了鄉野味道之鮮香。先說這魚,取的是秋天的海魚,棒魚、黃花魚,一律都是巴掌大小,炸之前要用蔥姜鹽腌好,在油里煎得金燦燦黃澄澄,吃起來魚肉肥美,外焦里嫩,香得沒法說。而餅子用的是陳年苞谷面,可貼在鍋四周蒸熟,亦可在油里煎炸。二者配著吃,唯有最通俗的“香”字可以形容。
紅烤全蝦
蝦哪里沒有?隨便一個沿海城市看去,蝦都是再尋常不過的食物。大連人做蝦,似乎要把它弄得跟自己的城市一樣漂亮,沒有美感的菜像是八不了他們的眼。于是這蝦,先除腸,卻留皮,加姜蔥油煸炒,蝦的香味便都被逼出來了,此時再加紹興酒、糖、鹽,在鍋里慢慢烤,把湯汁都收凈,濃郁湯汁便都吸收進蝦肉里。大蝦出鍋,只只頭尾能相連,形似花瓣,盛放在大圓盤中,鮮艷奪目,煞是好看。再一品,蝦肉里吸收的醇香湯汁先溢滿口中,蝦肉又飽滿香甜,一只一只抓起來吃,直教人欲罷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