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地方的山水性格可以影響當?shù)匚幕?。山東淄博的原山海拔不高,受溫帶季風影響,性子溫潤平和,內(nèi)斂穩(wěn)重。于我看,原山是個令人驚奇的地方,你剛認清楚她清新優(yōu)雅的自然,她又幽幽地把嚴肅深刻的歷史擺在你眼前。戲劇式的結合,構成了原山的雙面性格。
風景總是惹游人駐足的理由。但景色美與不美不是全部,值不值得才決定他們是否停留。在原山,尋一處靜謐山林,鉛華盡洗,僅剩歡愉。
城市里的森林公園
還未去原山,就已經(jīng)有許多人跟我說一定要去夾谷臺看看。景色和歷史都出色的地方,總是有許多的推崇者。如西湖,如華山。游人容易深陷其中,記不得時間。但也有一些出色地方,常被著名這樣的詞語冷落。原山便是。
蒲松齡先生在《夾谷行撫院觀風》中曾寫:“夾谷之臺,其高不可端;蒼蒼冥冥,近接北斗欄干。捫蘿登去,有烏道一線,下臨萬丈,使人毛骨森以寒?!弊x起來都染著寒意,更何況親歷其中。夾谷臺的氣候溫涼,適宜避暑。一到炎夏,便有許多人專門搬到這里來住。
從谷口進入,兩旁是山,白色的巖塊隨處可見。夾谷臺有三層,每一層均被懸崖峭壁割斷。其間景色逐漸深入,一層與二層之間及底層崖根處,分布著大量山洞,其中夾谷洞、朝陽洞、閣老洞、大鬼洞等,最值得一看。洞有的很深,走進去許久也望不見盡頭。沒有太多游客,少了喧囂,有種幽靜的感覺,與其他地方的安靜不同。怪石、疊瀑、草坡也層出不窮。
相傳夾谷臺也是春秋時期齊魯會盟之地,孔子在此聲名鵲起。曾在許多書上讀過這個故事,記起來的是先人的不屈和抗爭??鬃訆^爭的精神流淌在瀑布溪流里,蜿蜒不絕。
原山是讓人喜歡的地方。從夾谷臺出來,走在望魯山的小路上,擁清風入懷,或摘一朵連翹,或看看腳下的奇石,或與林海山花為伍,對著湖光山色,最易忘憂解煩。
望魯山與夾谷臺不同,它更加溫和秀麗。山勢雖綿延高聳,但不拒絕人親近。山上長滿紫藤、杜鵑、刺槐、黑松等,進了西大峪觀賞,植被更是豐富。隨手還能摘兩把野葡萄或覆盆子塞進嘴里,酸甜可口。再朝前,峪口瀑布映入眼簾。清水跌入潭底,激起波瀾。雖然是高山,但這里也清清涼涼,十分適合盛夏來玩。
離開望魯山的時候,在山上拍了張照片。因為我想留住身后那片望不到盡頭的“綠斗篷”。
第二天,剛在住的地方收拾妥當,便被當?shù)氐呐笥牙鋈ビ紊?。住的地方在山頂上,因此游山從山頂開始。從寬闊的觀景臺下來,一路走過石階、棧橋、斜坡,眼前的顏色開始多樣起來。淺綠、桃粉、雪白,將原山描畫得素凈優(yōu)雅。山路蜿蜒,但行路的小道還算平整。
一路上野花翠樹如電影畫面,落入眼底。大大小小的山,邊走邊仔細打量。山都沉默,只有周身披著的綠衣裳才微微顯出一點親近。路并不寬敞,兩邊都是山巒。第一眼見到原山的時候,有種詞窮的感覺。其實見過許多地方的山,有的高聳入云,帶著一種不容忽視的氣勢;有的平緩臥躺,像閉目養(yǎng)神的老神仙。原山算不得高,只是這鋪天蓋地的林子,讓人不禁嘆謂,該是怎樣經(jīng)年累月的栽植才形成了這片天然氧吧!
原山是適合休息的地方。我總覺得長期置身紛擾的環(huán)境身心會疲憊。而累的時候,需要找一個安靜閑適的地方休整自己,給人生另一種關照。在原山會有一種類似于隱世的活法:滿足簡單的衣食,停下忙碌的身形,將自己安置在悠緩的日子里,輕緩地過活。散步、運動、讀書,就連呼吸也是緩緩地。
往下走是一條盤山路,記得上來時候是坐大巴車。略微笨重的大巴車被司機師傅開得很靈活。在彎角剎車猛地頓住時,身子前傾,有些膽顫。尤其最后一處,大巴車的底盤與地面摩擦,車尾朝后停住,還在喝水或吃零食的人,必然要遭殃了。此刻,步行走下去就平穩(wěn)多了。
從盤山路下來,有一處平緩的廣場。旁邊是淄博鳥展館,我們一行人過去參觀。展館形似“飛鳥”,“鳥腹”為中心展廳,陳列了各種鳥類標本。跟著導游,從資料室、制作室一直走到電子展示廳。展館里有家長帶著孩子參觀,一個穿條紋衫的小男孩,正興高采烈地指著標本問爸爸問題。這些體驗式的教育,讓我生出一些興趣。開始靜下心看鳥類標本。我想,在游覽中啟迪孩子,讓他們在大自然中學習,是原山人對教育的理解吧。
歷史的作用是反思和記錄,它無需表情和動作,就足夠讓人凝視和俯首。
世界上最古老的長城
從原山出發(fā),驅(qū)車至齊長城。去之前匆匆翻了翻宣傳冊子,兩三百字的介紹有些粗淺,看得興味索然。在車上有些打不起精神。
余秋雨先生寫都江堰的時候,曾用秦長城作比,大約是寫長城已經(jīng)失了實際效用,只堪做精神象征。
而去到的時候,精神不由一震。所有的萎靡掃蕩一空。眼睛被四周的景色吸引。長城當然值得贊許。精神象征的意義在于,當民族失落時總要有存留的念想,這是一個遭受過苦難的民族,用汗水和人力修建的一處屏障。站在這樣的建筑上,身體會不由自主地忘記周遭,空虛被填滿,抑郁被掏空,這種脫離建筑本身的認識,讓人對歷史和民族產(chǎn)生巨大的認同。
一整個上午的時間,我都沉浸在齊長城的歷史里。被風雨和時光磨損的磚墻讓人生出敬意。手指摩挲時,石塊還能落下些沙礫。沿長城走,身體和心被它硬朗而堅固的身形牽引,震驚與感動緩緩蔓延。兩千年前的小石塊,堆砌出這樣驚心動魄的屏障。雖然斷裂或破損過,但依然能體會出厚重的味道。
齊長城周圍匍匐的石海群,留給我的印象最深。如果說齊長城是博山的骨骼,那石海便是它的眼睛。
原山本就是山,這樣數(shù)量驚人的巖石,在山坡的腰窩和頂上匯聚,無怪叫石海。灰白圓滑的石頭就像海里的浪花,層層疊疊,浩浩蕩蕩。巖石的大小和形狀各有意趣,或如壯碩的牛,或像乖巧的羊,柔和的線條和神似的輪廓,讓人不得不驚嘆造物主的神妙。
從石海出來,過了天門、天梯就是齊魯古戰(zhàn)場遺址。歷史除了在課本里讀到,還需要去遺址里走走。即使不能穿越時光,回到春秋戰(zhàn)國的戰(zhàn)場,聽號角和嘶吼,見狼煙和鐵蹄,但從廢墟和重建里,還能窺見一點點古時蕩氣回腸的氣概。
穿過巨大的戰(zhàn)車,天地一片開闊。路兩旁有直立的50尊齊俑,披甲持戈,目光堅定。守衛(wèi)這樣森嚴的地方,必然是有大的君主。果然,齊桓公的雕塑就在不遠處。我在他的塑像前站著,凝望他。思緒隨著他的目光飄遠,他握劍欲走的姿勢注定了齊國金戈鐵馬的命運。昂揚向上的斗志,也成了齊國在富足之外,成長為春秋霸主的重要原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絕不能對宿命接受和信服。于是,齊國的歷史上出現(xiàn)了鮑叔牙、管仲、姜尚、晏子、孫武、孫臏和田單這些拜相稱霸、足智多謀的名人。
路過太公亭,駐足停歇。幾千年的文明,不容我無視。但我內(nèi)心涌動著莫名的疼痛。殺伐的決斷讓齊國成為霸主,但又有多少人因為這樣的擴張和殺戮失去了丈夫、兒子、孫子。戰(zhàn)場意味著勝負,勝負承載著傷亡。文明和進步若需要死亡祭奠,那這種民族的驕傲是欲望的膨脹還是信念的勝利?
在遺址,會忍不住思考。這與閱歷和學識無關,而是對生命和歷史的思索。戰(zhàn)馬、石碑、亮兵臺,是留給今人的線索。似乎沒有明確的答案,只是指引你去想象,想象掩藏在繁復花紋底下的傷痛和束縛,想象字縫空白里的鮮血和疤痕。
與我同行的有位歷史極好的中年男人。他將齊桓公四周的浮雕壁畫都細細地講了一遍,頗有些重溫歷史的意味。這兩次感受歷史都像在喝一杯普洱茶,不過味道大有不同。讀書時看歷史是喝第一遍茶,熱水滾過干癟的茶葉,還未透出香氣,就因著急知道下一處知識,囫圇吞棗,牛飲了。而第二遍,就自在許多。再倒上開水,等葉子在瓷杯中舒展,褐色茶水飄出香氣,這時候再嘗一口,像吃甘苦的茯苓膏,滋潤溫和。
兩千多年了,齊長城從未想過倒下,還在固執(zhí)的堅守著。它就像一把標尺,為每位游人丈量這斷壁殘垣里彰顯的精神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