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資者從來沒有像今年這樣高度關注信托,產品甫發即遭“秒殺”。如果說今年的金融理財類產品中收益率最高、又相對安全的,一定非信托莫屬了。動輒10%左右的收益率,讓投資者魂系夢縈,只是擔心自己的錢能否湊夠數!
投資者從來沒有像今年這樣高度關注信托,產品甫發即遭“秒殺”。如果說今年的金融理財類產品中收益率最高、又相對安全的,一定非信托莫屬了。動輒 10% 左右的收益率,讓投資者魂牽夢縈,只是擔心自己的錢能否湊夠數!
誠如某信托公司經理所言,目前泛資產管理總的規模大概是 25萬億左右,銀行的理財余額到 9月末是 6.73萬億,保險 11 月末是 6.92萬億,基金管理公司是 2.57萬億,證券公司是 1萬多億,而信托行業到 11月末是 6.98萬億,可謂是一枝獨秀!
不少投資者對信托了解不多,最終令自己的投資留下了不少遺憾。信托投資者要想順利拿到本息,有些方面不可不知。
剛性兌付搖搖欲墜
2012年信托危機事件出了不少,雖說到目前還沒有發生過信托到期不支付的情況,但風險逐漸顯露,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剛性兌付”被打破是必然趨勢。
事實上,信托“剛性兌付”僅是行業內約定俗成遵守的理念,并無法律約束力。多年來信托產品運行中真正發揮作用的是監管部門對風險管理和處置的重視以及信托公司風險管理和處置措施的及時、得當。但今年來,隨著信托規模的不斷增大,兌付風險不斷暴露,“剛性兌付”不斷被業內人士爭議,正如某信托公司經理說的那樣,“風險自負等相關內容是客戶手抄到合同上去的,我們沒有義務無論盈虧都要‘剛性兌付’?!?/p>
信托合同認真對待
在此背景下,投資者不能再盲目迷信“剛性兌付”,要擦亮雙眼看信托合同。某知名信托記者微博顯示,“投資者如果不看盡調報告,是不會知道信托公司到底拿錢干了什么的!現如今,投資者和信托公司簽的資金信托合同,滿篇屁話、廢話,名詞解釋一大堆,融資方情況,核心交易結構,能不說就不說,能模糊就模糊。投資者呢,心照不宣,剛性兌付,才懶得管呢!這就是‘白板合同’!”
“不少投資者對合同并不是太上心, 關鍵擔心能否買到信托產品?!本┏悄承磐泄矩敻还芾碇行慕浝肀硎?,事實上, 在信托合同中已經包含了投資人需要的所有信息,且具體信托計劃具體分析。要搞清楚信托財產稅費的承擔和其他費用是如何界定和核算,以及要對信托終止時信托財產的歸屬及分配方式做詳細了解;然后重點要對風險的揭示、信托財產損失后的承擔主體及承擔方式和信托當事人的違約責任及糾紛解決方式進行詳細了解,知道可能存在什么風險,投資者是否可以承受,進行評估決定是否購買該款產品;最后還要對受托人辭任(職責終止)事項及新受托人的選任以及其他事項進行了解。
另外,還要關注不同類別受益權項下信托利益的計算和分配。其中詳細列明信托利益的計算、優先受益權項下信托利益的計算以及一般受益權項下信托利益的計算。通過計算公式可以計算信托預期收益率。但是更直接的方式就是查看信托計劃說明書,針對預期收益率有相關說明。
最后,還應對風險進行揭示并提出相應的風險防范措施。盡職調查是信托公司內部針對項目進行的事前風控,在信托合同中并沒有詳細信息,投資者可以到信托公司進行查詢。
門檻不低謹慎進入
針對信托誘人的高收益,投資者對資金準入門檻和自己的資金情況一定要清楚,不小心也會有損失。在新信托辦法中提出了合格投資人的概念,一種是投資一個信托計劃的最低金額不少于 100萬元人民幣的自然人、法人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組織;另一種是個人或家庭金融資產總計在其認購時超過 100萬元人民幣,且能提供相關財產證明的自然人;最后一種是個人收入在最近三年內每年收入超過 20萬元人民幣或者夫妻雙方合計收入在最近三年內每年收入超過 30萬元人民幣,且能提供相關收入證明的自然人。
另一方面,信托產品期限從 50天到兩年不等,如果有長期資金,方可投入兩年期產品。否則,一旦買了兩年期產品, 不到期卻急用錢時,就需要轉讓,可以口頭或書面形式向信托公司提出轉讓申請, 轉讓雙方自行協商轉讓事宜,包括轉讓價格、收益分割、手續費承擔等。
各系產品風險不同
一個信托投資者悄悄告訴記者,選擇信托產品,首先要選對信托公司,不同背景的信托公司承擔風險的能力大不相同。目前的 67家信托公司按照投資背景的不同,通常分為央企系、銀行系、地方財政系和民營系信托。
央企類信托的產品風格在所有信托公司里是最保守的。此前,有一條微博這樣揶揄央企信托老總,拼死拼活多賺個三五億,大老板根本不會看在眼里, 反倒是要搞出風險來的話,位置多半不保。有的老總,年輕,想做點事,把激勵機制要下來了,市場化招聘了團隊。這下就沒有退路了, 業務團隊如狼似虎,你不做,這幫人拿槍逼著你做。此微博內容值得投資者玩味。
據了解, 目前有銀行背景的信托公司共有三家,建設銀行成立的建信信托,興業銀行的興業國際信托,交通銀行成立的交銀信托。
眾所周知,銀行系信托背靠銀行這棵大樹,擁有巨額的存款資源和海量的客戶資源,使其在業務開展、產品銷售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但從 2011 年三家銀行系信托的凈利潤來看,并不占優。 2011年,建信信托、交銀信托和興業信托分別實現凈利潤 3.29億元、 1.59 億元和 2.0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 89.08%、
91.22%和168.91%。
不少地方性的信托公司資金背景是地方政府財政局,俗稱地方系。其產品往往是地方政府財政局管轄區內企業融資的需求,且往往會加入一些政府部門財政隱含的擔保。
民營機制的信托公司近年來也發展頗快,如愛建信托、粵財信托、金匯信托等。他們市場化程度、產品創新理念更高、更快。
“如果你選擇了一個產品,一定了解此產品是不是這個信托公司多年來的強項,如果不是,就要慎重了!”某信托經理強調,比如此信托公司長年做房地產信托項目,那在房地產項目上的風控就會把握得很好。不同信托公司風控理念不盡相同,投資者需要進行風險收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