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盂因是歷代文人雅士寫詩作畫時不可缺少之物,從而使本來質樸自然的水盂融入了濃厚的文化內涵。
水盂,古時又稱水滴。作為貯水磨墨之器皿,其發展歷史可謂悠久。漢代劉韻在《西京雜記》中說:“晉靈公甚瑰狀,其物器皆朽爛不可別,惟玉蟾蜍一枚,大如拳,腹空容五合水,王取以為水滴。”此段記載似乎將其歷史追溯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宋人趙希鵠在《洞天清祿集》中還專立“水滴辨”,他說:“余嘗見長沙同官,有小銅器形如桶,可容今一合,于右軍研水盂,底內有‘永和’二字,此必晉人貯水以添硯池者也,古人無水滴,晨起則磨墨汁盈硯池,以供一日用,其盡復磨,故有水盂。”
本文介紹的是1984年秋望江縣在農村開展文物普查工作時,發現的宋代墓葬出土的一件青白瓷帶硯五聯盂(如圖)。當地農民見到這件器物,甚感詫異,也不知是何物,便把它交給縣文物管理部門,現藏縣博物館,經專家鑒定為二級文物。該水盂通高4.5厘米,通體直徑14.5厘米,每只水盂直徑3.2厘米。質地青白瓷,制作較精細。這件水盂造型奇特,周圍以五個大小相等的小水盂連成一圈,把一個好似圓形月亮的硯臺團團地圍在中央,其硯堂稍稍隆起,周圍環繞有一泓水槽。每個水盂呈腰鼓形,口徑與底徑相若,平底,餅圈足。整個器型設計精巧科學,既具有美觀雅致之感,又有實用方便之優點,真可謂匠心獨運。
這種帶硯五聯盂的造型,究竟是怎樣的構思形成的以及其制作者的創意為何?筆者試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解讀。
其一,是否從“五”字的詞匯啟發而來的?如古時有“五車”,據《史記·天官書》、《晉書·天文志》等書記載:“五車五星,三柱九星,在華北,五車者,五帝車舍也,五帝坐也。”又《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后以五車稱人之博學。再如“五德”,指儒家應以溫、良、恭、儉、謙為修身五德。再如“五常”指仁、義、禮、智、信。“五典”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再如“五福”,《書·洪范》云:“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再如“五品”,即“五倫”,指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再如“五星”,《史記·天官書》:“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還有“五子登科”、“五世同堂”“五世其昌”等等,不勝枚舉。由于這些詞匯均具有較為濃厚的吉祥寓意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歷來為一些文人名士所崇尚。這些瓷制作者是否為符合當時文人名士的心態而構思設計了這件造型奇特的帶硯五聯盂,也未可知。
其二,是否由“眾星之拱北辰”這一成語引發而來的?《論語·為政》云:“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為官應如此,做學問的人,又何嘗能例外?
其三,是否從實用的觀點出發,水盂與硯臺連在一起,使用起來既方便省力,又節約時間,兩者兼得,也可能是制作者的初衷。
總之,以上幾點分析推測是否合乎邏輯,姑且不論,但從這件帶硯五聯盂的工藝制作、造型、瓷質等方面來看,均較為精細,特別是其奇特的造型彌足珍稀,尚屬不多見之物,有較高的收藏價值。(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