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Y上市不是轉折點
YY是2012年11月21日上市的,我們簡稱“121”。一二一,齊步走。當時,整個美國股市的狀態是非常糟糕的。大家都懷疑YY上不去,或者懷疑上去也要破發,大家對整個市場的期待比較低。在YY上市的那一周里,整個美國股市大概有7家公司謀求上市,其中有4家直接回去了,沒有露面;1家有超過18倍的超額認購,但是上市當天跌了18%;另外1家把自己的發行價下調了3塊錢。
而美國資本市場之所以對中國的股票比較不承認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他們害怕“明偷”,擔心財務數據造假;第二,他們害怕“暗搶”,你想想,你買的一只股票,有一天突然不存在了,雖然股票還放在兜里,公司卻已經不知道屬于誰了。
不止如此,YY上市期間還遇到很多其他波折。
我們第一次去美國的時候,正好遇到臺風Sandy。廣州也經常有臺風,我以為美國的臺風和廣州應該差不多,但是沒想到,臺風來后美國人都不上班了,一個投資人都沒見到,連電話都不接。我們去了5個人,一天光住酒店的錢就要花500美金啊。在那邊待了3天,我想那干脆回去吧,回去還能做點事情呢。沒想到,機場都停飛了,已經買到票的可以先走,我們還不一定能走。最后,我們開了19個小時的車去芝加哥,從那里才飛回來。那是我經歷中去機場開車(時間)最長的一次。
投行又說,美國大選之前市場狀況不好,大家都關心誰當總統,誰關心你YY上不上市?你們要等到美國大選之后。我想也是。結果奧巴馬連任后,美國股指連跌3天。這不是單個股下跌,是股指下跌,意義非同尋常。
那時候我有很多感慨,就是生命無常,有很多東西都是你無法決定的。你能決定誰當美國總統嗎?你能決定Sandy來不來嗎?這都不是我能左右的。這兩件事對我最大的影響就是,一定要做自己能掌握命運的事情。
所以,我們是屬于敢死隊。別人怕死不敢去,我們不怕死,死就死吧。去了以后別人說先腰斬,腰斬我們不怕,腰斬算什么?后來說,不行,腰斬完以后還要膝蓋斬,我說膝蓋斬我也認了,但是別給我們腳踝斬就行?,F在的市場狀況都是這樣的,要不然就被砍一半,甚至一半之后再砍一半。慶幸的是,我們定價的區間還是比較合理的,雖然在這個區間的底部,但是上市當天上漲了7.6%。
很多人問我,美國股市這么糟糕,你為什么還要去呢?我也問過自己這個問題。然后我會反問他一個問題:“請問什么時候美國股市會好一點呢?”他說:“我也不知道”。我想也沒有人知道。我后來想,其實關我屁事,資本市場永遠都會變來變去的。做公司的企業家和資本家是不一樣的,做企業的人應該用五年的眼光來看自己的公司,來看自己的決策是對還是錯。做資本的人,最長應該是用一年的眼光來看市場,今年的投資和回報到底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對應狀態?,F在華爾街流行一句話,長期投資者意味著持有超過一個月,這已經屬于持有時間過長。
但是我想提醒大家,這是個別現象,我不認為YY上市代表中概股在美國已經打開了窗口,也不覺得YY的上市是個轉折點。一個公司不能代表整個資本市場的好轉,VIE結構、假賬這些因素依然存在。如果接下來有兩三家企業上市成功,表現也還不錯,這可能意味著會慢慢好轉。但是YY至少給了大家一個信心,還算是一個好兆頭。
上市沒有那么難,但是上市后我沒有多么興奮,也沒有覺得多么沮喪,就是完成了一件事情。你決定去上市就去做好了,市場永遠沒有非常好的時候,就看你需不需要上市,知道自己上市的目的是什么。我們要在美國開辦事處,人家連YY是誰都不知道,我連人都沒法招。
至于價格,永遠沒有滿意或不滿意一說,價格是資本市場決定的。做企業,我們沒有辦法知道資本市場是好是壞,但是我們可以決定自己的命運,唯一的辦法就是把手頭的事情做好,把公司的業務做好,把產品做好。不能做的事情是,根本不知道資本市場怎么看你,也不知道到底整個市場狀況未來將向哪里去。
海外投資人其實對數字特別敏感,因為他們多年來一直是數字化思考,你要提供給他足夠多的數據,他們其實是反應比較快的。另外,你還要比較自信地交流。中國人的習慣是謙虛,但是老外不太喜歡,公司要是好就一定要告訴對方,所以你要轉變一下思想跟他們交流,我確實是很好,為什么?一定要找到證據,這樣才可以建立信任。
上市是一把雙刃劍,它給你帶來了一大堆的限制,比如,花錢你可能還有點害怕,這個季度的財報可能跟你這個月一激動花了筆錢是直接相關的。但同時也給你打開了另外一扇門,有很多新的辦法可以使用,比如說收購不算成本,所以美國公司最喜歡大舉收購,谷歌總共收購了300多起,就是因為收購是不算成本的。
YY的下半程
前段時間網上流傳《李學凌給馬化騰的一封信》,那不是我寫的,但有些話確實是我在其他一些場合說過的。我的態度是,不要去打口水仗,打口水仗做不贏公司。人們說周鴻是通過打口水仗贏的,這是表象,其實他是靠實力取勝的,靠360的用戶數和技術。做企業,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好就行。
我算是第一代互聯網人,1997年就開始接觸互聯網。但是從做公司的角度來講,我們屬于第二代互聯網人了。第一代互聯網人從1999年算起做了五年了,基本上都是窮光蛋,都是穿草鞋的,大家一起跑,誰跑得快就贏,所以那個時候的市場競爭沒那么殘酷。但當我們這批人開始創業的時候,穿草鞋的人都開摩托了,這時整個競爭環境實際上是不公平的,大公司壟斷的力量還有各種綜合能力,都已經非常好了。這是第二代互聯網創業者和第一代遇到的一個巨大不同之處??梢哉f,每家公司都是在騰訊眼皮底下成長起來的,優酷、360都是這樣的。
任何一家大公司都不是因為自己的核心業務失敗的,都是因為時代,要么是對用戶的習慣視而不見,要么是沒有把握住用戶的需求。我總是在問自己,我是誰的用戶?我是騰訊的用戶,我是中移動的用戶,我是中石油的用戶,可誰能完全把用戶據為已有?只能是他們都在為用戶提供有價值的服務,而不能完全取代別人。
YY是中國少數能夠走向國際的軟件,我們已經做了巴西版。中國市場有很多獨特性,創業者能夠守住中國市場,做得很大,但是還是很難走出去的。YY選擇巴西是因為那里有兩億人口,發展階段和網民的使用習慣跟國內比較接近,我們還是先找到跟國內接近的領域來做。
至于YY接下來要怎么走,怎么與QQ相處,其實就是所有人都會面臨的三個問題: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Skype做的是我們做不了的事情,YY其實要做的東西是很明確的,很獨特的。我就是希望用戶通過YY能夠像現實中一樣面對面交流,像現實中一樣開會、唱歌還有教育。
YY的競爭力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語音是互聯網技術含量比較高的領域。舉一個例子,通過互聯網傳輸視頻,每秒鐘大概傳輸30幀,假如丟掉了10幀,還剩20幀,人眼是看不出來的,覺得畫面還是連貫的;丟掉了15幀只是覺得動作沒有那么連貫了,看還是沒有問題的。音頻不一樣,如果語音丟掉了這么高的比例,你已經聽不懂里面說的是什么了。而且,很多語音交流是交互式的,視頻交互式的還比較少。語音交互式就有一個問題,我問你一個問題你要想兩秒鐘再回答我,我會覺得你思考速度很慢;如果延遲到三四秒再回答,我會覺得你好像不愿意跟我說,這樣對人與人之間造成的隔閡是非常大的。所以語音技術不是一個特別容易的技術。我們整個公司有1300人,大概700人在研發技術。
此外,YY已經形成了用戶之間固有的社區,經過一段時間以后,社區也不容易改變了。假如你要讓一個人離開YY,但是這個人可能屬于兩到三個團體,這兩到三個團體跟他一起離開,他的環境才能夠基本上不變。可是這兩到三個團體平均都有30人,這90人中的每一個人又屬于兩到三個團體,一但變動,牽扯到的團體就幾百個,所以這個網墻是難以被破壞的。
基于這些優勢,我們推出了YY音樂。在YY之前也確實有視頻網站在做這樣的事。但是任何一個市場,如果沒有競爭者或者說沒有別人持續進入,這說明你看錯了。我不相信世界上只有你最聰明,你發現了一個東西而別人都不認可,然后你一下子就成功了。跟你這事壓根不搭界的人都進來玩的話,其實才證明你做的這個東西確實是有吸引力的。我覺得這是一個好事,這個市場實際上是大家做大的。大概在1998年,我創辦了一個反黃軟件公司,跟綠霸差不多,最痛苦的就是我們做了以后沒有任何一個人跟風,只有我們自己做,結果做了半年就做不下去了。
而且YY很早就提出了一個口號,人與人交流最重要的就是音頻和視頻,所以我們做視頻也是必然的。YY視頻的預研發在內部已經很久了,我們把視頻的延遲也要降到語音的水平,難度是非常大,主要是因為用戶的帶寬不夠。
今年的《中國好聲音》對我們也挺有啟發,這就是一個產業鏈?!吨袊寐曇簟芬沧C明了音樂要是活的音樂,每個人不一定唱得都比歌唱家好聽,但是一個人活生生地唱總是比唱片要感覺好多了。這對YY來講是個很好的機會。
但是草根市場是一個比較難做的市場,因為草根不太受媒體影響,也不受廣告影響,能夠觸達他們的通道沒有那么多,相對比較難做。但是難做和是不是大家都要去做,其實真的不一樣。比如,要保證平臺的純潔性,這方面公安部對我們的要求也很高,我們也一直在做,我們有個專門的團隊在追蹤垃圾廣告的刷屏和不良內容的來源。其實這個非常討厭,浪費了我們很多的人力、物力。國內如果能像新加坡一樣,只要發一條垃圾短信就罰款5萬,那就非常好了。
不管是音樂還是教育,YY盡量不做內容,我們的核心目標還是做平臺。如果新東方愿意跟我們合作,YY會提供一個更好的平臺。教育公司該不該變成一個互聯網技術公司或者互聯網的產品研發公司?不一定,他們只要做好教育內容就行。我們愿意作為一個互聯網技術公司和互聯網產品研發公司,給他們提供服務,而且到現在為止全部都是免費的。
創業要做雪中送炭的事
接下來,移動互聯網肯定是大勢所趨。YY現在的許多成績還算湊合。我們后端的技術不用改變,語音到底怎么傳輸,視頻怎么傳輸,一個人說話100萬人聽的時候怎么樣保證大家的延遲是一樣的,等等,這些后臺的技術我們是不用動的。所以就是要改前端。
一個企業在這種轉型大潮下,錢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你的精力,一定是CEO帶隊的。一個企業最終的變革力量來自于CEO,如果CEO還是那種不肯用蘋果手機的人,怎么可能去把蘋果手機打敗呢?CEO要身先士卒,敢于革自己的命,敢于否認自己以前做得特別成功的東西,以從零開始的心態進入新市場。
我從第一次創業到現在已經12年了,從做歡聚時代YY到現在也7年了。創業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不是一天兩天就能結束的。創業公司最大的問題是你的團隊愿不愿意跟你一起做10年;如果不賺錢,3年以后大家就得跑路,這是沒辦法的一件事情。你是創業者,有自己的想法,可是整個團隊都有家小,有收入的需求。到了第3年,就有一批創業團隊的同事肯定扛不住,接下來就是5年、7年的門檻,每一個門檻其實對創業者來講都是非常難熬的。你是最后的船長,是永遠沒辦法離開這個船的人;但是其他的兄弟們,說股票不要了,拍拍屁股都很容易地就離開公司了。所以創業之前一定要動員好自己的合作伙伴,大家能不能一起干7年,萬一不賺錢,遇到困難,咱得一起扛。只有有了這樣的團隊,一個公司才能夠真正渡過非常多的難關,畢竟創業生存下去的公司還是少數,失敗是常態。
那創業應該做什么?我覺得應該從硬需求開始,就是什么東西對用戶來講是雪中送炭的就做什么。凡是錦上添花的都跟創業公司沒有關系,那些都是大公司的專利。那些用戶已經為某個問題痛苦了很多年,但是從來沒有人幫他解決,哪怕這批用戶是非常小的一批人群,只要他們聽說你有這樣的產品,就會拼命跑過來用,你才有機會。很多創業者總看美國資本市場什么東西熱,我覺得是沒用的,那些大部分都是錦上添花的事情。硬需求才是我們小企業的機會。
另外,創業一定要選擇跟自己能力相匹配的領域,因為很多的領域是需要創始人具有獨特的素質或者獨特的資源才能做的。比如視頻領域,要求創業團隊最主要的素質就是資本能力,如果你沒本事融資,那請你早點退出,不要浪費時間。比如做手機,市場能力、供應鏈管理能力、融資能力,這三大能力都必須具備,否則基本上沒有希望成功。包括團購對創始人有兩大能力要求,有沒有導流量的能力,有沒有能力管理30個地方的分公司?創業者一定要衡量自己的能力跟你做的方向是否匹配。匹配了就比較容易,如果非要逆勢而為,那就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
在中國做企業,尤其是做互聯網企業,面對非常多的大公司的時候,我建議大家還是低調。公司早期一定要低調從事,減少宣傳。首先,大的公司不一定會注意到你的領域。第二,通過你的運營,能看到哪些用戶流失了,可以追蹤他們為什么會流失,還有足夠長的時間改造彌補。當你的公司成長到一定規模以后,大公司就會瞄準你。越大的公司瞄準你的時候,也證明你所面對的機會真的非常大。
做企業真正面對的最大市場是大家看不到的市場,所有能看到的都是小市場?;ヂ摼W競爭跟軍隊打仗是不一樣的,互聯網的競爭就像割麥子,你割你的,我割我的,誰割得快誰贏。
(本刊記者鄭江波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