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場討論1
打造創新引擎
主持人 啟明創投主管合伙人童士豪:
我自己看待我投資的公司的成長和幾位嘉賓對于創新或者2013年的展望,其實觀點都類似。第一,在手機時代,一些創新應用蠻容易讓用戶喜歡。另外在2013年不止是移動互聯網,三網合一是很自然的事情,未來用戶的需求是不是比創新還重要?我一直這么認為,剛需求是最重要的,這個解決了,什么創新都好說。
暴風影音CEO馮鑫:
今年幾乎是革命性的創新。背后的原因是用戶需求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當用戶變得非常“懶惰”,他只要簡單的服務。只要是一年前你想提供給用戶的服務形式,可能都得改掉,而且是顛覆式的。用戶需求的變化和今天競爭的白熱化是創新的一個核心的原因。
Evernote中國區總經理谷懿:
我們希望自己的產品能夠超出用戶的預想,在很多產品設計的環節,讓用戶感覺到這是很神奇的。從我們自己的角度出發,現在看到的可能是三個“跨”。第一是跨平臺。我們可能并不能和每一個單獨的平臺上面的產品競爭,但是跨平臺的體驗上面,我們是全球第一的,這個是所有的移動互聯網應用在面對的非常大的挑戰。第二是跨品牌,跨品牌之間的合作可以幫助移動互聯網應用更好地滲透到他們的用戶群當中。第三是跨國家。全球之間的合作越來越緊密,對于我們來說,也是向中國公司學習的機會。中國的用戶可能比美國的用戶更挑剔,我們要適應用戶挑剔的習慣,讓自己做得更好。
恒信鉆石機構董事長李厚霖:
創新本身不是目的,我認為最高境界的創新,是你能夠把某一種產品或者說把某一項服務,做到精細化中的極致。另外創新這件事在企業里就像企業文化一樣,難的是一種創新的精神支持下的創新機制,以及有效的一些創新流程,最終能夠讓創新成為企業里面在機制運行的基礎之上,能夠很好很好地融入到每一個血液里面的DNA這樣的東西。
ChinaCache首席技術官張墾:
創新分三個方面,業務模式、應用和技術,都叫創新。我們現在推動的真正的創新,就是怎么使你的應用能提供最好的用戶服務和用戶體驗。只要用我的網絡服務,你的用戶就有體驗。我們把你的應用更好地展現在用戶的界面,保證你的體驗,這樣才能保證你的成功。
賽富亞洲投資基金合伙人羊東:
有幾個層面的創新很重要。第一是產品,怎樣把產品做好,滿足用戶的需求,什么樣的產品是用戶真的需要的?第二,創新并非局限在互聯網領域里面,還要跟很多核心技術聯系在一起。我不認為表面上改一改界面,注重用戶體驗,這就叫創新了,還要關注后面的技術能力。
專場討論2
2013年互聯網的好模式
主持人 《創業邦》雜志執行主編方浩:
無論是總結2012年還是展望2013年,始終見仁見智。今年無論是互聯網還是很多傳統互聯網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領域,都有很多的公司、產品、模式出現,也出現了很多顛覆性的領域。
騰訊產業基金董事總經理彭志堅:
2012年這一年,所有的創新都圍繞著無線領域。一種是真的非常創新的模式,建立新的大平臺,如微信。另一種是你在這個大平臺的基礎之上提供更好的服務。從創業的角度來說,如果沒有非常偉大的主意,那你就完善現有的產品,服務用戶,服務企業,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貝塔斯曼亞太投資基金董事總經理龍宇:
談模式,就是談產業發展的規律,只有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是我們要集中探討的。在騰訊和阿里巴巴這樣的公司的平臺上,還有可能再長出數個具有數十億級別估值的公司。互聯網有巨大的沖擊力量,“雙十一”我們創造出了一個全新的消費文化。以前美國感恩節花了20年教育消費者才建立起消費的狂歡,而我們只用了3年的時間。這是互聯網改變人類生活方式典型的例子,這上面的空間還非常大。
金山網絡CMO劉新華:
未來一定是個人云主導的多終端共存的世界。好公司最重要的能力是能在不同的終端下都能主導用戶,或者通過你的體系、服務在不同的場景下無縫地覆蓋用戶。考慮到用戶在不同場景當中的體驗,做到極致,同時利用你統一的云來提供服務,另外要能夠保證你原有的用戶的基礎,無縫地遷移,這是對很多互聯網公司的一個挑戰。
高通公司副總裁兼投資部中國區總經理沈勁:
講到了模式,我鼓勵大家做一個硬件加社區加軟件的模式。如果這么做了就不需要恐懼騰訊了。還有硬件的盈利模式非常容易理解,這個空間是巨大的。第二,云有多少價值?我們在這方面投資,也有了很好的收獲,比如做云游戲的一家公司,一下子就突破了我們游戲傳播的渠道。
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合伙人周逵:
在這樣的環境里面,可能端和云的結合就是天然的結構,你離開云去看這個端,其實是很單薄的。新的公司都還在發展演變的道路上,只不過大部分是從PC這里發展的,可能這兩年以后,逐步地需要結合。談到端,去年最鮮明的是微信的輪廓越來越清晰,用戶迅速變大。所以對于創業者來講,這是需要絞盡腦汁思考的問題。
買賣寶CEO張小瑋:
以一個創業者的身份來說,好模式應該問你的用戶,觀察他的生活、行為、變化,那才是商業的機會,才有真正的好模式。用戶不管是高端還是低端,行為都在發生很大的變化。用戶買什么東西,消費力如何,不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但由于設備的改良,信息獲取效率會發生變化。要能為你服務的對象選擇好的商品,提供最有效率的商品,其他都是假的。
專場討論3
輕資產醫療健康
主持人 蘇州生物納米園(BioBAY)
總經理劉毓文:
前面兩個專場討論都在討論怎樣快速地做出產品,我們醫療行業做得更多的是如何更準確地診斷、了解,掌握知識信息,更準確地治療等等。其實現在有一個理論也在探討,西方現在在往個性化治療發展,精準地診斷每一個人,甚至某一類藥只對某一種人起作用。而我們的老古董——中醫,本來就是個性化治療。我們這個行業還是技術壁壘比較高的行業。
華醫網董事長陳元鴻:
中國醫療最薄弱的環節,就是鄉村醫生要服務于8億農民,我們有幸能夠通過我們的產品和服務彌補這一塊,通過遠程的方式把中國最好的、最適合的教育的資源傳播到鄉村醫生那里,來幫助農民提高健康水平。
慈銘體檢總裁韓小紅:
未來十年,我們要把體檢做成深度的,全面的,系統的,真正能夠解決人的生命質量,真正能夠給人帶來長壽的體檢。今天所有的人對體檢的概念還是在一個非常粗淺的階段。我們最近創造了一個新的商業模式,深度體檢加健康管理加私人醫生服務,再加全方位的健康養護。我相信未來的商業模式,才是能真正解決人類健康和疾病診治問題的全解決方案。
愛威白口腔科技有限公司總裁駱志達:
我們自己是一個輕資產的公司,因為我們最大的投資不是在開門診,而是在技術上面。我們創業的時候,在醫療行業里面輕資產不容易做,因為醫療有它的特性,所以我選擇了一個細分的行業口腔門診連鎖,這就是我的輕資產。
蘇州微清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創始人李超宏:
醫療領域分為醫藥、器械,實際上還有服務。在醫療服務這一塊,中美的差距非常大,超過了器械。我認為提供更好的增值性服務也是一個競爭的亮點。醫療行業具有更快的增長速度,如果這一塊能夠提供更好的售后服務和醫療服務,這也是非常好的。
生物谷創始人兼CEO張發寶:
創業階段,特別在生物醫藥可能要很大的投資。比如土地投資,對于很多創業者來說并不是非常合適,所以我們把很多所謂的很多重的市場外包出去,可以方便地去轉型,包袱小拖累小,所以輕資產比較適合創業。但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后,因為輕資產很高度地依賴少數人或個別人,這時候往往這些公司就會出現一些新的問題,內部的爭斗,反而得不到大的發展。所以很多公司先從輕資產做起,慢慢還是要轉到重資產,輕重結合,才能有更好的發展。
春雨掌上醫生CEO張銳:
在醫療這個領域,輕資產很困難,借助互聯網可能有一點機會,但是所能解決的問題特別少,好的醫院哪個不是重資產的?它有很多很好的尖端設備。所以輕資產對醫療領域來說是一個挺奢侈的事情。春雨現在很輕資產,但是這肯定不是我的愿望,我希望我們有一天能夠做大。
貝瑞和康CEO周代星:
醫療行業最好的行業是以前傳統的醫藥制藥。現在有一個轉機,今后10年到20年是互聯網非常大的機會,我們今后10年到20年在醫療行業里面會重復互聯網奇跡,這個奇跡就是把很多資源和吸引醫療領域里。比如福建農村的一個鄉村醫院,某個人得了感冒,想知道吃什么藥治感冒最好,這種情況只要抽一管血集中到某個中心,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可以在3天左右的時間就知道該怎樣治療他。 你可以想像這種行業將是可集中化、可規模化的,有可能會出現甲骨文、微軟這樣規模的公司。
專場討論4
電商的核心價值
主持人 君聯資本董事總經理劉二海:
電商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阿里退市,淘寶一天賣了191億,當當入駐天貓,京東說融了一筆錢,凡客說轉型了,蘇寧也進入電商了。小一點的企業融資比較困難,有的在裁員,把團購也放在里面,應該講行業還是非常豐富、非常熱鬧的,確實現在看到的都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
艾德思奇創始人雷鵬:
創業者和這些企業核心的使命還是盈利。在之前資本市場比較熱的時候,大家其實把盈利能力放在了第二步,第一步先搶規模,平臺化。現在隨著物流等各方面的建設,由之前的粗放,搶規模、搶平臺,開始深入到認真冷靜地思考里面去,企業本身盈利,對股東,對員工這是使命所在。
好樂買創始人李樹斌:
到現在這個階段,已是主流人群買主流產品,天貓也是這樣的想法,需要把線下的品牌都大舉引到互聯網上去。未來的人在線下買什么,在線上也買什么。所以我們就賣百貨商場里面賣得最多的東西,把線下的品牌轉移到互聯網上來,給用戶提供這么一個服務。所以我們覺得我們需要做出轉化。
酒美網CEO呂意德:
電子商務一定跟傳統的賣場是一樣的,一定是靠品類的擴張,靠規模的提升以后,才能成本低、效率高。跟傳統賣場相比,電子商務有優勢。所以說渠道類的電商將來究竟會怎么樣,我的觀點是一定要靠規模取勝。實際上所謂的品牌,比如凡客,包括淘寶里面的、天貓里面的淘品牌,其實已經離開了電商這個范疇,他們更多的是做品牌。
億瑪在線創始人柯細興:
我們今年進入了內外兼修,不管是內部的內盈還是外部的營銷。原來靠自己的能力增長,現在的想法越來越多的是去尋找良好的合作伙伴。電商是拉一個臺子來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不只是盯著自己有沒有賺錢,也是電商面臨的轉折,是從行業的競爭到大產業的變化。
百分點創始人蘇萌:
最近我們看到一個趨勢,淘寶一枝獨大,尤其“雙十一”以后很明顯,終端的消費者都朝著淘寶、天貓聚集。這樣就導致了一個問題,很多獨立的電商面臨生存的困境,同時在媒體這一方收入也在銳減,那如何把他們連接起來,這是一個巨大的難題,即把消費者、某個媒體的行為和消費者、電商、購買行為連接起來。
耶客創始人張志堅:
就成本核算來看,移動互聯是最賺錢的。事實上,越早擁抱移動互聯網的零售商、品牌商,他們會越早地來獲取移動互聯網這個渠道。對于電商來說,其實我們認為移動電子商務不是簡單的PC在手機上延伸這么簡單,大家會改變線下消費的習慣才是最重要的。
專場討論5
年輕就是力量
主持人 北京皮皮魯總動員文化科技有限公司CEO鄭亞旗:
創業第一得特別執著、有激情。第二,小公司創業不難,大公司要做所有的事,你只要做一件事就能成功。還有,不能老想著去忽悠別人的錢創業。最重要的是,創業是選擇了一個跟所有人都不一樣的生活方式。在沒有任何人的幫助下,困難都在你的頭上,當你愿意選擇這樣一個生活方式的時候,你就可以創業。
聚美優品創始人、CEO陳歐:
創業公司在初期的時候,如果你想找到一批非常非常強的人,那不太現實,那這意味著公司的權利分化,所以早期最開始找人都是自己的朋友、兄弟、信得過的人,未必是行業里面能力最強的。但是當公司逐漸成長起來,最好的人能推動社交,你要通過各種行業會議,通過自己的朋友關系認識人,而不是簡單地招人,因為公司核心的業務骨干不是花錢就挖得走的,他需要成就感、安全感,而且獲得期權也意味著長久的預期。
酷盤CEO顧志誠:
創業有一點像以短跑的速度在長跑,外觀比較光鮮,其實真的很苦。我不太建議一畢業就去創業。剛開始去其他的公司,你就有一點目的性地過去看有什么資源、信息,因為你要進入這個行業。我看到很多大公司的做法,可能想得更長遠一些,而且狀態更穩定。其實巨頭看你的時候也羨慕你的靈活性,他做的是減法,缺一個都不行;我們是加法,只要有一個人就行了。
力美互動廣告CEO舒義:
創業不是賺多少錢。我19歲就開始創業,這8年來,特別是在成都,后來到北京,我認識的朋友要不就是在找公司,要不就轉型了。這個時候你要考慮,你到底要創業,還是要買賣。我們那個時候就是做生意,談不上創業。如果你只是為了賺錢,還是建議工作,真的不建議去成立公司,成功概率太低了。你要認準這樣的生活方式。你讓我現在找一個公司,我可能不愿意過那樣的生活,因為它是一個夢想。
美圖秀秀創始人吳欣鴻:
小公司和大公司之間,更多的是互補。很多小團隊有它的優勢,可以精準地把握用戶需求的變化。小公司首先可以做一些自己擅長,而且讓自己和用戶都覺得特別有意思的事情。第二是盡可能依附于大的平臺,微信、微博,比如在微博的利用上有的公司做得很快,很快就有數百萬、上千萬的用戶。還有盡可能做一些不花錢,也能快速爆發的事情。
游戲矩陣CEO徐樂:
揀自己最擅長的事情,大團隊也是小團隊組織起來的,它可以做很多事情,可是我們專注。中國公司憑什么在海外搶飯吃?雖然我們是中國公司,但是互聯網國際概念很模糊。選擇自己擅長的事情,而他們做得不夠好,我們需要去顛覆這些事,這就是我們的心態。
在聊網聯合創始人徐德塵:
我是90后,我生長的這個環境,教育的環境,整個的成長環境,讓我們這一代人有更多的機會。我認識的最小的有16歲的創業者。一定要想好,你愿不愿意為了這個夢想付出?創業就是你生活的方式,在這個過程當中,你活得很開心,這就是身為一個創業者很開心的事情。
專場討論6
冷靜下來的移動互聯網
主持人 友盟創始人、CEO蔣凡:
2012年的互聯網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首先是從量變開始,智能手機的數量增長有很大的規模。過去一年中,結合企業的發展,給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創業企業的發展速度非常快。很多應用在半年多的時間達到這樣千萬級的用戶量。這對創業團隊的要求是非常非常高的。
唱吧創始人陳華:
對比去年互聯網的成就,移動互聯網有幾個成就。第一,相比互聯網來說,用戶的增長真的是非常快。第二,移動互聯網的空間是非常大的,還有很多很多新的方向和新的一些東西。比如對于我們來說,微信就是一個新的時代,所以我們要抓住在微信的機會,對于很多O2O的企業來說也是很好的機會。
食神搖搖聯合創始人陳超仁:
其實我們在進入這個行業之前,我們知道生活行業這塊,像一些比較大的巨頭,要通過一個產品來改變人的習慣,需要花很多時間。所以我們應該說去年這一年,是把精力大部分放在了產品的打磨上面。如果說有比較大的感觸,第一是手機這么一個平臺,讓我們能夠參與其中,手機的發展過程是很漫長的,
我查查副總裁陳自明:
我個人對移動互聯網商業化的進程是謹慎樂觀。移動的交易本身已經開始走進大家的生活,所以這是另外一個模式的進展。現在微信上也在嘗試不同的商業模式,然后測試上已經做出了正面的反饋,所以移動互聯網它的商業模式的進展可能比當年PC的進展還要快,時間還要短,因為移動本身它的增長速度很快,但是大公司賺的錢不等于我們創業者自己賺的錢,所以我們自己也是在很多領域做一些嘗試。
愛幫網CEO劉建國:
我在2012年對LBS做出了空前的關注。移動互聯網、O2O給我們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另一方面,移動互聯網里面口碑還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建議如果去做移動互聯網方面的創業,一要注意手機的一些特點,比如LBS要充分去利用,第二個是注意銳化,也就是這個產品到底解決了什么問題,觸到了用戶的哪個痛點。
墨跡天氣創始人金犁:
對于我們這種純工具的客戶端,還是在行業內部去盈利。我們去年和友盟合作,友盟有一個交叉的推廣平臺,我們第一筆收入也是來自于CPA的一種推廣。這是一個很好的起點,但是我們不可能永遠賺行業內的錢。我覺得明年品牌廣告投入到移動互聯網的總投入還會增加,除了CPA的方式,可以多去看一看品牌廣告的收入。
觸寶科技CEO王佳梁:
我個人覺得移動互聯網可能明年要面臨大面積倒閉的情景。創業最重要的還是說首先要自己能夠活下去。不管別人在做什么,也不管巨頭在做什么,只要做好你自己,你就是下一個巨頭。
專場討論7
互聯網的新機會
主持人 虎嗅網CEO李岷:
今天這幾位嘉賓有做社交的,有做旅游的,有做社區的,有做O2O的,有做移動閱讀的,還有做平臺的。每個人的冀望的產品和企業都是在某一個細分領域里面有相對代表性,對移動的看法也都有所不同。
人人網戰略發展副總裁杜悅:
人人網是從PC發起的,而后拓展到移動互聯。我們在無線互聯網主要還是布局,取得流量,爭取獲得更多的真正的活躍度。人人正面臨移動互聯網的一場戰爭和三場殘酷的戰斗。一場戰爭是傳統的SNS怎么繼續擴大,怎么提供跟微博差異化的服務。另外三場戰斗是移動游戲、網購和經緯名片通。我們希望通過一場戰爭和三場戰斗,拿到一張移動互聯網的船票。
VIVA無線多媒體創始人、CEO韓穎:
我們從創業開始就是做手機端的業務。終端的快速發展和網絡的發展讓無線互聯網真正能做到無時無刻。從信息服務這點來講,怎么能夠即時提供更精準和更加有個性的內容、有深度的內容,是我們在思考的。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傳統的三大商業模式一定會有新的內容模式,我們也在探索。
驢媽媽旅游網創始人兼董事長洪清華:
對移動互聯網,2011年我們有一個嘗試,就是把它作為一個新的渠道來做;2012年我們把它當做一個戰略;明年我們會重點考核兩個值,一是消費者比例值,另外一個就是流量導入的入口。另外,二維碼的應用很重要,包括未來可能進行二維碼支付,這方面我們都會投入。
鐵血網創始人蔣磊:
我們看到移動端的發展非常快,但是使用的習慣、使用人跟傳統的PC端有很大的差異。我們簡單的想法,就是在PC端上有很好的用戶基礎,其實它不足以能夠幫助我們成功的擴展到用戶端去,所以目前除了安裝量,我們非常關注產品,關注怎么能夠去把產品改進到適合移動終端來瀏覽。
丁丁網CEO 徐龍江:
關于收入,O2O在PC端是沒有戲的,因為PC端所有的收費模式都是廣告,但移動端不是廣告,全部按效果計費。丁丁這個平臺解決了用戶獲取優惠券不方便的問題,在智能手機端有機器的便捷性。當這個問題被突破的時候,我想在智能手機上做優惠折扣會成為巨大的突破。我們的收費應該是在2013年中左右會開始實施。
博遠無線商務副總裁張宇:
我們從2009年開始做公司,到2011年年底的時候用戶突破了900萬,速度非常快。移動領域最大的特點是渠道很少,沒有什么比名字更重要的了。借助百度、新浪等已經很有名氣平臺會有非常大的幫助。第二是內容要帶有精細化的創新。第三是平臺之間互相喚醒。第四是移動應用已經可以來賺錢了。
專場討論8
社會化媒體與
O2O時代來臨
主持人 時尚傳媒集團戰略及事業發展副總裁張揚正:
O2O其實有很大的機會,但是怎么跨過這個障礙呢?下一步創業者思考的課題不是O and O,不是一個2的概念,而是一個and的概念,如何交叉做好,就是一個機會。
元禾控股常務副總裁 中新創投總經理費建江:
我覺得社會化模式一定特別成功,但未必取決于你想做的事情或業務的內情。其實更重要的是社會化與O2O完美的結合。在我們實際投資過程中,會發現很多業務形態,有的是IT人往線下做,有的是線下往線上做,中間的結合是我們在實際操作中間關注的。
天下秀CEO李檬:
O2O對于所有的中小企業只是一個工具而已,怎么利用這種工具更好地捕捉到你的用戶才是O2O本質的存在。至于社會化其實是一個趨勢。其實互聯網就是有三四億人生活的一個社區,你在這個社區里面如何經營好你自己的定位,如何把社會化媒體當作一個工具,而能把這個工具用得怎么樣,是取決于你企業自身核心的品牌理念。
IDG資本合伙人李豐:
線下的一些小眾消費,線下難以上網的中小用戶企業,在將來可能有更多的傳播機制和復雜機制會走向社會化營銷。O2O所面對的行業,不管是金融、旅游、健康、醫療、餐飲娛樂,行業本身要充分地市場化。充分市場化的好處就是這個行業里邊每一家都有足夠強的欲望提高效率,才有興趣做這件事。
飛博創始人CEO伊光旭:
社會化媒體的作用確實值得思考。互聯網的優勢還是在信息的快速搜集,商業最有價值的也是一個信息。我們可以利用社會化工具區找到客戶,并且把他從線上帶到線下。信息在互聯網上都是免費的,你能夠很好地找到這些之前很大成分沒有找到的客戶,就很簡單了。
拖拉網創始人兼CEO趙曄:
有的品牌做O2O的時候會發現很高的效率,有的則發現并不是理想狀態。越是在傳統領域有效積累的品牌,通過O2O、社會化等渠道,可能會產生更多的話題去討論;當你這個產品只是一個原材料沒有任何內容附加值的時候,哪怕你再便宜我也不會買。所以對我們來說需要針對不同的產品和人群索要的需求進行分層。
專場討論9
消費大時代的連鎖
主持人 華威集團合伙人羅文倩:
華威是一個1998年成立,到現在大概有超過14年歷史的基金,我們其實一直都在關注國內接下來10年這個大的消費潮。接下來10年我們大家可以看到很多所謂的消費升級,也會有很多新的消費品牌革命。
瑞卡租車CEO 李春田:
連鎖服務在中國過去10年當中和整個中國經濟一起快速發展。互聯網是跟服務相關得比較密切的領域,未來空間非常大.我們從整個投資觀點來看,一是圍繞消費者的基本需求,另外是兩個緯度——新興服務和傳統服務的升級,再根據衣食住行和文化和渠道的細分里面去尋找。
君聯資本董事總經理劉澤輝:
君聯資本也是一個創業型企業,目前管理的規模有5支美元基金和2支人民幣資金,累計投資項目超過了170個,在里面有20個項目成功上市,還有十幾個項目退出。
哎呀呀飾品連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葉國富:
我個人覺得,在中國除了餐飲不適合做加盟之外,其他都適合做加盟。因為中國這個消費市場,是巨大的市場;第二,這種項目非常適合創業者。我認為第一品牌建設要做好,第二個就是產品開發。既要保證公司,也要保證加盟商利益,缺一不可。品牌是守住加盟商,招到加盟商,而產品是讓加盟商盈利,讓消費者喜歡這個品牌,你這個品牌才能走得更遠更強。
布丁酒店創始人朱暉:
作為特許商,首先我肯定希望能夠通過這個品牌掙到錢。第二,我希望和這個品牌共同成長。所以我們目前在選擇加盟商的時候,非常重要的一個選擇的標準,就是他是否愿意跟我們一起走下去,是否有和我一樣的一些價值觀和一些品牌理念。第三,加盟商是否有強烈的法律意識。中國特許加盟立法才四年多的時間,在這方面還是一個比較新的東西,如果沒有強烈的法律意識,是無法保障我們共同前進的。所以我覺得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社會法則的進步,這方面會越來越好。
北京三夫戶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總裁張恒:
連鎖店的業務有兩個要點。第一是總結商業模式,你用什么樣的產品、什么樣的服務去服務于什么樣的客戶和市場需求,把這個弄清楚這就是我們一個立足的核心。第二是運營,整個運營很多細節很辛苦。三夫強在第一項,商業模式很清晰,現在面臨的最大挑戰在第二項,就是零售運營如何建立更規范的流程。
吞云小蒔CEO鄭志暉:
我們面臨的挑戰應該說跟大家是一樣的。快速發展也是有風險的,這涉及到管理,能否找到適合跟你合作的團隊等等。但做食品最主要的是食品安全,這是最根本的問題。我們是快餐形式,另外把可以外包出去的都進行外包——你沒有這個能力,就外包給別的有能力的人去做。策略不要太復雜,操作簡單就能控制風險。
專場討論10
孵化未來,創新城市
主持人 創業邦COO楊小敏:
我們今天場上的嘉賓背景非常多元化,有我們的曾經的成功企業家、今天的新銳投資人,有我們的行業投資人,有我們的天使投資人,包括我們的政府官員,還有銀行家。大家是不同的背景,但是大家共同的目標都是積極推動我們中小企業的發展和環境的優化。在這個發展過程需要涉及到的各種要素里面,發展環境是其中相當重要的一個要素。
天使投資人、優視網創始人李竹:
很多在創業的中小企業缺乏導師幫他理清創業模式,應該去在國內倡導和建議創業導師這樣一種模式。美國第二大的孵化器40%的項目都來自于創業導師,創業導師遍布全國,所以我們面向移動互聯網和文化創意產業的這些企業,一開始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創業導師這樣一個體制。
創新工場合伙人郎春暉:
實際上中國創業者蠻孤獨的。創意是需要氛圍的,需要大家相互提攜。現在好像大家有了這種意識,不能只是悶頭去拉車,我要抬頭看路,要找組織,聚在一起相互交流,相互幫助,才能幫助創業者少犯錯誤,少摔跟頭。從創新工場來講,我們不敢說做到多好,到現在存活率稍微高一點,可能就是得益于大家在一起抱團。
邁普創投合伙人黃居貴:
結合孵化平臺的實際情況,首先我認為很多創業團隊的核心技術人才都很缺乏;第二是在需求上,很多產品到了用戶那兒還在改,這點也是導致失敗的非常重要的因素;第三是如何進入市場,面對客戶。這三塊應該是創業公司最需要得到更多幫助的。
蘇州工業園區知識產權局局長許文清:
蘇州工業園區是蘇州50%的創新工廠的聚集地,從這個數字可以看出我們蘇州工業園區是一個創業集聚的地域。有北京的團隊到蘇州來自己搞了一個草根的創新工程,叫源動力孵化器,一起在蘇州營造這樣一個創新的孵化器,也說明了我們整個創新的環境還是通過這樣來營造、來幫助中小企業發展空間的。
中新生態城商務局局長楊柳:
天津生態城從08年成立到現在不到5年的時間,北京資源非常集中.天津本來就距離北京非常近,我可以借一點這種資源,但是生活環境要優美,要舒適,這是我們打造的一個目標。因為天津也做了好多年的創業園區了,政府要做有可能不賺錢的事,要有這樣的心態,錢讓企業去賺,我們打造這樣一個平臺,和這么多出色企業聯合起來,滿足他們的要求。
廣州創新谷孵化加速器創始合伙人、天使投資人朱波:
中國的創業環境不是錢的問題,是整個生態環境的建立條件比美國要差很多,所以導致創業者在移動互聯網企業中要拼資源,如果沒有資源,在路上就有可能被山寨掉。第二是中國互聯網發展過程有些畸形,大家都鼓勵創業者上市,這會把創業者的心態整個搞壞。
北京銀行中小企業事業部總經理章志勇:
我們都知道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總體來看,商業銀行所面臨的融資環境,已經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中小企業這個群體在通過銀行融資解決自己融資的這一步,已經有了比較大的發展,這很大程度上跟政府的主導、跟相關企業對自身信用環境的重視有關,同時也得益于各項制度的不斷豐富、完善和充實,使我們對外融資所面臨的法律環境更有支撐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