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魏之際是道教發展的關鍵時期,人口變化與道教發展休戚相關。漢魏之際的天災、人禍無不造成人口數量劇減,因道教重“生”,提倡廣嗣興國,使得道教得到高層統治者的關注,為其傳播創造了有力的條件,又因漢魏之際大量道民遷徙,帶動了道教向全國發展。本文通過分析漢魏時期的人口數量上、分布上的變化,論證漢魏之際人口變化是道教從民間宗教向正統轉變,從巴蜀向全國傳播的契機。
關鍵詞:漢魏;人口變化;道教傳播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獻編號:1672-8122(2013)01-0131-02
道教產生于何時?根據中國歷史遺留下來的文獻,雖無確切的時間記載詳,但通過研究現有的文獻,結合漢代墓葬的考古發掘,例如四川瀘州大驛壩1號東漢中期墓、長寧七個洞5號東漢晚期崖墓等帶有道教痕跡的漢墓,,一般我們可以把太平道、五斗米道等宗教團體在東漢中后期出現,看成是道教產生的標志。然一個宗教要發展,不僅依托其教義、教規、經典、組織機構的完善,信教人數的增減也與宗教的興盛休戚相關。道教如何傳播至全國?這與漢魏之際的人口變化與道教傳播息息相關。
一、天災人禍 人口劇減
東漢時期,特別是其中后期,各種自然災害十分頻繁和嚴重,水災、旱災、蝗災、風災、火災、震災、霜災時有發生,頻繁的天災,如《后漢書·安帝紀》所記載:
九月庚子,謁高廟。辛丑,謁光武廟。六州大水。
冬十月,四州大水,雨雹。詔以宿麥不下,賑賜貧人。
是歲,郡國十八地震;四十一雨水,或山水暴至;二十八大風,雨雹。
是歲,郡國十二地震。
十二月辛酉,郡國九地震。乙亥,有星孛于天苑。
是歲,京師及郡國四十一雨水雹。并、涼二州大饑,人相食。
……
天災迫使百姓生活困窘,進一步造成社會動蕩,加之東漢中后期宦官外戚交替專權,奢侈成風,政治腐敗,以至于水利不修,加深了災害的破壞,造成顆粒不收。在生存受威脅、社會不太平的迫使下,在絕境的農民鋌而走險,走上了起義造反之路,其中與道教有關,聲勢最為浩大的就是黃巾起義,據《后漢書·皇甫嵩傳》載:
初,巨鹿張角自稱“大賢良師”,奉事黃老道,畜養弟子,跪拜首過,符水咒說以療病,病者頗愈,百姓信向之。角因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轉相誑惑。十余年間,眾徒數十萬,連結郡國,自青、徐、幽、冀、荊、楊、兗、豫八州之人,莫不畢應。遂置三十六方。方猶將軍號也。大方萬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帥。訛言‘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以白土書京城寺門及州郡官府,皆作‘甲子’字。中平元年,大方馬元義等先收荊、楊數萬人,期會發于鄴。元義數往來京師,以中常侍封諝、徐奉等為內應,約以三月五日內外俱起。未及作亂,而張角弟子濟南唐周上書告之,于是車裂元義于洛陽。靈帝以周章下三公、司隸,使鉤盾令周斌將三府掾屬,案驗宮省直衛及百姓有事角道者,誅殺千余人,推考冀州,逐捕角等。角等知事已露,晨夜馳敕諸方,一時俱起。皆著黃巾為標幟,時人謂之“黃巾”,亦名為“蛾賊”。殺人以祠天。角稱‘天公將軍’,角弟寶稱‘地公將軍’,寶弟梁稱‘人公將軍’。所在燔燒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據,長吏多逃亡。旬日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
與黃巾大起義相呼應,漢中地區由張修、張魯領導五斗米道起義,然有起義當然就有鎮壓,但在鎮壓東漢末年起義的過程中,各方豪強地主,紛紛組織武裝,形成封建割據的局面,而為了擴大各自的勢力范圍,在東漢末年有形成了空前的軍閥混戰。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與戰爭相伴隨的災荒與瘟疫,使得數以千計的人死亡。就人口而言,大致可以以公元220年作為人口的谷底和由人口下降到回升的轉折點[1]。也就是說在公元220年左右,人口數量最低,而這也被大多數學者認同,只是對東漢至三國初年的人口數各家持不同的見解。趙文林、謝淑君在《中國人口史》一書中推算:東漢人口最高約為59,780,000人。自公元188年起,人口數量劇減,而至三國初期,經過推算人口數為14,083,000人。由東漢末年六千多萬人口降至閃過初期的一千四百多萬,幾乎減少四分之三[2]。而在《中國人口通史》一書中,路遇與滕澤之認為:東漢人口最盛之時,遠遠超過西漢人口最盛之時,對于東漢最盛人口究竟是多少,無法做出具體的結論,只能說大約6500多萬,但由于連續30年的軍閥大混戰,使人口受到巨大的損失。據一些悲觀的估計,在三國鼎立前后,只剩下約五六百萬人口。然實際上考察分析三國鼎力前后,三國人口總計有約1200萬左[2]。至于葛劍雄則認為:東漢晚期,雖然全國性的人口增長速度已經減慢甚至停止,但在一些經濟開發迅速、社會秩序安定的地區,人口還在繼續增長,有的甚至達到很高的增長率。東漢人口的峰值肯定已經超過6000萬。但自然災害,加上持續多年的割據性、掠奪性戰亂造成空前的人口損失,東漢三國之際的人口谷底出現在魏黃初元年,估計在2224萬~2362萬之間[1]。同時,葛劍雄也以數據推斷,批判了趙文林、謝淑君所根據的兩項戶數本身就是很不可靠的。雖然學者們對人口數各執己見,但總體的趨勢還是一致的,都認為東漢與三國交替之際是人口數量的低谷。
二、廣嗣興國 道教發展
福兮禍所伏,就是這樣一種人口狀況,為道教的傳播提供了契機,據《后漢書·襄楷傳》載:
臣前上瑯邪宮崇受干吉神書,不合明聽。
……
前者宮崇所獻神書,專以奉天地順五行為本,亦有興國廣嗣之術。其文易曉,參同經典,而順帝不行,故國胤不興,孝沖、孝質頻世短祚。
其很關鍵的一點就是興國廣嗣之術,而這與漢魏時期的人口低谷正好契合。同時由于黃巾起義,道教在很長時期內一直被打壓,為了重新振興道教,不得不對道教進行相應的改革,以致《太平經》中“興國廣嗣之術”思想發展成為系統的“房中術”,這種轉變不僅為道教的傳播提供了有力的條件,還重新引起了高層統治者的關注,從而促進了道教在魏晉南北朝乃至隋唐時期道教的再次興盛。當然道教本來就是一個非常重“生”的宗教,并以“樂生”、“貴生”為宗旨。不僅是《太平經》,《老子想爾注》也曾從貴生的角度,把《道德經》的“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中的“王大”發揮為“生大”,并進一步指出“四大之中,所以令生處一者;生,道之別體也。[4]”而又如西王母、九天玄女、碧霞元君、保生大帝等專司生殖或與生育子嗣有關的神仙,又是道教重視生育的另一個有力證據。這些神仙不僅與生育有關,同時信奉廣泛,這些都是高層統治者可以利用的??梢姖h魏之際,道教教義與應對當時人口銳減相吻合,所以漢魏時期以“興國廣嗣之術”為主旨的道教,尤其是降曹的五斗米道,開始銳變為高層統治者的工具,也因此得以在北遷之后得以傳教,并逐漸由民間信仰向道教正宗轉變。
三、人口遷移 傳播擴大
人口的變化不僅與數量變化有關,還與人口遷徙密切相關。人口遷徙,不僅會改變中國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還會改變遷入地區的經濟、政治、語言、生產勞動等各個方面,更甚者則還會改變一個地區的宗教信仰。宗教的傳播主要通過信教徒傳道,虔誠的信徒絕不會因為地域變化或官府所下禁令而放棄其宗教信仰,所以遷徙的過程往往伴隨著宗教傳播,伴隨著信徒們的遷徙,他們所信仰的宗教也往往跟隨著他們一起傳播到新的區域,遷徙帶來的是宗教傳播范圍擴大或轉移。
漢魏之際,除卻人口劇降,人口遷徙也是人口變化的重要表現。雖然戰爭和自然災害是引起人口遷移的最直接的原因,但統治者的強制遷徙也是漢魏之際的人口流動數量大、范圍廣的原因之一。據《三國志·魏志·張既傳》載:“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迸c《三國志·魏志·杜襲傳》載:“綏懷開導,百姓自樂出徙洛、鄴者八萬余?!弊圆懿俟フ紳h中,張魯降曹后,大批漢中人民不管是自愿還是被迫,從建安二十年十一月到建安二十四年五月,在不到四年的時間里,漢中人民被迫北遷的至少已有三次之多,其數量也是相當大的。遷往的地區,從長安、三輔以至洛陽、鄴城等地[5]。張魯據漢中三十年,漢中為五斗米道徒的聚居地區,故在漢中人民當中信奉道教者不在少數,也正因為如此,北遷的民眾中無疑有不少是信奉五斗米道的道教信徒。同時,又因《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大道家令戒》:
魏氏承天驅除,歷使其然,載在河洛,懸象垂天。是吾順天奉時,以國師命武帝行天下,死者填坑。既得吾國之光,赤子不傷,身重金累紫,得壽遐亡,七子五侯,為國之光。將相祿屬,侯封不少,銀銅數千,弟亡兄榮,沐浴圣恩。
把魏代漢說成是天命所歸,編造了輔助魏武王平定天下的謊話,從而得到了統治者對其優待,被統治者允許繼續傳播于民間。這也使得漢魏之際一系列的人口北遷,在不經意間因為道教信徒的存在,使得道教得到了更廣闊的傳播空間??梢哉f,就是隨著道教徒的遷徙,道教才得以傳播到了新的、更廣闊的地區,并為魏晉時向全國范圍傳播奠定基礎。
四、總 論
東漢中后期至三國初期,由于各種自然災害、政治腐敗、漢末農民起義、軍閥混戰等原因,使得人口劇減,人口遷徙頻繁。根據人口推算,東漢與三國交替之際是人口數量的低谷,人口減少至少百分之五十以上,而就是這樣一種人口狀況,為道教的傳播提供了契機。如道教中的“興國廣嗣之術”、“樂生”、“貴生”等教義與應對當時人口銳減相吻合。尤其是降曹的五斗米道,雖銳變為高層統治者的工具,也因此得以在北遷之后得以傳教,北遷不僅為道教傳播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使之在全國范圍內傳播開來,并使之逐漸由民間信仰向道教正宗轉變。漢魏之際的人口變化雖然只是歷史現象之一,但通過分析其變化,可見人口變化牽動著道教的傳播,揭示了道教從巴蜀向全國傳播的契機。
參考文獻:
[1]葛劍雄.中國人口史(第一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2]趙文林,謝淑君.中國人口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3]路遇,滕澤之.中國人口通史[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
[4]宇汝松.道教生育文化論[J].宗教學研究,2003(4).
[5]卿希泰.中國道教史(第一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