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首先就議題所處的時代背景做闡述,其次闡明“新聞專業主義”的概念內涵,再簡單闡述網絡新聞的崛起對“新聞專業主義”帶來的負面作用,然后在第三部分著重闡述本文觀點,即網絡新聞帶來的不僅是挑戰,更多的是促進作用,最后對全文做總結。
關鍵詞:網絡新聞;新聞專業主義;挑戰;積極意義
中圖分類號:G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1-0055-02
一、互聯網時代網絡新聞的崛起
互聯網的發展使一些傳統的行業受到沖擊而呈現衰敗之象,或者至少做出改變以適應新環境。而新聞行業就是其中之一。
傳播新技術介入、傳播方式多元化、傳者與受眾的界線日益模糊、受眾的媒介素養逐漸提高、媒體數量與傳者人數增加等,都是互聯網時代傳媒行業顯現出來的特點。網絡媒體出現并快速發展,網絡新聞也應運而生。網絡新聞媒體一般分為兩類:新聞門戶網站,比如搜狐;傳統媒體旗下的網站,比如解放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的“解放牛網”。而網絡新聞工作者這一人群的數量也在迅速增長,他們有的是從傳統媒體“轉行”到網絡媒體,有的則是高校畢業應聘進網絡媒體。
二、“新聞專業主義”的概念內涵
新聞專業主義是一個“舶來概念”,它是一種獨立于任何權威之外的新聞從業理念,帶有一定的理想主義色彩和強烈反權威精神。它要求記者以客觀、真實、準確的態度去報道事實,挖掘事實的真相,把事實的原生態展現在讀者面前。“新聞專業主義在中國萌芽于五四時期,我們可以在徐寶璜、邵飄萍、任白濤等早一代新聞人的研究思想中看到新聞專業主義的光芒”[1]。
三、網絡新聞對于“新聞專業主義”的積極意義
傳播新技術介入、傳播方式多元化、傳者與受眾的界線日益模糊、受眾的媒介素養逐漸提高、媒體數量與傳者人數增加等,都是互聯網時代傳媒行業顯現出來的特點。這些特點促進了傳媒行業的發展,但同時,也有很多問題隨之而來,比如說假新聞的泛濫、新聞內容的同質化、新聞行賄受賄等。雖然這些問題早年來也存在,但無可否認,這二三十年以來隨著網絡的普及,這些問題更加嚴重了。
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就下定論,說網絡新聞的出現與發展對“新聞專業主義”構成威脅,本文作者認為,在看到這些負面作用的同時,也應該看到新事物——指網絡新聞,對于經典理念——指“新聞專業主義”的促進作用、積極意義。本文從三個維度——認知維度、規范維度、評價維度,來對“網絡新聞帶給‘新聞專業主義’理念的積極意義”這一議題進行討論。
首先從認知維度的角度來討論。“認知維度由專業素養和專業訓練兩部分組成,即專業人士所具有的知識體系以及他們在工作中運用的技能,為了擁有這些知識和技能而必需的訓練。[2]”傳統意義上來說,收集和加工信息,即新聞報道和新聞寫作,是作為記者最主要的工作。但是現如今,隨著互聯網已經成為“遍布全球的、一家獨大的信息資源庫”,很多新聞報道工作在網絡上就可完成。有學者認為這樣的工作方式會使新聞工作的基本環節喪失,而使“新聞不像新聞”。
事情并非如此。在互聯網出現之前,我們對于新聞行業中收集、加工信息的定義是“從眾多事實中選取適合報道的部分并公之于眾”,似乎收集信息必須是記者肉身趕到第一現場,用紙與鏡頭“親自”記錄,但現在的事實是傳播媒介發生了變化,或許,我們并不一定非得這樣。網絡新聞工作者“做新聞”的方法大概可以分為兩種:(傳統媒體的下屬網站)從母體中復制新聞并適當加一些鏈接;(新聞網站)從別處轉載新聞。
我們看到,網絡新聞工作者并沒有忽略“擇取信息”這一環節,“復制”和“轉載”也是有標準的,這就是網編們的工作意義所在。尤其是第一種工作方式,其實是在傳統新聞從業人員的工作成果的基礎上再進行擇取,其實是保留了“新聞專業主義”要求的新聞真實、客觀、公正。
另外,對于原本就符合“專業”標準的新聞進行再選擇,是又一次把關,可以更加保證新聞的質量。認知維度的第二部分即從業人員應受到一定的專業訓練,接受專業教育。網絡新聞發展迅速,它的從業人員數量缺口很大,這也使得它的用人標準要略低于傳統媒體,而這一直是飽受詬病的地方。我們看到中國國內的新聞院校非常多,新聞專業畢業的學生數量龐大,但是傳統媒體對于人才的需求量卻遠不及畢業生數量。
那么,很大一部分的新聞專業畢業生就會“退而求其次”轉投網絡媒體——不排除主動舍棄傳統媒體而投身網絡媒體的那部分。這樣,從所受的專業教育來看,兩者的從業人員是一樣的。其次,網絡媒體的用人要求放低,會吸引非專業的人才進入這一領域,比如一位具有專業的金融知識的人才加上其自學而成的新聞基礎知識,那么他在新聞行業的發展應該會大于只掌握新聞專業知識的人。網絡媒體的“不嫌專業廣招人才”的做法,為傳媒行業引進了不少新鮮血液。這些兼具不同學科專業知識的人去報道相關領域的新聞,那么他們的新聞必然會比較“專業”,從這一層面來看,網絡新聞會促進“新聞專業主義”理念在實際工作中的貫徹。
其次從規范維度的角度來討論。在職業倫理道德方面,傳統新聞工作者對“網絡新聞工作者”的印象不佳,他們甚至認為網絡新聞媒體充斥著網絡記者是一群白癡和騙子。網絡新聞因為追求新聞的時效性而不假思索地發布信息,這的確是違背了“新聞專業主義”的客觀、公正的要求,但是另一個角度來說并非全部如此。網絡新聞的茁壯發展對于傳統媒體來說是個很大的競爭壓力,互聯網使得傳播方式由“單對多”向“多對多”轉變,在網絡新聞領域,受眾的閱讀更便捷自由、選擇更廣泛,受眾還可以及時反饋信息,這種參與感極大地滿足了受眾的心理,使得傳統媒體的受眾群在流失。面對競爭,傳統媒體只有做得更好才能取勝,而網絡媒體為了穩固地位也要做得更好,這種良性的競爭使得雙方在往好的方向發展,包括對于“新聞專業主義”精神的堅守,因為作為傳媒人,深知對于經典理念的堅守在競爭中是多么重要。
另外,要澄清的一個邏輯誤區是,并非網絡新聞從業人員天生品德低下,也不是說網絡新聞無論如何都只能“不專業”,事實上,可悲的是,“新聞專業主義”的失守恰是因為新技術的“副作用”——互聯網這一傳播新技術使得網絡記者、編輯們不假思索發布劣質信息成為可能。但是,隨著網絡新聞“信息把關”越來越受到重視,這一“技術的副作用”會越來越小。
第三,從評價維度的角度來討論。就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傳統媒體一般都受到相關政府部門的監督,雖然現在由事業單位向集團化改革,雖有一定的新聞自由,但卻難逃政治力量、經濟力量的影響。而網絡媒體,比如新浪、搜狐等新聞門戶網站,從“獨立自主性”層面上來說比較有優勢。網絡新聞從業人員在發布信息上享有更多的自主權利。另外,網絡新聞從業人員在追求聲譽威望上也在努力。傳統的傳媒領域的獎項,比如普利策獎,很少授予網絡媒體相關的獎項,即使有,也是要求頗高。網絡媒體就建立起自己的“榮譽授予機構”,這些機構組織來監管網絡媒體的成敗德行,并且授予一定的獎勵、做相關的懲罰,比如美國的ONA組織。網絡新聞領域在這方面的努力,不僅有利于自身的發展,也有利于整個傳媒界風氣的凈化,有利于“新聞專業主義”精神的堅守。
最后,從新聞價值的角度來看待網絡新聞的積極意義。網絡新聞過程中,受眾不再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兼具受眾和傳者的雙重角色。在新聞的發布、轉發、評論、爭議的過程中,很大一群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提供各自知曉的信息以對同一個事實進行補充,這樣,一則原本信息量有限的網絡新聞被充實。“這樣的網絡新聞可能更接近事實。[3]”
四、總 結
互聯網的出現讓我們的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時代變化,我們對于“記者是什么”“新聞是什么”“什么是新聞專業主義”這樣的問題也要進一步重新思考。
“新鮮事物”與“經典”是兩個相對的概念,正如“網絡新聞”與“新聞專業主義”一樣。經典理念的普適性、廣被認可的權威性、對從業人員的潛移默化的約束影響能力,都要求新事物不可脫離它而獨立發展,所以,網絡新聞要遵循“新聞專業主義”理念的精神,只要結合經典,新事物才能走得更穩健更長遠;反過來,新事物的發展也有利于經典的充實,網絡新聞這一新事物的發展會充實這一理念的內涵,促進“新聞專業主義”理念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羅映純.論“五四“時期新聞專業主義的萌芽[J].編輯之友,2011(6).
[2]Jane B.Singer.Who are these guys?——The online challenge to the notion of 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
[3]杜梅萍.網絡新聞對新聞價值的消解與延伸[J].新聞與寫作,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