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如今,微博已然成為一個全新的媒介形態,這種信息個性化、個人化的生產傳播方式,促使專業媒體記者紛紛介入微博,成為微博世界中的一個活躍群體。記者微博為記者提供了另一個傳播的渠道和表達的空間,記者以新聞從業人員的身份出現在兩種不同的媒介中,其間存在的差異和張力,使得記者微博具有了進行深入探究的可能性。本文采用內容分析和個案研究的方法,分析我國報紙記者使用微博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記者微博;內容;熱點;傳播
中圖分類號:G21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1-0098-03
記者微博,即記者以職業身份運營的微博,自出現以來,作為微博中的具有代表性的類型,學者對其進行了很多研究。在分析記者微博的作用時,學者們的基本觀點歸納起來主要有三點:一是新聞發布的新平臺,三是新聞線索的新渠道,三是新聞采訪的新方式。通過這些研究結論可以得出——微博已成為記者開展新聞工作的一個新穎又得力的助手,甚至可以使記者的工作方式發生革命性的變化。但記者微博具體發揮了多少實際效果,還是需要用他們的微博真正加以考察。
我們在新浪微博的“名人堂”內選擇了“傳媒”分類下的“報紙記者”微博,并對人氣排名前20位的記者進行研究。通過分析發現,記者微博并未達到理論上的傳播效果,其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微博內容專業性不足
記者微博“名人堂”中,人氣最高的記者有38萬粉絲,排名第20位的記者的粉絲數也超過6萬,但評論和轉發這些記者發布的微博的人數卻非常之少,多則十幾條,少則幾條甚至沒有。相對于專家、明星微博,有影響力的記者微博并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微博內容的專業性不高,不符合網民對記者微博的期待,不能引起網友的關注和參與。專業性不足主要有兩種表現:
(一)微博的原創內容超過五成和新聞無關
專業記者以職業身份實名認證的微博,如果想多贏得關注,那就要多說和新聞相關的事,這是記者微博的固有屬性,也是網民在關注記者微博時的固有期待。對這二十位記者自2012年8月10日至8月20日的452條原創微博進行分類,與新聞事件相關的微博有205條,占45.3%,其余的內容基本是曬心情隨感,曬生活物品,曬活動旅行,甚至是摘抄的冷笑話,這些內容使記者微博與普通大眾的微博沒有明顯的區分度。記者作為對信息更渴求、更具傳播欲的群體,從誕生之日起的職責,便是尋找更有效的方法將信息傳遞效果最大化,微博作為目前最迅捷的傳播工具,記者應利用微博的這一特點變其為新聞工作的得力助手,這也符合網友關注記者微博的直接期待。6月16日,中國之聲的記者向菲在神九發射現場發布一條微博,配圖是用手機拍下的神九飛天前的雄姿,轉發量在短時間內突破了1000條。這說明記者微博重在“記者”二字,它必然引發公眾的特定期望,也意味著記者必須在微博上履行相應的義務。
當然,記者并不是不可以在微博上展示生活、表達心情。在這個高度個性化的平臺上,記者也不可避免的有表現自我的潛在欲望。以前人們關注新聞,更多的是關注媒體、關注報道,但現在也可以關注記者。微博讓記者走到前臺來,在便于和受眾交流的同時,也提高了自己和所屬媒體的知名度。但表現自我的同時若不注意和職業責任之間的平衡,反而會適得其反。“如果一個加V進行實名身份與媒體認證的記者,每天刷屏的內容都是風花雪月、錦衣玉食,與自己的職業工作幾乎無關,是否會損害公眾對他、對記者職業、對他所屬媒體的印象呢?[1]”
(二)轉發微博只充當網絡搬運工
記者在微博上公開的職業身份,有助于吸引同行,記者之間相互利用微博交流信息、形成互動是常有之事。因此,和普通人相比,記者掌握了更多的新聞資源,有著在信息傳播領域活躍的天然條件。當記者遇到他們認為重要的信息時,通過轉發,可以將一條微博傳播至盡可能寬廣的范圍。轉發,是指博主轉發別人的微博,是人們將在微博上所見所聞分享給粉絲的最有效手段,也是信息在微博上得以呈幾何倍擴散的直接原因。轉發的同時,可以輸入轉發理由,即對原微博的評論。在這一過程中,既擴大了這些社會新聞的影響范圍,強化了社會議題的重要性,同時也傳播了自己的立場觀點。這二十位記者轉發的有關新聞事件的微博,絕大多數是轉自媒體同行的微博、知名報刊的微博、或權威網站的鏈接,消息源較為可靠。但通過分析不難發現,他們在轉發微博的同時,給予評論的并不多,或者只是簡單的抒發性的評論,如:
又是貴買 //@家有余德://@財經國家歐陽長征:@湯雅婷
@屈宏斌:中信證券80億人民幣收購里昂證券,顯示其走出去的雄心和勇氣。收購價格不低,約為里昂2倍多的市凈值,高于目前同行市場上的估值,里昂證券2011是虧損的。因此,此舉成功與否關鍵看中信能否 1)留住里昂證券的骨干人才保住其二級·市場配售·的網絡2)中國企業在香港IPO業務上增加市場份額來消化收購成本
轉發(67)| 評論(15) 今天00︰11 來自新浪微博
轉發(6)| 收藏|評論(2)今天01︰26 來自iPhone客戶端 | 舉報
只轉發不評論的部分原因,可能是記者對在微博發言秉持謹慎態度。有的記者在個人資料的“一句話介紹”里直接說明:“不代表任何媒體,不代表任何態度,不代表任何觀點。”但必須面對的現實是,記者微博就是記者現實中的職業在虛擬世界的延伸。在微博這樣一個兼具媒體屬性、社區屬性、社交屬性的平臺上,各種聲音信息重疊,各種利益訴求交織,需要記者來引導大家挖掘信息,評判事實,而不是只做微博世界中熱點新聞的“圍觀者”。記者擁有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這些寶貴財富,只要將微博用好,完全可以成為意見表達的領袖。“微博需要記者,需要專業的新聞視角”[2]。如果記者只滿足于單純的轉發微博而不積極地給予評論,對現實一直保持沉默。不得不說,這種沉默是一種失職。
二、官方身份與個人言論的沖突
這個問題自記者微博誕生以來便一直存在,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導致前面提到的記者微博專業性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記者微博熱”帶來的不僅僅是叫好聲,同樣不時惹出爭議和麻煩。2012年6月19日,南方人物周刊駐京記者曹林華和南昌一家報社記者發出的兩條侮辱航天員劉洋的微博引發網友怒斥,91%被調查網友選擇應立即取締羞辱航天員的記者資格,要求將其清理出記者隊伍。當記者采訪曹林華時問到:“您認為作為一名媒體人發出這樣的言論合適嗎?”曹林華的回答是:“我發微博的時候是一名公民。”
之前還有很多類似事件,包括某雜志編輯負責人對九一八事件發表的不妥言論,和中央臺某主播披露果凍和酸奶的傳聞,引起民眾恐慌。這些現象都說明記者在使用微博時,想要準確把握個人行為和職業行為之間的界限并不容易。與傳統媒體相比,微博的環境更為輕松隨意,能夠充分展示出記者的個人風格。但有一點必須指出,受眾之所以對記者微博感興趣,很大程度上不是因為記者個人的原因,而是關注記者的職業身份,是想從這一職業身份上來獲取更多的信息。因此,一旦作了實名和身份認證,即使聲明言論與任何單位無關,也是無法全部免責的。
這二十位記者的微博中也不乏這種不注重協調個人身份和微博行為關系的現象,下面是某記者對他人微博的評論和轉發,原微博是關于北京大雨后民政局倡議市民捐款的內容:
你是說捐精嗎?//@新聞小兵曹文藝:據說,現在人打招呼變了,見了面就問:今天你捐了嗎?
轉發(16)| 評論(9)7月25日12︰30 來自新浪微博
誠然這一決策確實造成了民意反彈,但記者在微博上需要做的,是發出更具理性和建設性的聲音,而不是用低俗的話語來宣泄不滿。這一微博下有評論寫道:
廣州的雨or上海的雨:我本來想說捐這個可以,覺得太三俗了,就沒說,你是個名記,要HOLD住。(7月25日 12︰41)
即使記者微博和普通大眾微博一樣,完全是由個人開設和運營的,但其法定的身份決定了其具有濃厚的公共屬性,都要注意承擔相應的道德責任、法律責任和政治責任。路透社的《網絡報道守則》曾對記者忠告:“網絡打破了記者作為自由人和作為專業人士之間的界限,但記者應該明白,在社會化媒體上,職業行為和個人行為是不能截然分開的。記者同樣應該意識到,即便是使用隱私設置等方式,在社會化媒體上張貼的內容仍然會被公眾獲知。”記者需要對自己傳播的內容進行選擇和規劃,協調傳播內容同自我身份之間的關系。
如今也有很多記者開通兩個微博賬號,工作賬號和私人賬號區分開來,在私人賬號里發表個人化的觀點。但作為一名寫作者,記者的真實身份是唯一的,受眾即使讀到記者私人賬號的言論和生活瑣事,早已將其標上是某媒體工作人員的標簽。如果記者在私人微博里發表不當言論,網民依舊會和他的身份聯系在一起。
三、及時跟進社會熱點的意識不明顯
關注熱點、報道事實、追求真相,這是職業記者的最基本職責,在微博空間中也應該充分體現其職能。然而,當很多事件在微博上、甚至在傳統媒體上都已經成為炙手可熱的新聞之后,記者微博始終無動于衷,幾乎沒有關心事態進展、質疑事件原因的痕跡,必然會令關注者們失望。
針對近期微博的三大熱點事件——“方大國打空姐事件”、“楊達才名表門”、“哈爾濱大橋引橋坍塌事故”,我們對這20位報紙記者中排行前七位的記者微博內容進行篩選、整理,統計出他們有關這些熱點事件的微博數量(見表1),這里的微博包括轉發、原創、評論所有形式。數據顯示幾位記者對于這三件熱點事件所發布的微博數量微乎其微:
在這三件微博上已然人聲鼎沸的事件中,即使是每天都發微博的記者,在微博上也鮮有相關的原創、轉發或評論的內容。作為專業的事件的記錄者、現象的反思者,記者并沒有完全運用好職業功能從現實到網絡的“轉場”。
但有一部分記者,充分利用微博資源,將記者社會責任感和影響力充分延伸至微博平臺,成為微博上擁有一定話語權的“輿論引導者”。我們擷取新浪微博上影響力較大的四名記者王克勤(粉絲338054)、鄧飛(粉絲2395848)、胡錫進(粉絲2553723)、盛大林(粉絲33347)的微博,統計了他們在這三件熱點新聞發生六天之內發布的有關本事件的微博數量,結果如表2:
從微博數量可以看出,四名記者能夠聚焦社會熱點,契合公眾關注點,在較短的時間內,及時發布和公眾關注點較一致的微博,除了原創之外,在轉發的微博中也加入自己的思考和看法。因此,他們的微博擁有更多的轉發和評論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被轉發或評論代表著信息被更多人較為認真地閱讀[3]。如鄧飛轉發并評論的一則微博:
“南方都市報報道哈爾濱斷橋事件,提供更多精準事實,斷的其實不是大橋,這令我很羞愧,因我在發表評論之前,顯然沒有掌握這么多事實。而一旦偏離事實,再正義再邏輯嚴密的評論都是不對的,且影響越大,越失公充。”// @龍志:哈爾濱市陽明灘大橋南面引橋連接線發生垮塌事故,致三死五傷。發生事故的路段,并非屬于哈爾濱三環路陽明灘大橋范圍,坍塌的是匝道而不是高架,設計施工單位也各自有主。@錢萬能 http://t.cn/zWmU7OO8
8月26日 11︰01 來自iPhone客戶端 |舉報
轉發(82)| 收藏| 評論(41)
記者作為職業的信息處理人員,在微博類的自媒體中擔負著更大的公共責任,面對碎片化的微博信息,要對其進行準確的過濾整合,理性擴散意見性信息,使記者微博成為滿足公眾的知情權的重要窗口。
四、結 語
微博由于自身的顯著優勢,而且與新聞工作有著巨大的相關性,已成為越來越多職業記者的“標配”。記者微博的出現,是專業媒體與社交媒體業務對接融合發展的有效平臺,是順應新媒體發展趨勢的必然選擇。但由于其發展時間有限,很多問題依然層出不窮。記者如何規范使用微博,如何充分利用微博,如何規范管理記者微博,這些問題都需要厘清和完善。同時,對促進了新聞工作,擴大了報道影響力的記者微博,可以總結推廣博主經驗,讓更多記者提升微博專業化,開辟記者工作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段羨菊.新華網“記者微博圓桌對話”[R].北京新華網采訪部和新華社新聞研究所有關編輯部聯合舉行,2012.
[2]項開來.新華網“記者微博圓桌對話”[R].北京新華網采訪部和新華社新聞研究所有關編輯部聯合舉行,2012.
[3]李婷婷.記者微博如何引導輿論 ——對記者微博傳播的六點思考[J].新聞與寫作,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