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語文》(以下簡稱課標版)的編排,除“閱讀鑒賞”“表達交流”外,還有“梳理探究”“名著導讀”兩個專題。這兩部分無論是選材上,還是活動的方式上,都體現(xiàn)出新課程注重培養(yǎng)學生梳理整合、自主合作、科學探究的能力,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動手能力。
筆者將“課標版”必修2的探究梳理:《成語:中國文化的微縮景觀》與必修3的名著導讀:《紅樓夢》兩個專題加以整合,指導學生梳理探究。
一、課前準備
1.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別找出《紅樓夢》中的成語50個,并注明章回目錄。
2.每一小組書面寫出2~3個“紅樓”成語故事。(以上準備在一周前布置下去)
二、導入
在清代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開壇不講紅樓夢,讀盡詩書也枉然”,也有人將《紅樓夢》說成是一部中國社會的“百科全書”。這些評價體現(xiàn)了《紅樓夢》作為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首的卓越成就,“百科”指《紅樓夢》的藝術價值涉及到文學、繪畫、書法、藥理、飲食、娛樂、禮儀服飾、建筑設計、人際交往、處世態(tài)度、人物情趣、人文精神等。你所找的成語包含這些內(nèi)容了嗎?
三、梳理整合
1.分組展示預習成果;
2.每組選代表講述“紅樓”成語故事;
3.各組將自己的成語按照導語中所提到的內(nèi)容分類。
示例:
雕梁畫棟——建筑設計;彩繡輝煌——服飾打扮;懸燈結彩——禮儀形式;斗雞走馬——娛樂游戲;寄人籬下——人情世態(tài)。
4.各組將自己的成語再按照教材中所說的“成語的五大來源”分類:
(一)神話傳說;(二)寓言故事;(三)歷史故事;(四)文人作品;(五)外來文化。
示例:
女媧補天——神話傳說;鐘鳴鼎食——歷史故事;顧盼神飛——文人作品;孽根禍胎——外來文化。
小結:漢語成語深植于中華文化,從上古神話到外來文化;從天文歷法、山川地理、宗教歷史到文學藝術、宮室建筑、飲食起居;從政治軍事、倫理道德、思想觀念到典章制度、禮俗禮儀、服飾樂律等等,縱橫千里,包羅萬象。體現(xiàn)了方方面面的文化現(xiàn)象,承載著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信息,是漢語寶庫中的精華。同學們要熱愛傳統(tǒng)文化,學好漢語成語,努力探究其中所包含的文化知識和文化精神。
四、科學探究
(一)探究成語與中華文化之關系
1.袁行霈教授說:中國文化體現(xiàn)了強烈的人文精神。這種精神在漢語成語中有體現(xiàn)嗎?試找?guī)桌f明。(小組討論,代表發(fā)言交流,作好記錄)
示例:
體現(xiàn)儒家進步思想的成語有:
大義滅親;當仁不讓;自強不息;見義勇為;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表明儒家文化中人的品德修養(yǎng)的:
哀今勿喜;不夷不思;恭而有禮;觀過知仁;見賢思齊;國而忘家,公而忘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閃耀著哲學內(nèi)涵和人文品質的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小結:《易經(jīng)》中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華文化很早就關注“人文”一詞,并將人文與天文置于同等地位,可見其對人文的重視程度。漢語成語是我國文化人文精神的微型縮影。
2.中華民族是個樂群尚和的民族,能體現(xiàn)這種精神的成語有哪些?請列舉幾例加以探討。(小組討論,代表交流)
點撥:“和”的本義是聲音相應,引申為和諧、和平、和暢、中和、融和、祥和等意義。
示例:
古代經(jīng)典中能體現(xiàn)祥和、融和意義的成語比比皆是。
“抱陽負陰,沖氣為和”,出自老子的《道德經(jīng)》,是說陰陽相合,萬物融合。
“文質彬彬”,出自《論語》,是孔子要求做人要兼顧文和質兩方面的和諧,才稱得上君子。
“天人合一”更包含著人和大自然的和諧相處。(畫外音: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天上飛的鳥,水里游的魚,都是人類生存的伙伴。人類雖然是萬物之靈,但不要做大自然的掠奪者。不僅如此,還應當在心靈上和大自然相通,從大自然中體悟人生的真諦,進而達到內(nèi)心的和諧。不僅人與自然要和諧,人與人也要和睦相處,以達到人際關系的平衡。)
“三跪九叩”是古代君臣朝堂上的和諧。
“夫貴妻榮”“光宗耀祖”“父慈子孝”“承歡膝下”“兄友弟恭”“夫唱婦隨”“伉儷情深”“舉案齊眉”“相敬如賓”“白頭偕老”“比翼齊飛”“鸞鳳和鳴”是父子、兄弟、夫妻之間的和氣、和諧、和睦。
“尊師重道”“金榜題名”“學而優(yōu)則仕”“程門立雪”“皓首窮經(jīng)”“熟讀精思”“循序漸進”“融會貫通”“循循善誘”“因材施教”“有教無類”“誨人不倦”“為人師表”“言傳身教”“教學相長”等成語,從多個角度印證了老師與學生之間,教與學之間的和諧共處的關系。
小到家庭,大到國家、名族,都是群,而群就是公。《禮記》中的成語“天下為公”,已成至理名言。成語“敬業(yè)樂群”,很能代表中華文化的特點。荀子闡發(fā)孟子的人倫說,提出“群居和一”,以作為人類生活的準則。
小結:陰陽相和,中庸之道,既是中國人的處世之道,也是中國文化的審美標準。追求和平,熱愛和平,是中華名族的傳統(tǒng)美德。但“和”是有原則的,“君子和而不同”就是規(guī)定不能隨意茍同,隨聲附和。尤其是今天,更要在公平、公正的原則下競爭,通過競爭相互促進,共同提高,以達到和的境地。
(二)探究成語的使用特點(分組討論,展示交流)
1.探究成語的特點
結構固定、意義完整、簡潔精辟的固定短語。
2.明確成語運用的誤區(qū)
①望文生義;②褒貶失當;③搭配不當;④張冠李戴;⑤重復累贅;⑥謙敬錯位;⑦自相矛盾;⑧不合語境。
3.注意使用事項
①正確誦讀,正確書寫,不拆解成語;
②辨析意義,辨明語境,辨清語體,恰當使用;
③辨析情感,分清對象,掌握輕重,弄清語法功能,得體使用。
五、課堂小結
花園是春天的微縮景觀,臉譜是戲曲的微縮景觀,成語是中國文化的微縮景觀。正確運用成語,能豐富我們的語言,凸顯我們的文化底蘊,表現(xiàn)我們的文化修養(yǎng)。還能啟迪我們的人生智慧,傳承民族的文化精神。希望大家做積極的中國文化的傳承者,將漢語成語傳承下去,發(fā)揚光大,使之永不凋零,熠熠生輝。
(作者單位:甘肅省清水縣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