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學困生,是指那些在品質、知識、能力、方法等要素及要素融合方面存在偏離常規的結構性缺陷,其智力和感官正常,但學科學習效果低下,不能達到課程標準規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過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措施給予補償和矯治的學生。”①初中思想品德學科學困生同樣具有以上的共性,他們是在學習思品學科的能力、方法、心理和知識水平、情感意志等方面與普通學生有一定距離的學生。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不讓任何一個孩子掉隊,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必須認真面對的問題,也是新時期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我認為,做好思品學科學困生的轉化工作,也要從形成原因說起。
一、思品學科學困生的成因及表現
形成思品學科學困生的原因有很多,通過近兩年的課題調查和分析研究,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1.思想品德學科地位的因素
受思品小學課小副科的影響,有很大一部分同學認為學好“語數外”才是真本事,思想品德不用背不用學都能參加考試,都能蒙混過關,對總分不會有多大影響,還是多磨磨課語數才是硬道理。所以,有些優秀學生在思品學科上也現出現了薄弱環節。
2.家庭環境的因素
思品學困生中有一大部分群體是留守兒童和父母離異或單親家庭,這些孩子缺乏家長們必要的生活上的照顧、心理上關愛及學習上的鼓勵和監督。他們內心孤獨感較重,不愿與他人相處,缺乏溝通能力和自信心,且學習自律性較差。有的甚至因為無人監管而迷戀上網絡游戲,沉迷于網吧游戲廳等場所,結交一些社會朋友,對學習毫無興趣。
3.陳舊的教育觀念的影響
雖然素質教育觀念深入人心,但是大多數學校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還是實行應試教育的方法,社會、學校和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只重視分數,忽視對學困生的引導和成因分析,加之教師思品學科教學簡單枯燥,對學困生一味責罰,公開揭短,漠視學生的自尊,致使學生厭惡思品學科,久而久之形成學困生。
4.個人因素的左右
大多數學困生學習目標不明確,缺乏上進心,惰性較大。同時,由于自身沒有正確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考試屢屢受挫,長期處于班級的底層,自卑心理嚴重。
二、思品學科學困生的轉化策略
學生的本質都是好的,他們都是愛學習、要求進步的。之所以有的學生學習困難較大,成績較差,是因為他們在學習上遇到了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沒有能夠及時的得到家長或老師的關心、幫助和教育,使他們不能明辨是非,錯誤地選擇了外來影響而又難以自行調節有所取舍的結果。也有的是因為經過自己的努力卻沒有明顯的效果,沒有得到老師的肯定而失去學習的信心,形成惡性循環導致的結果。綜上所述,科學的轉化對策也不難尋求。
1.了解學困生,對癥下藥。
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學生觀,尊重和關愛每一位學生是轉化學困生的關鍵。學校和教師要對學困生進行深入的了解,判斷他們是屬于哪一類的學困生,再了解造成學困生的原因,是家庭因素,個人因素,學科因素還是教育觀念等因素的影響,然后針對各自的特點,對癥下藥。
2.善于發現優點,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
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的思想品德教材的14課關于生命的獨特性中有這樣一句話“樹葉繁茂,尋找不到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人海茫茫找不到沒有任何差異的兩個人”,這說明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獨特的,有自己的優缺點,興趣愛好等。學困生也一樣,有自身的閃光點、進取心、自信心,他們渴望進步。教師在轉化學困生時要根據其自身的個性特點,善于捕捉其身上的閃光點,并給予一定的鼓勵和肯定,使他們得到心理上的滿足。同時,教師要有耐心將這個轉化過程進行到底,最終促進他們的進步。
3.發揮思品學科特色,傾注關愛,傳遞情感
初中思想品德學科是中學生德育的主陣地,也是影響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新修訂的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材內容的編排與制定要根據學生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一般規律,從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出發,以學生能夠接受、樂于參與和能夠促進思考、拓展體驗、激發實踐等有利于品德發展的方式組織和表述教學內容,將課程的價值引導意圖轉化為學生發展的內在要求,創造一個生機盎然的學習空間。”而學生思想品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自尊,自信的愛的教育。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伴隨著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的增強,渴望他人把自己當作大人,得到尊重與關愛,自尊心極強,這就要求我們思品教師更給予學困生一定的尊重,不能公開揭短,漠視他們,而是在教學過程中幫助他們樹立自信,讓他們體驗受到尊重與關愛的情感,為他們傾注更多的關愛,促進其形成健全的人格。
4.指導學習方法,培養良好學習習慣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經常發現,有些學習困難的學生學習雖然也有積極性,且花的功夫也不比其他學生少,但是成績總是上不去。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學習方法不當,這就需要教師有耐心,教育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理解思品學科知識點,改變其思品學科錯誤的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課上要注意記憶方法的引導和答題方式的輔導,課外有針對性的溝通與指導,幫助其改變對思品學科的認識,激起對思品學科學習的興趣點。
【注釋】
① 汪玉.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9.第39頁.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東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