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教育家葉圣陶在《二十韻》中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因此,根據教學內容和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通過教師調動學生,創造各種情境,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課堂在情在景中擴大,幻化成課文中的各種意境。教學中一旦出現“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發揮好語文教學中的情境效應,不僅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對于促進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提高教學質量產生積極的影響。那么,怎樣才能發揮好語文教學中的情境效應,激活課堂,展現語文課堂教學之美呢?本人認為可從下幾方面進行嘗試。
一、展現“生活”情境,展現語文課堂之美
中學生雖然社會生活閱歷不豐富,對人生體驗也不深刻,但他們正處在“花季”年齡,站在人生的“第二起跑線”上,對生活充滿熱望,所以要把教材中所反映的生活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通過創設情境溝通起來,打開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庫藏,強化他們的體驗,增進他們對文章的理解。
中學課本里的不少文章是蘊涵著深情厚意的,如何讓學生體會作品平淡的文字下蘊涵的深情。有的時候,僅僅靠對課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難以奏效的。要報一種大語文的觀念,跳出課堂,語文要與生活相聯系。從課內到課外,然后又從課外再會到課內,這個時候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已經上了一個臺階。比如在《背影》這一課中,現在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和母親很好,卻對父親頗多怨言。難以理解渴望內課文中的父親對孩子的一片深情。我先讓學生自由訴說自己對父親的不滿,然后和學生講述了自己父親的一個疼愛我的小故事,通過老師的故事,他們很快明白,父親的愛是深沉的,在表面上往往看不出來。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們紛紛起來述說自己的父親。
聯系生活創設情境,使學生振動起飛向生活及歷史廣闊藍天的翅膀,使那些學生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內容鮮活了起來,喚起了學生的想象力,這樣學生對審美對象的認識與把握就更全面深刻了。
二、演示“實物”情境,展現語文課堂之美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運用實物,演示情境,正是認識客觀事物的快捷方法。這種方法在說明文的教學中運用最合適不過。比如教讀《中國石拱橋》一文,可以用兩張硬紙板做成一個平面,一個拱形,用這兩個來代替平面橋和拱形橋作對比。上課時把這兩個模型放在講臺上,讓學生回答“哪座橋漂亮?”學生自然會回答“拱形橋漂亮”。再讓學生想象一個“如果一座這樣的拱形橋架在碧波之上,它像一條什么?”引導學生回答“像一條虹”。另外,再把一個重物分別放在兩座“拱橋”之上,看哪種橋能承受更多重量。學生會清晰地得出拱橋的承受能力要比平面橋強。從而,總結出課文中描寫拱橋的兩個基本特征:形式優美,結構堅固。這樣一用模型,學生對閱讀這篇課文的興趣,對這篇課文的深入理解都有了一個很好的開端。
運用實物演示情境,重點在演示過程,讓學生認識事物發生發展過程,明白事物的道理,增進實感。例如課下讓他們搞一個小制作,或學炒一道菜,或進行生活觀察,然后把程序或過程寫出來。說明文是說明事物事理的,不同于一般文學作品,不能任意編造,所以通過實物的直觀演示,利于學生客觀地認識事物和獲取知識,利于學生養成求實的良好習慣。
三、再現“圖畫”情境,展現語文課堂之美
作者通過語言文字狀物、敘事、寫人、繪景、表情達意時,總寓于自己的胸中之“境”,這“境”就是畫,文與畫是相通的。借助圖畫可以再現課文情境,可以把課文內容具體化、形象化。在圖畫面前,學生能夠較迅速、真切而又立體地感知課文內容,體會到創作者把圖畫變成語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繪圖的創造性,也能培養審產美情感。
中學課文中的小說內容大都配有插圖,它有助于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可以“就地取材”,借助這些繪畫,再現情境。學習《海燕》一文時,我讓學生認真看插圖,仔細觀察圖上的內容,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然后口頭描述出來。描述后,學生腦中就有了一個較鮮明的“海燕”形象。
在引導學生再現情境時,還可以啟發他們把自己認為最精彩的情節畫下來,為課文再配插圖,加深對人物內涵深入理解。課文配的插圖是主人公正在審案的情景,學生可以畫一幅奧楚蔑洛夫審狗的漫畫。
借助繪畫不僅可再現情境,還可借以顯示作者的為文之法。在學習《口技》一文時,為了讓學生充分認識側面描寫的作用,我簡筆勾畫了一幅“綠葉扶花圖”,并題以“綠葉扶得紅花艷”,使學生直觀而又深刻地認識到這種平常手法的非常效果。
借畫為文,依文繪畫,形象與抽象溝通互現,使學生生動深刻地理解并感悟到兩種藝術的魅力。
四、渲染“樂曲”情境,展現語文課堂之美
利用音樂使學生進入課文情境,體會感情,感受意境。音樂與文學本就都屬于文藝,其中自然有許多相通之處。音樂和文字都是通過一種媒介,喚起客體心中感受,調動過往的經驗,重現某種場景或者是感情。兩者互有長短,所以在我們的教學完全可以在有的時候利用音樂長與文字的優勢,讓學生更好的去體會文章,同時也用另一種方式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
《春》這一課,有各種教學方法。我在教學的過程中,大膽引進音樂,取得了好效果。在學生了解課文結構后,我給學生放了瓦格而納的《四季組曲》中的春部,要求學生閉上眼睛聆聽音樂,同時想象課文中的畫面。學生通過瓦格而那的音樂,仿佛置身與春天的原野之上。初二的《聽潮》中漲潮一段,文字激越,我給學生放了古箏曲《戰臺風》,在同樣急昂的古箏曲中,學生自己朗讀課文,從中去體會、想象潮水的洶涌。在詩詞的教學,更可以多加運用與之相對應的古典名曲來使學生沉醉與詩詞的意境中。特別是中國的傳統音樂本就與古典詩詞密不可分,相互輝映。
以上嘗試創設語文教學情境的點滴作法,是為了營造一種良好的學習氣氛,激活語文課堂,展現語文課堂之美,達到一種最佳的學習境界。我們只要不斷深入地探索教學情境的奧妙,努力創設各種動人的教學情境,定能導演出一幕幕令學生神思飛揚語文課堂。
(作者單位:江西省于都縣禾溪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