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千百年時間淘洗而流傳下來的膾炙人口的文言文,是詩文中的極品,表現在這些作品中的先哲們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是我們民族引以為豪的精神財富,這些作品中千錘百煉的語言、斐然可觀的文采、匠心經營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成為我們取之不盡的寶藏。
但當文言文走進高中語文課堂,卻黯然失色。究其原因:傳統的文言文教學,為了讓學生讀懂原文,教師只好喋喋不休地串講、對號入座式地翻譯,但學生卻昏昏欲睡,興味索然,只知死記硬背,在自讀時卻無從下手、障礙重重,逐漸形成了一種高耗低效的教學現象,而串講、直譯又直接養成了學生的惰性心理——不是積極探索主動解難,而是消極等待被動接受,自然很難形成閱讀能力,如此惡性循環。
要改變這種現象,教師就必須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變“講堂”為“學堂”,變學生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指導學法,培養能力,積極探索優化課堂教學的方法途徑。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曾說過:“凡是可以教給別人的東西,相對地,都是無用的,對于他的行為影響很少,或根本沒有影響……能夠影響一個人的行為的知識,只能是他自己的發現并轉化為已有的知識?!睂Υ耍谖难晕慕虒W中要做到如下幾點:
一、反復誦讀,理解文本
朱熹說:“學者觀書,務須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讀一字,不可少讀一字,不可多讀一字,不可倒讀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讀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边@不僅強調誦讀的重要,且提出了嚴格的要求。教師一定要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指導誦讀,讓學生體驗誦讀的樂趣。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在誦讀的過程中無形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感悟。當然,為了調動學生的誦讀積極性,可以布置預習時設計一些問題,有了學習目標,誦讀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二、知人論世,感悟內容
教學新課前,筆者喜歡適當給學生補充一些短小的文言片段,大多學生能延伸到課外讀懂文章。“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之文學”,因此講授作者的生平經歷和時代背景很重要,學生對此也很感興趣。比如講授《赤壁賦》的作者大文豪蘇軾,在一面給學生講授他的生平經歷、思想變化、性格習性、各方成就,還延伸他的悼亡詩《江城子》和聯系當前的電視劇講授他的情感生活,讓學生多方面認識蘇軾,認識一下這位有血有肉的、情感豐富、成就不凡的偉人;《莊子》中文采斐然的小故事還以其篇幅短小和富有意蘊而引發學生關于人生的思考。注重歷史背景的查閱和介紹,讓學生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中來認識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拉近學生和課本的時空距離。學一點古典哲學,對諸子中的代表哲學家的思想有較全面的了解。
三、授之以漁,收獲真知
古文化浩如煙海,教師是永遠講不完的,只有教給學生一定的學習方法,培養他們的能力,讓他們借助一定的工具和方法,自己去探索、辨析、歷練,才能真正提高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為以后培養學生分析、鑒賞文言作品的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最終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為此,筆者談談在文言文教學中的幾點經驗總結:
1.語意推斷法
學習文言文,理清文章的大意,掃除文字障礙是關鍵,同學可以根據上下文的語境尋求隱含信息、推知疑難詞句的意思,培養自己的推斷能力。①聯系上下文、結合語境來推斷語意。文言文因漢字特有規律及行文習慣特點,有一定規律可循,養成結合語境來推斷語意的習慣,有助于提高翻譯文言文能力。②聯系舊知識來推斷語意。在學習過程中,同學們要善于聯系舊知識,進行綜合、比較、歸類。如學到“得魚腹中書”(《陳涉世家》)中的“書”可聯系到“即書詩四句”中的“書”(《傷仲永》),這樣聯系新舊知識進行比較,能舉一反三,真所謂“溫故而知新”。
2.對應翻譯法
文言文的翻譯,方法多種多樣。如保留、刪減、調整等等。我認為最基本的方法是采用一一對應的原則,力求將所有能夠譯出的字詞落到實處。聯系上下文將文言中的單音節詞組成一個雙音節詞??炊n文下面的注釋,借助工具書,用今天的話說出文言文的句子的意思,有不懂的地方,請教師點撥。在此基礎上,再用現代漢語的語法要求,增補、調配,規范語言。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國號、年號、官名等,則保留就可以了。
3.歸類積累法
知識的積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礎,文言文知識的積累主要在詞匯上的積累。同學們可以準備一本筆記本,有重點、有針對性地搜集、歸類、整理、積累。通過歸類、比較、積累,學生不僅能提高文言詞語分析能力,還能體會到學會積累所帶來的喜悅和益處。
學習文言文必須下苦工夫,閱讀水平的提高并非靠一日之功,文言文閱讀尤其如此。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依靠平時的積累,并善于在閱讀中熟練地運用。簡言之,不管難度大小,解決的辦法還是有的。面對不盡如人意的文言文教學現狀,解決問題的鑰匙還是落在老師手里,我們應該充分發揮我們語文教師的正面作用,“身體力行”,要熱愛文言文。要想學生熟練背誦詩文就得自己先背誦或至少是熟讀,在最大限度內想方設法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幫助學生學好文言文,讓現代人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讓中國的傳統文化起到豐富滋養現代國人精神的作用。
(作者單位:江蘇省贛榆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