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地理學科區(qū)別于其他學科的特點是含有大量的地圖。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是地理學科最基本的特色,是學習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否快速、準確、全面地獲取圖形語言形式的地理信息,是學生能否學好地理的關鍵。
【關鍵詞】讀繪 興趣 習慣 方法
一、激發(fā)學生讀圖、用圖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學習地圖產生了興趣才能有更強烈的學習欲望,才能提高學習效率。那如何才能激發(fā)學生對地圖的興趣呢?
1.可以引入游戲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如:在講解我國省級行政區(qū)、簡稱、省會城市時,由于數(shù)量眾多,學生單純的記憶,難度大,而且容易“張冠李戴”。可將行政區(qū)剪裁下來,帶領學生分組進行拼圖游戲,并進行比賽,看哪個組拼得又快又準,學生就可以在輕松的氛圍中較快地掌握我國省級行政區(qū)的空間分布。
2.運用多媒體教學讓地圖動起來。多媒體技術的顯示內容動感強,相對其它媒體更富吸引力和滲透力。通過恰當利用多媒體動畫、結合有趣的圖像和絕妙的聲音輔助教學,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注意力,使他們產生學習的動機。例如:“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這一節(jié)內容遠離生活實際,比較抽象、難理解,因此給教學設置了障礙,形成教學過程中的難點。在教學中,光憑教師一張嘴、一本書、一支筆、一幅圖顯然無法解決問題,有些難點借助傳統(tǒng)教學方式難以講述,而利用多媒體課件使地圖動起來,可以突破難點,使學生更感興趣地去獲取知識。
二、培養(yǎng)學生用圖的意識
1.做到人人要有圖。高中地理有教材、地圖冊、填充圖冊等,但這些地圖中的信息較少,對于高考來說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我在用這些地圖的基礎上,還要求選修地理的學生人人要有一本地圖冊,如王樹聲編訂的《中學地理學習地圖精編》。
2.做到經常用地圖。讀圖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解決的,需要日積月累,要做到多看、多練、多思考、多總結。可以讓學生上地理課時把地圖冊放在手邊,方便隨時查閱。教師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地圖冊、教學掛圖、課本插圖、多媒體動畫圖、黑板略圖等,這樣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就習慣了用圖。
三、掌握一定讀圖的方法和步驟
高中地理學習過程中會碰到大量的地圖,掌握正確的讀圖方法和步驟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學會對地圖進行分類。不同種類的地圖有不同的用途,拿到一幅地圖首先要弄清是哪一類的地圖,這樣才會目的性。對高中地理教材進行分析,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類:①專題圖(等值線圖、光照圖、氣候類型圖、交通圖、洋流圖等);②地形剖面圖;③地形圖(等高線地形圖、等深線地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等);④地圖(河湖圖、行政區(qū)界線圖、海岸線圖、經緯網(wǎng)圖等);⑤坐標統(tǒng)計圖(玫瑰圖、三角坐標圖、散點圖、折線圖、曲線圖、柱狀圖等);⑥結構統(tǒng)計圖(扇、餅狀圖,柱、線狀圖等);⑦示意圖:原理示意圖、過程示意圖等;⑧景觀圖等。
2.掌握讀圖的步驟。
(1)讀圖名。圖名即圖的標題,往往能指明此圖標的類型,表明圖表的內容。
(2)讀圖例、注記。圖例是地圖的語言,圖上的線條、形狀表示什么內容,一般在圖例中都交代得很清楚,這一步是學生讀懂圖的基礎。
(3)讀圖表內容。仔細研讀圖表的內容,不遺漏任何信息,再對所獲取的信息進行分析、處理、綜合。
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繪圖習慣
在地理知識學習過程中,學生沒有養(yǎng)成畫圖的習慣,缺乏畫圖分析的習慣,究其原因可分為兩個方面:從教師方面看,在長期的教學中,教師只注重地理課本文字傳授,沒有強調畫圖的重要性,或只是簡單畫一下草圖,使學生缺乏畫圖的意識和習慣。從學生方面看,大概有以下兩類:一是學生怕畫圖麻煩,只注重對地理知識機械的記憶。二是有畫圖,但不規(guī)范,不能正確地表達地理事物的分布規(guī)律,畫等于沒畫。圖畫不清楚,不該畫的畫了,該畫的卻沒畫,從而引起對知識理解錯誤,久而久之就不愛畫了。面對這些原因,教學中教師應采取適當?shù)姆椒ǎ瑤椭鷮W生培養(yǎng)畫圖的習慣。
1.教師提高繪圖能力,精心選擇
教師是整個課堂活動設計者、組織者,要求學生動手繪制地理圖表,教師應該首先具備這種能力,才能對學生的活動進行更好的指導。所以,教師在平時應該注重自己徒手繪圖能力和圖表分析能力的訓練與提高。
教材中的圖表不是每一幅都適合讓學生手工繪制,教師必須做出適當?shù)倪x擇,選擇其中一些可操作性較強,具有一定繪制價值的圖表讓學生做,才能達到預期效果。例如,講授隨海拔高度上升大氣各層次氣溫的變化時,不直接讀教材圖,可讓學生畫一個類似的坐標,然后標上各層的分界線,結合生活經驗和材料介紹,了解各層大氣溫度變化的規(guī)律后,讓學生畫出對流層大氣隨海拔高度的上升氣溫降低的曲線,作出區(qū)分后,學生對這類坐標圖的讀、析就有了一定的基礎。
2.學生經常繪圖,反復進行訓練
繪圖主要是指圍繞地圖進行的填地圖冊、仿繪地圖、補繪地圖、繪制地圖等等的練習。經常性進行地圖練習,通過多次勾繪山脈、河流、行政區(qū)等圖,學生對這些區(qū)域的輪廓、海陸位置關系、海岸線狀況、區(qū)域間的位置等就有了深刻的印象,學生習慣以圖記文,圖文順利轉化,大大提高了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學習效率。
學生繪圖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一步、可先指導學生做填充圖冊中的填圖題,并復印、描圖等。如在講我國主要山脈時,山脈的位置和走向是學習的重點。在引導學生繪圖時,可先讓他們做填充圖冊上的相關內容,然后再反復描圖,并填上名稱。通過這樣地練習,學生對這部分知識有了初步印象。第二步、讓學生仿繪地圖,在空白圖上繪出山脈的位置,走向。教師在黑板上繪圖時,學生在下面繪草圖,通過眼、手、腦的同步運動,幫助學生樹立起地理知識的空間概念,在頭腦中形成地圖表象。最后一步就是讓學生通過記憶,進行繪圖練習,這是練圖的較高層次,學生把大腦中的地圖表象提取出來,在空白圖上默寫。
總之,學生讀圖、繪圖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我們堅持改革,大膽探索,真正落實素質教育,使更多的學生真正關心,熱愛地理,成為一個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中學生。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楚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