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頑童,衣著五色斑斕,湊在一起,……”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物理教材開篇趙凱華先生書寫的《走進物理課堂之前》中的話,如果不是“物理”兩字,也許我們很難想象這是一本物理教材,翻開書頁,很多五顏六色的照片,書中甚至會有唐詩,山水畫,如果不是穿插一些字母,公式,你好像也可以把它看成人文讀物,所有這些,無不體現隨著現代教育改革的深入,物理課中對學生教育的立體化,各門功課盡管加以區分,但是彼此融匯的因素逐日增多。這體現了“以人為本”。
現代教育的培養目標應該以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一方面為社會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后續動力,另一方面學生也是社會構成的必然因素,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去審視,他們的和諧也是社會和諧的一方面,也是社會永遠和諧的重要保證,因此,對學生教育環節的把握是相當重要的,為此,作為教育工作者,將之作為自己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時不情之請。在教學工作中貫徹“以人為本”也是事實所需。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已經不是新詞了,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的根本宗旨的體現。堅持以人為本,是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一個新要求。以人為本,不僅主張人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為什么發展、發展“為了誰”的問題;而且主張人是發展的根本動力,回答了怎樣發展、發展“依靠誰”的問題?!盀榱苏l”和“依靠誰”是分不開的。人是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發展的根本動力,一切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統一構成以人為本的完整內容。從高中物理教學出發,要求我們教育的諸多因素服務于教育主體,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等等,形成一切為了學生,一切依靠學生的教育理念。
筆者從事教育工作也已多年,感慨頗多。以下是教學工作中的一點拙見,但愿不會貽笑大方。
一、哲學觀,方法論融入課堂
哲學觀和方法論的培養,是一個大的知識范疇,在學生的教育培養中做的好,能起到相當好的教學效果,而且在學生后期的自我學習過程中應該會有很大的作用,這也是“授之以漁”的思想,在課堂及教學中如何巧妙引入是我一直探索的問題,當然,在使用的過程中如何把握住度很重要,過度使用,顯得生搬硬套。以下我的教學案例,淺嘗輒止,具體使用,需要老師在課堂中自己體會。
案例1:受力分析的整體和局部。在受力分析過程中,我們經常用整體法和局部法,在處理堆積磚塊的受力分析過程以后,我們結合適當的問題導向,使學生理解有的問題我們要大處把握,有的問題我們要小處把握,在社會和學習過程中都是可以隨處找到很多恰當的例子,幫助同學們去體會對不同的問題把握不同的層面是有區別的,對解決問題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2:楞次定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楞次定律中會有原磁場,感應磁場,當原磁場和感應磁場同時存在且方向相反時,合磁場的方向會如何?在完成這樣的問題的講解過程中,可以用“大勢所趨”將矛盾的主次方面引入我們生活中來,這樣可以提升學生對問題分析理解的能力。
案例3:參照物的選擇引入世界本源的認識。參照物的選擇過程中可以引入很多中國古代名句如“坐地日行三千里”等名句,一方面引入人文因素,一方面可以引入中國古代及世界其他國家對世界本源認識的重要過程,讓學生堅定無神論的信念,等等。
二、勇于面對挫折的品質鍛煉
人在社會上生活是必然會遇到挫折的,挫折對每個個體而言,其程度也不盡相同,對于學生而言,我們必須有面對挫折的勇氣和處理挫折情境的能力。在物理課堂教學中,這樣的鍛煉是必要的。
案例4:問題主導教學中巧妙設置問題。這里不談具體內容,只談實踐方法。在很多問題的解答和知識的傳授過程中,總是面對生活中遇到的若干問題,巧妙地設計問題對學生挫折感的獲得是有利的。有些問題是需要我們在不斷的錯誤嘗試中完成的,在這過程中,一方面用很多科學家的例子鼓勵同學們面對挫折,平常的心態去處理;另一方面甚至有意識地創造更大的挫折情境,讓學生自我調解去面對困難。
案例5:以自己為榜樣設置苦惱情緒。在很多綜合問題的解答過程中,自己不斷嘗試錯誤,在自己的錯誤嘗試中合理安排自己的情緒,讓學生身臨其境,同時也以自己不屈不撓的精神去激勵同學們如何從困境中走出,從中獲得極大的成就感,讓同學們品嘗成功的喜悅,從而讓學生體會挫折不難跨過去,或者繞過去。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三、創新性思維的激發
創新教育是使學生在系統掌握學科知識基礎上激發和培養全體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啟發學生創造性地學習知識、創造性地運用知識,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消極地存貯知識。因此,在物理教學中應根據其學科特點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就物理教學而言,創新能力培養的機會應該是足夠多的,主要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當然,恰當的課堂氣氛和巧妙的教學導向很重要。我處理教材的一個基本思想是“問題導向”,“未學先做”,“一題多解”。
案例6:勻變速運動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以這樣的實際題目作為我導入的課題:“某民航公司一架客機,在正常航線上做水平飛行時,由于突然受到強大豎直氣流作用,使飛機在10s內下降高度1700m,造成眾多乘客和機組人員的傷害事故,如果只研究飛機在豎直方向上的運動,且假設這一運動是勻變速直線運動,試計算:①飛機在豎直方向產生的加速度多大?方向如何?②乘客所系安全帶必須提供相當乘客體重幾倍的拉力,才能使乘客不脫離座位?③未系安全帶的乘客相對于機艙將向什么方向運動?最可能傷害人體的什么部位?”課堂的具體問題已經提出,讓學生自己解決,在已經具有一定數學知識的基礎上,同學很容易找到問題的答案,只要花十分鐘做個總結,教學效果很不錯。
案例7:力的合成與分解。在學習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時,教材上有力的合成與分解實驗,在安排學生分組實驗探究之前,我讓同學們做了這樣的事情,我先將一根皮筋拉到一個位置,固定好,然后在課堂上讓兩個學生在都使力的情況下完成將皮筋拉到相同位置的效果,學生自主探究之后總結結論。最后我只花了幾分鐘時間做了總結:結合學生失敗的經驗歸納實驗注意事項,并結合學生的實驗結論給出:力的合成與分解滿足平行四邊形法則。
案例8:一題多解。幾乎所有的題目我都是以這樣的問題結束講解,“這樣的問題還有別的方法嗎?”盡管我自己都沒有辦法找到更多的方法,但是我相信,我的五十多個學生的智慧是遠遠超出我的,對每個提出正確處理問題方案的同學我都表現出由衷的感激,即使是錯誤的方案,我也感激,因為我感激他的努力,感激他為此付出的時間,這都是在課堂上必須做的,我沒有做到讓每個同學在課堂上暢所欲言,但是,這已經足夠讓他們專注于正在進行的學習或者研究。
四、實踐能力的培養
物理這門課是與生活聯系相當緊密的。從各門課的劃分來看,其對生活的實踐指導性最強,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必須的。課堂上許多可以信手拈來的實踐道具,黑板擦,粉筆,講臺,墻壁,地板,兜里的硬幣,餐巾紙,等等。
案例9:紙杯燒水。讓同學們自己動手疊紙杯,燒開水,總結規律,探究原理,紙杯該怎么疊,弄不好水還會燒不開。這樣的環節雖然看似很簡單,但是學生自己動手做就不簡單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作用很大,做過這個實驗的老師會有這樣的感慨:這么簡單的事情為什么好多同學做不好?我做了,我讓每個人都燒了一紙杯開水給我,但是,事實上每個班都還有近10人沒有完成我的要求,可見,實踐沒有小事,只有做了,才知道。
案例10:用繩子拉桌子。學生5人一組完成的這樣的一個實驗:用繩子系住課桌,拉動繩子,平穩移動桌子,記錄繩子的位置和所用的力,找出結論,最后提交研究報告。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學生的報告很是讓我欣喜。
五、責任感的培養
現代學生不能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學究,更應該是“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新一代建設者和接班人,有意識培養學生對國對家對社會的責任感是相當重要的,在物理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結合時事,當代科技發展,讓學生學有所用,培養服務社會的責任意識。
案例11:“地球的溫室效應”,從近幾年全球氣候變暖(社會問題)這一問題出發,從物理角度分析地表受熱后,向外輻射熱量,大氣中二氧化碳阻礙這種輻射(科學問題),怎樣改善能源結構,減少煤炭和石油的燃燒(技術問題),從而保護人類生存環境,使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實現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以人為本”已經不是一句口號,對于最需要社會責任感的教師而言,是自己肩頭的重任,一方面我們要有這方面的培養意識,另一方面需要我們不斷的提高自我修養,跳出應付高考,只關心升學率的不健康因素,讓我們的課堂成為學生樂學的場所,堂堂生動自然,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個體能力素質能有充分的鍛煉和發展,真有這樣一天,我也不關心物理能考多少分了,也不用關心了,物理能考不好嗎?如果成績很重要的話。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