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創新教育的理解
1.創新教育的發展背景
隨著知識、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創新教育已經被提升到教育教學的重要位置。
2.創新教育的幾層涵義
創新教育是貫徹素質教育理念的航標;創新教育是教育創新的前提;著重提升學生的創造能力是創新教育的宗旨。
二、要將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貫穿于數學教學實踐中
1.積極調動學生開動腦筋的積極性,著重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要結合數學學科的學科性質,挖掘學生的思維潛力。使學生的思維具有開放性,在面對復雜問題時能夠從不同的途徑進行解決,培養學生學會多種數學思維方式,在具體的學習實踐中能夠綜合運用比較法、歸納演繹法,會分類會總結等綜合能力。
2.要讓學生學會提問,具有質疑精神
提出問題的能力遠比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讓學生學會提問題是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培養的前提基礎。學生由于受自身經驗與理解水平的限制,很難對教材內容做到直觀化理解。由于學生對教材內容不熟悉、不理解因此很難提出真正有價值的問題。為此教師一定要結合學生比較熟悉的環境或事物來創設教學情境,充分挖掘學生的認知經驗,讓學生在此基礎上進行提問。
3.針對問題提升學生的假設能力
提出假設有助于學生借助以往的經驗知識,對問題進行探究,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初中數學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對問題的假設能力,是一種有效的教學途徑。
三、創新教育在數學教學實踐中的策略
1.讓學生從根本上把握數學的本質,并將其應用在具體實踐中
學生要想從根本上把握數學本質,就要從數學概念、數學思維、數學美感、數學精神、數學方法等角度入手。要以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為創新教育實施的依據,讓學生在原有知識,原有經驗與能力水平的基礎上,進行新知識的探索與研究。讓學生能從數量與空間關系的處理中,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能夠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進而提升自我的創新力,創造力。例如,在初一幾何“線段的比較”一節教學中,先讓班級兩名學生到講臺前演示、比較身高,找學生說出比較的方法,歸納出幾個要點,然后再引導學生建立比較兩條線段大小的模型,找出其中的三要素。從而很容易理解疊合比較法的原理。為了講度量比較法,我問學生:你們是否和外地的親戚家的同齡小朋友談起過誰高誰矮的問題。從而使學生聯想到互報身高加以比較的情景,進而很容易地找到了線段的第二種比較法。切合學生的日常生活,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興趣,而且還增強了課堂活力。
2.注意拓展知識的空間
數學教材內容雖然都是經過認真鉆研與精心設計而成的,但是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數學教材具有簡練概括的特性。在教學時,不一定按照教材的編排按部就班地進行,可以將一個知識的空間加以拓展,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的發展。例如,在“勾股定理”一節教學中,除了書上的證明方法之外,還可以讓學生多嘗試一些其它證明方法,這不僅能使該知識得到強化而且能使學生認識到各種方法的科學性、合理性。同時讓學生自己想出一種證明的方法,進而使學生認識到古代證明方法的探索過程是來之不易的,從而對學生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
3.動手操作培養創新能力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學生只有將所學知識真正在實踐中自如應用,才會實現知識的真正價值,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著重鍛煉學生的知識實踐能力,如此才會為創新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例如在“四邊形”一章的教學中,讓學生制作出一般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正方形的紙板模型,讓學生從實際操作中建立起它們之間的聯系與區別,通過觀察,測量得出它們的性質,使學生學習這些知識不再枯燥,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
4.為教學創設恰當的情境,對學生進行啟發
學會提問,才會真正學會學習,為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去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在這一方面啟發式教學是一個有效的途徑。學生通過提問,會抓住問題的實質,有利于深入到問題的內部,進而更易于從本質上理解問題。并且會在頭腦中形成規律,易于對問題進行類型化掌握。問題的解決會給學生帶來成功的喜悅,這種思維上的成功會進一步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更利于充分挖掘學生的思維潛能。
例如在識角教學中,圖(1)有多少個角,圖(2)呢?,圖(3)呢?
學生能逐一作以回答,此時提問如果中間有99條射線,能有多少個角?這一問題大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學生的大部分看法是,1,2,3……地數下去是不科學的,能否找出一個計算公式呢?通過問題引入,最后培養學生的發現能力。
5.解除思維定勢對學生思維的限制
思維定勢是指學生面臨已經變化的新問題,知識的趨像性使學生無意識地將自己的思維活動局限在解決問題的固定模式中或把并非一般性的局部經驗,不由自主地歸類到一般范圍或形同實異場合應用,最終導致負面后果。
四、結語
從創新教育到教育創新是一個艱苦的歷程,教師只要從觀念上做到重視并貫穿應用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就一定會取得成效。
(作者單位:江蘇省東海縣培仁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