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地提出,高中語文課程基本理念之一是“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散文閱讀教學則是實現這一理念的一條重要途徑。散文閱讀課怎么上才能既展示文本原有的美,又能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呢?本文就從審美的角度談談散文有哪些美,在教學實踐中如何引導學生來審美。
一、引導閱讀,散發閱讀之美
散文是美的。從散文的字里行間,可以感受到那就是一幅浸染了情感汁液的山川草木、鳥獸蟲魚、人生百像和社會風情的美麗畫圖,如詩如歌的語言之河中流淌著作者動人的美的情感。在無聲的情感傾訴中傳達著作者靈魂深處的喜怒哀樂以及對社會、人生的真知灼見。著名文化學者肖云儒在《形散神不散》中說:“看起來,沒有一篇緊扣題目,就題論題,‘散’得很;實際上,是用自己精深的思想紅線把生活海洋中的貝殼珠粒,穿綴成閃光的項鏈。雖然色彩斑駁,但卻粒粒如數;雖然運思落筆似不經心,但卻字字璣珠,環扣主題;形似‘散’,而神實不散。”她看似從生活的礦藏中信手拈來,而實際是用美的“思想紅線”串起來來的一串串美的珠璣,依附于美的語言之上的有美的音韻和節奏,美的形象和畫面,美的意境和社會生活,美的思想和情感……里里外外都閃爍著美的光茫。
所以,如要散文閱讀課上得有情有義,有聲有色,我們就要從散文中蘊含著的一切美的東西入手,引導學生發現美,體味、鑒賞這些美。下面僅就散文中最常見的音樂美、意境美、形象美、社會美和情感美等五個方面談談散文閱讀教學問題。
二、借助輔助,透析散文音樂之美
音樂美,就是讓學生在閱讀時字字句句聽覺上的美感和整文中抒情或敘事節奏。主要包括音韻美和節奏美,節奏美中又含情感節奏和敘事節奏。音樂美的把握主要借助朗誦,進入角色的聲情并茂的朗誦有助于學生對文本意蘊的感知,也有助于學生對文本思想和情感的深入領悟。如《荷塘月色》文中所要抒發的就是作者想擺脫苦悶彷徨的“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這一復雜情感。作者沉浸到荷塘月色美景中時,呈現的是“淡淡的喜悅”,思緒從美景中飄忽出來回到現實時,呈現的又是“淡淡的哀愁”,這種復雜的情感在文中反復交替呈現,就顯出了情感節奏的美。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以情感的變化為朗誦的節奏,朗誦一段后稍作停頓,以便感知這種心靈的律動,而不是懵懵懂懂地一氣讀到尾。另外,為了更好地表達這種飄渺不定、舒緩變化的情感,文中大量運用疊音詞、雙聲詞和疊韻詞,如“曲曲折折”、“田田”、“亭亭”、“裊娜”、“粒粒”、“星星”、“縷縷”、“渺茫”、“脈脈”等,讀起來抑揚頓挫、音節舒緩,產生了回環往復的音韻美,令人回味無窮。在教學實踐中一定要啟發學生在反復的朗誦中體驗這種語言表達技巧在傳情達意上的特殊效果。不同的文本,表現不同的情感,反映不同的社會生活,自然有著不同的音樂美,有的高亢、有的舒緩、有的纏綿悱惻、有的慷慨激昂、有的凄涼、有的清朗……要引導學生在朗讀中與作者形成心靈的碰撞,感受作者的喜怒哀樂,體驗這種散文的音樂美。
三、研究語句,想象散文文章意境之美
蘇聯作家康·巴烏斯托夫斯基說:“真正的散文是充滿著詩意的,就像蘋果飽含著果汁一樣。”一篇好的散文,給人以美好的意境,詩情畫意躍然紙上。意境就是蘊含著作者思想情感的社會或自然畫面,它表現為意(思想情感)與境(社會或自然的畫面)的水乳交融。意境美就是在意與境的交融中思想情感的美和社會或自然畫面的美。黃河浪《故鄉的榕樹》抒發的是海外赤子深切的思鄉之情,整文意境優美,現摘錄一段:
“而我的心卻像一只小鳥,從哨音里展翅飛出去,飛過迷蒙的煙水、蒼茫的群山,停落在故鄉熟悉的大榕樹上。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軀干,鬈曲飄拂的長須和濃得化不開的團團綠云;看到春天新長的嫩葉,迎著金黃的陽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裊裊的風中晃動如耳墜,搖落一串串晶瑩的露珠。”
字里行間滿含著對故鄉的深深思念,那種濃郁的思念之情融入到了對故鄉榕樹這個畫面的精雕細刻的描繪之中。讀來令人為之唏噓不已,使人體驗到了一種不知是喜抑或愁的難以言說的情感。在教學實踐中,應先引導學生通過朗讀進入到作品所描繪的情境中去,并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去豐富她充實她,以達到一種詩意的理解。這種理解是無法用理性的語言來分析的,只有意會或體驗到了,才會為之動容,這種動容就是美的享受。廣而言之,幾乎每一篇散文都有作者描述的意與境、情與景交融的畫面。她使我們沉浸其中并感受著作者微妙的心靈律動。令我們也體驗到了意境的美。
胡夢華在《絮語散文》中說:“我們仔細讀了一篇絮語散文,我們就可以洞見作者是怎樣一個人:他的人格的動靜描畫在這里面,他的人格的聲音歌奏在這里面,他的人格的色彩渲染在這里面,并且還是深刻地描繪著,銳利地歌奏著,濃厚地渲染著。”這里說的就是形象美中的人物之美。形象美是文學作品中展示出來的人物和生活圖畫的美,包括作者在文中選取的熔鑄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人物或景物的美。人物形象包括或隱或現存在于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和作者在文中塑造的特定人物形象。景物形象是指文學作品中熔鑄了作者主觀的思想情感的客觀物象,如山川草木、花鳥蟲魚等。這里著重就作者在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談談人物塑造的美。如:沈英甲的人物通訊《喜看稻菽千重浪》塑造了袁隆平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堅持真理、實事求是、勇于實踐、敢于探索的熱愛并獻身于農業科研事業的農業科學家的美好形象;陳廷一的《“布衣總統”孫中山》塑造了孫中山甘于淡泊的偉人形象;張潔的《揀麥穗》塑造的那個天真爛漫至純至美的幼女形象……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我們要啟發學生通過想象再現人物形象,讓他們“活”在眼前并印在心里,長時間的發酵必能潛移默化地塑造出學生的美好人格。文學作品不僅在塑造著美的形象,也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讀者的美的形象,它使讀者人格高尚,心靈美好。
四、閱讀鑒賞,欣賞散文文章之美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在閱讀與鑒賞活動中,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對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和認識”。因此,在有些散文閱讀中,社會美也是特別值得關注的審美活動。社會美是指作品里那些包含著社會發展本質規律、體現人的美好愿望、給人以精神愉悅的社會生活現象的美。包括社會活動的美、社會環境的美和人的美。前文談到的形象美已經說到了人的美,這里,筆者主要想談談社會活動和社會環境的美。陳錫添的《東方風來滿眼春》以小平在深圳參觀瀏覽不同地點的先后順序為線索來選擇和安排材料,為讀者展示了在20世紀90年代初改革開放初期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功的社會活動和社會環境的美。當時,國際國內形勢嚴峻。國際上矛盾錯綜復雜,風云變幻莫測;國內形勢也存在許多復雜因素。當時的形勢是:思想領域在大做如何反和平演變的文章,不斷提醒國人應該如何認真吸取前蘇聯的教訓。具體行動中,由于受姓“資”姓“社”問題的束縛,每出臺一個改革的新舉措都顯得步履艱難。就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我們的改革開放取得了初步的成功,這的確是振奮人心的壯舉。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勾畫出文章中用于表現生動的社會活動和社會環境的畫面的文字,想象當時的社會風貌,對比當今的時代變遷,領悟作者對那個時代的思想情感。總之,每一個作者都是他們那個時代的孩子,在作品中總是有著那個時代的烙印,它使我們認識了當時社會生活的美。豐富了知識,拓寬了視野。
散文家傅德岷說:“散文如同詩歌一樣,作者充沛的感情往往見于筆端,流露在字里行間,感染力較強。”散文之所以美就在于有了這種情感的張力。那么,什么是情感美呢?情感美是指人的情感的純潔、真摯等審美屬性,是指一個人具有健康、純潔、高尚的肯定性情感。在一篇美的散文中,作者總是或隱或顯地傾注了自己發自內心的誠摯情感。這里,我僅以老舍的《我的母親》為例,談談我的閱讀教學實踐的思考。在這篇美文中,表現母親愛子女的細節很多,這里隨手摘錄幾個片段:
“當我由師范畢業,而被派為小學校長,母親與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說了句:‘以后,你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淚。”
“當花轎來到我們的破門外的時候,母親的手就和冰一樣的涼,臉上沒有血色——那是陰歷四月,天氣很暖。大家都怕她暈過去。可是,她掙扎著,咬著嘴唇,手扶門框,看花轎徐徐的走去。”
“除夕,我請了兩個小時的假。由擁擠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爐冷灶的家中。母親笑了。及至聽說我還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嘆出一口氣來。到我該走的時候,她遞給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熱鬧,我卻什么也沒看見,淚遮迷了我的眼。”
“在她七十大壽的那一天,我還遠在異城。那天,據姐姐們后來告訴我,老太太只喝了兩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說出來”。……
這些催人淚下的細節描寫深刻地表現了母愛的樸實、深沉、厚重、博大。她滌蕩著我們的情懷,陶冶了我們的心靈。“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這里所表現的情感美只需體驗和領悟,不需理性分析,她直接訴諸于我們的感官,一分析,什么感覺都沒有了,無聲的體驗和領悟遠勝于有聲的理性分析。所以,我們只需要引導學生把老舍的母親當成自己的母親,反復輕聲吟誦,用文中深沉的母愛不斷撥動學生心靈中那根纖細的情弦,這就是最好的審美教育了。
散文重在閱讀體驗、領悟,她蘊藉的意味要比課堂上設置幾個問答題豐富得多。誠如陳之藩在他的散文《釣勝于魚》寫的那樣:“然而,不是為魚的釣者卻常常釣上大的魚來,因為他終身在水濱,常有機會到來,非如緣木求魚的‘智者’,徒勞心力而已。”我們還是靜下心來,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的閱讀體驗、領悟中去,不要急功近利,期待著通過理論的分析和閱讀方法的指導,學生很快就能把握文本的內涵從而解決閱讀教學中的一切問題,欲速則不達。只有帶著享受的心態專注于文本本身的閱讀體驗、領悟,才能發掘蘊含在文本中的美,才能享受到閱讀教學無與倫比的快樂。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淮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