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題是高考語文試題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其較高的分值權重(江蘇省近幾年一直是19分)在高考中占據著重要位置,相對于現代文閱讀而言,文言文試題較為客觀,可抓的方法較多,得分相對較易,因而文言文閱讀題是我們教師指導學生拿分的一大重點,在高考復習中不可忽視。
然而我們一線語文教師往往會發現:高三文言文復習課是比較枯燥的,尤其在一輪復習中,由于到了高三,學生大都在“抓時間”,課堂上也變得死氣沉沉。再加上一輪復習的文言文內容都是舊東西,或者是講評練習,教師整天在研究考綱和高考試卷,剪切拼湊出一套又一套的練習題,然后讓學生做,做完以后批改,批改以后講解,講解以后再做,一輪又一輪,學生忙得手無足措,導致學生的積極性很難得到發揮。難怪學生感嘆: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樹人;三怕寫作文。筆者曾對任教的高三某班級作摸底調查,喜歡和比較喜歡文言文的學生未超過兩成。讓學生用一個詞來概括對文言文學習的評價,出現頻率最高的就是“怕”和“厭”。要搞好文言文復習,不直面現狀、不了解學生真實想法、不找到問題癥結所在是不行的。
筆者覺得高三學生普遍怕學厭學文言文的原因恐怕有下述幾個原因:
1.文言文本身的因素:文言文畢竟是古代的語言,到現在已幾乎沒有使用價值了。和白話文的相去甚遠也使得它難免令人感覺晦澀難懂。對于學生來說,“無用”加“難懂”,哪里還能提起學習的興趣呢?
2.考試的因素:“考什么學什么”是倍受批評卻至今仍是學生信奉的最高信條。高考試題是不考課文的,學生怎么做到孜孜以求地復習課文呢?而課文基礎復習不到位,反過來必然影響二輪三輪文言文閱讀拓展。
3.教學的因素:①教學目標的問題。文言文高考復習,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大量的字詞句的知識,而且要背誦很多課文,背誦現在基本就通過“默寫”檢查。學生在繁重的學習中,再去背古文怎能不怕呢?而高考檢查的古文連我們語文老師自己未必都能背誦出、默寫對。②教學思想的問題。平時文言文教學就過于強調以應付考試為目的和任務。結果是,高中三年很多教師就領學生在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性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識點上猛下工夫,而缺少賞析那是一篇優美的古代散文的意識。高考復習更是模仿命題、做文字游戲化的高考文言文試題,支解每一篇文章,大搞考點訓練,學生能不“怕”且“厭”嗎?③教學方法的問題。部分老師極力奉行“字字落實,句句串講”的箴言,教法固定模式化,學生日生厭倦之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所以,我們高三教師,包括高一、高二教師都要努力探索讓學生樂學、會學、學好文言文的方法,因為沒有高一高二平時教學的鋪墊,就難有高三沖刺復習的成果。
我們一線教師要努力營造文言文學習的良好氛圍,消除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恐懼感。
1.努力發揮語文教師的正面影響作用
教好文言文,語文教師不僅要有先進的教育理念、高效的教學方法,掌握現代化的教學工具,更要具備較高的文言修養。無論高三還是基礎年級,我們語文教師上課前要充分備課,上課時才能對課文相當精熟,甚至基本能背誦,對一些名人逸事、名篇名句能信手拈來,旁征博引。教師這樣的表現首先會讓學生覺得文言文復習課不再枯燥,從而讓學生直接感受到學好文言文的好處,頓生欽佩之情,這將會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熱情,鼓舞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信心。
2.把立足點從講翻譯、談語法轉移到指導閱讀上來
過去我們講得多,主要是因為怕高考考題中有自己沒有講到的,便以為責任在己。而今后側重考能力,不再使用課文中的句段,我們大可不必怕下去。當然,少講不是圖省事,該講的還是要講,要講到點子上。
文言文和現代漢語都是從古漢語口語發展而來的,相同的地方很多,有不少文言句子只要更換或增加二三個字就成了現代漢語。很多教師常讓學生背譯文,殊不知這樣一來,學生把注意力都放在了譯文上,對原文倒不怎么關注了;一旦離開譯文,原文的內容也就變得模糊起來。至于語法常識,筆者認為凡句意已明者大可不講,可以少用“取消句子獨立性”“定語后置”之類的術語;否則我們不講學生還明白,我們一講學生倒糊涂了。我們的原則是:堅決反對那種從頭到尾翻譯課文、大量引用語法術語的做法;只有在特殊必要的情況下,才可以把翻譯和語法當作排疑解惑的補充手段來使用。
2013年03月筆者曾與揚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的特級教師王安琪老師交流,對方指導筆者,即使是高三,無論現代文還是文言文,都要指導學生去讀懂文章,甚至可以一段一段地領讀,通過一段一段領讀來理解每一節文字內容。所以說,高三文言文復習同樣要加強指導性閱讀教學,并把其作為重中之中,要從以老師講解為主轉變為學生練習誦讀為主,把講翻譯、談語法轉移到指導學生閱讀上來。指導閱讀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工作,這就需要我們為師者在文言文的教學過程中少作一些空洞無物的“課文分析”,多一點實質性的能讓學生受用不盡的讀書方法指導。
首先須讓學生學會整體閱讀。
整體閱讀就是先通讀,瀏覽或跳讀全文,大致了解文言選段的文體,初步理解文章寫了什么人或什么事。如果是記敘文,要弄清“何時何地何人何事,結果如何”。這時切忌不要寄希望于一遍能讀懂全文,片面糾纏于個別難懂的字句,而應該暫時放過它們,只在文中相應地方用圈點法進行標注便可。
其次善于借助,讀懂文意。
一要善于借助文段的題目,文段的注解和出處,加深對選段文意的理解;二要善于借助題干和選項,最關鍵是要利用好實詞解釋題和選擇題最后一題的對文段內容的概括和分析題。因為這些都是選擇題,選項中錯誤的只有一項,而且文意分析題中即使錯的也是小問題。利用好了實詞解釋題,文中部分難懂的詞語意思可以迎刃而解;利用好了文意分析題,就能夠比較明確的讀懂全文內容。
最后要指導學生重讀文本。
經過前面兩個步驟,考生對文段內容已經能夠讀懂七到八成,有了思考的方向,所以再讀的時候,就能從更高層次上認知全文,同時也能對前兩步出現的偏差做出糾正。如果碰到比較難的語段,還要反復通讀,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前后推敲,整體把握”,調用各種手段,前后推導,走完解讀過程。比如遇到個別難以判斷意義的實詞,就應該根據具體語境,聯系上下文,運用字形分析法或對該詞所在語句進行句法分析,從判斷該詞詞性的角度來推斷出它的準確意義。
實踐證明,通過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效果是顯而易見的,每個同學都積極地參與到自我學習中來,內容理解了,做題正確率提高了,更難能可貴的是這種學習方式喚起了他們強烈的學習熱情,由原先對文言文的厭學到樂學,由被動地學到主動地學。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把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運用學來的方法,去解決遇到的問題,因而也就不再視學習文言文為難題,老師也可從滔滔不絕的講述,成效卻甚微的尷尬境況下解脫出來,提高學生閱讀淺顯文言文能力的目標,也就可以落在了實處,應對高考也會從容不迫。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揚州中學西區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