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多數中學生只喜歡流行音樂,很多學校也對民族音樂重視不夠,導致民族音樂在青少年中逐步被淡忘,媒體和唱片公司也都對流行音樂情有獨鐘,青少年的視聽世界彌漫著流行音樂,民族音樂越來越缺乏聽眾群體,少數地方戲曲甚至面臨著失傳的危險。因此,在高中音樂教學中,弘揚民族文化,深化民族音樂,用民族音樂來感召和激發青少年的愛國熱情是我們高中音樂教學的重要任務。
一、以學生為主體,根據學生心理進行教學
(一)中學生學習音樂的心理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在人的心理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中學時代是從兒童向青年過渡的時期,在身心的發展方面,是一個充滿矛盾很不穩定的時期。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必須關注學生的心理。心理學指出:人的情緒和興趣,對人的認識活動有很大的影響,情緒高漲、精神愉快,認知效果就好,學習興趣強烈就會積極主動地學。因此,提高學生的興趣,對培養學生的音樂素質,增強教學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音樂教學中,學生通過“感受”“領悟”、“實踐”來學習音樂,必須把激發學生的興趣放在首位。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越濃厚,學習的效果就越好。中學生由于音樂經驗不同、想象能力的差異,在聆聽音樂作品時往往表現為不同感受與理解。
(二)教師在學生心理基礎上的音樂教學
音樂教師在教學中應創設一種自由、舒暢、相互交流的教學氛圍,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身入其境,注意力集中,喚起豐富的想象,引起聯想和情感共鳴。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開展音樂實踐創造活動,讓其在實踐中提高。民樂演奏、民歌演唱、民樂欣賞、民族舞蹈、創作等。開展第二課堂,組織合唱隊、舞蹈隊、樂隊等興趣小組,參加市、區、校各級各類演出、比賽。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技能展示出來,增加學生的成就感。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強了他們學習民族音樂的積極性、主動性。
通過創造寬松、民主的音樂氣氛和環境和為學生提供形式多樣的藝術實踐來增強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課前教師應精心選材,合理安排音樂教學內容。運用多媒體等手段來增強音樂教學的趣味性。教學內容要豐富,視聽結合學習音樂,從視覺上增進愉悅,幫助學生理解音樂,對于課堂積極回答問題的學生以鼓勵性的小禮品作為獎勵,為教學增添活力。創設音樂氣氛或意境,使學生對要學習的音樂產生親切感。充分調動學生的感知覺器官,讓學生辨別樂器、從而理解音樂。在音樂作品前編上一段入情而簡短的導語,這些導語的建立必須與中學生對該作品的熟悉情況和學生音樂操作能力的實際發展水平相關。
二、以民族民間音樂為切人點的教學
(一)民歌
中國民歌是藝術寶庫中一顆耀眼的明珠,如冼星海所說:“民歌是一切民族音樂最豐富的源泉。”“民歌是中國音樂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國音樂必須研究民歌。”民歌以其獨特的魅力流傳下來,它包括勞動號子、山歌、小調……曲調簡單卻有節奏感。
民歌是在勞動中創造出來的,它不僅僅是一種音樂現象,也體現了各個時代各個地方的文化、民俗、語言、美學觀點,同時也寄托了一種文化的情思,其所涵蓋的情感和精神是這個民族的靈魂與思想,是這個民族精神的載體。民歌是天籟之音,反映了人們生活的喜、怒、哀、樂。一些經典的中國民歌,如《茉莉花》、《康定情歌》等受到了全世界音樂人士的青睞。同學們對待“民歌”問題的茫然,這種狀況的產生包含著很多方面的問題。針對這種狀況,我盡可能全面收集整理有關民歌音樂欣賞教學的資料,并在此基礎上力求深入的學習研究,以期通過民歌專題的學習,使學生能夠逐漸轉變觀念,對民歌得以更進一步的認識。如欣賞侗族大歌《五月蟬蟲唱得好》,感受侗族民歌所表現的豐富情感,健康、向上的心態,在音樂課上,學生欣賞、演唱我國不同地區的民歌。學生在民歌聲中,感受勞動人民忘卻疲勞,哼著小調;愉快勞作,吼著號子;健步如飛,唱著山歌,響徹山野。豐富了學生的審美情感體驗,提高了學生創作思維和道德修養。
(二)民族器樂曲
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我國的民間樂器非常豐富,約有五六百種之多。按照其發音原理和演奏方式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吹、拉、彈、打四大類。許多民間的器樂曲,如笛子曲《喜相逢》、琵琶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等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是我國民間音樂寶庫中的瑰寶。我國的民間音樂有著悠久的歷史,無限的生命力。我國各民族、各地區的民間音樂品種和曲目浩如煙海,規模龐大,飽含著民間藝術家們千百年積累起來的豐富的創作經驗,滲透著他們的心血,有待于我們去挖掘、整理和總結。
首先,讓學生聽得懂民族器樂曲。學生只要剛開始覺得這首歌曲好聽,就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聽得懂民族音樂了。期次,能夠感受音樂的情緒、節奏的快慢,再繼續聽下去,逐漸能夠感受到音樂的旋律變化和特點。比如能夠辨別出樂曲分為幾大部分?有幾個音樂主題?各主題的主奏樂器是什么?能夠跟琴視唱主題,同時對音樂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意境也有所領悟,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說是聽得懂音樂了。
三、以民間舞蹈為切人點的教學
舞蹈是綜合藝術形式,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起著重要的作用,通過舞蹈者的形體動作來表達思想感情的獨立的藝術形式,也是人在成長過程中應該學習的一門綜合藝術。我國民間舞蹈種類繁多,形式多樣,僅在漢族地區就普遍流傳著龍舞、獅子舞、歌、花鼓等民間舞蹈形式,其他少數民族舞蹈也都具有各自的特色,相應伴隨的音樂風格也不相同。大部分民間歌舞是載歌載舞、歌舞結合,形成歌、舞、樂三位一體的綜合藝術,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
在課堂教學中學習民間舞蹈,首先了解民族舞蹈的基本要素;其次感受舞者如何用形體動作來表達思想和情感;第三體會如何用身體語言來表現民族音樂。前兩點通過欣賞教學來實現,而第三點通過實踐學習訓練。開展民族民間舞蹈教學,運用奧爾夫,達爾克羅斯的教學法。奧爾夫教學法強調音樂與舞蹈、語言、動作相結合,開展動態的音樂課。達爾克羅斯的“體態律動學”是把音樂、舞蹈高度結合,學生伴隨音樂節奏,通過身體反映音樂情緒和要素,通過練習去體會舞蹈動作與節奏、旋律的結合。在教學生學唱樂曲時,教學生民族舞蹈動作,跟著音樂邊唱邊跳,全身心的投入其中。鼓勵學生自己創編新疆舞蹈動作,激發學生想象力,以增強學生們的舞蹈律動感;指導學生制作舞蹈道具、自制簡單小樂器,以提高學生的身心協調能力。學生們喜歡民族音樂,隨著民族音樂進行民族舞蹈的動作表演對他們來說是很樂意接受的。
【參考文獻】
[1] 趙宋光. 音樂教育心理學概論[M]. 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2] 郭聲健. 音樂教育論[M]. 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4.
[3] 曹理. 音樂學科教育學[M]. 北京:首都師大出版社,2002.
[4] 王安國、郭聲健、蔡夢. 音樂新課程案例與評析[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 金亞文. 新課程理念下的音樂創新教學設計[M]. 長春:東北師大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朱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