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正逐步推進。通過構建重基礎、多樣化、有層次、綜合性的課程結構,推進普通高中多樣化和特色化發展,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以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要,讓高中生在選擇中學會選擇,在主動學習中實現有個性的全面發展,這是此次課程改革的主題。
如何能實現這一主題,首要的問題是學校課程設置。有了科學又適合自己學校的課程體系才能更好的為教學服務,發揮育人的功能,然而課程在設置的過程中必然要考慮以下三個方面的因素。
一、課程結構設置應更好的體現為學生服務的意識
按照《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方案》的總體要求,我校結合培養目標和辦學特色,成立了學校課程編排研究項目組,對學校課程編排進行了深入研究,最終形成了學校課程方案。
1.在兼顧必修課程的基礎之上靈活處理選修課程
要求學生按課程標準的規定修習所有必修模塊,打好共同基礎,修滿必修學分;根據學科課程標準提出的選習建議和學分要求,編制出適合于大文、大理、文科特長、理科特長、學科特長、音樂特長、美術特長、體育特長8大類不同發展需求的涉及知識拓展、興趣特長、職業技能、綜合實踐四個類型的課程設置規劃,并力保興趣特長類課程底線,供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基礎和發展方向自主選擇,以滿足不同類型學生的發展需要。將課程的必修內容和選修內容緊密結合起來,科學合理及有效進行必修內容和選修內容的整合與重組,避免學科碎片化,避免增加學生課業負擔。
2.選修課程極大滿足學生的選擇性需求
選修課程不是一堆毫無目的的、松松垮垮的課程,而是為學生個體學習最適合他們的課程提供一種機會。為此,我們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將他們分為不同類別,提供不同層次的課程,引導學生進入到適合他們的空間中去,然后在同一課程中設計不同的目標和內容,并嘗試按照不同的層次標準來評價學生的學習行為,以促進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進步并感受到學習的快樂與成功。我校制定科學高效的選修課開設流程:成立由主管校長、教務部門負責人、各科目學科負責人等組成的學校課程指導小組集結任課教師并在教師提出開課申請的基礎上,提出涉及授課教師名單、課程設置順序、課程說明等內容的初步開課方案進而向學生宣傳和推介預開課程,讓學生填報選課志愿,合理調劑后編排課程表、走班上課。在此過程中,我們最為注重的是學生個性發展和選擇需求,學生的需求就是我們開課的方向,因此,在我校,每個學生都有自己不同的課表。
3.課程設置應具有知識體系的內在邏輯和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選修課程只有具有好的結構,才能具有育人的功能。結合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的結構、四類選修課程的比例構成、四類選修課程之間的關系、四類選修課程內部各門選修課程之間的關系,我校在開設選修課程時充分考慮學校學生的實際,學生對現代生活的需要,學生對人性完美的需要,讓學生選修了這些課后可以讓他慢慢獲得求知的滿足,并在他們身上打下學校的“文化烙印”。
二、新課程設置需結合本校教師的自身特點,充分發揮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課程改革對教師而言,實際上是要求教師要從一個教書匠轉變成一個研究者。參與上課教師,在不斷“打磨”課程的時候,提升了專業特長,提升了教師對職業的歸屬感,激活了教師的智慧和潛能,增強了同行之間的合作氛圍,為學校教學的改進和學生全面的發展提供了根本保障。
1.開設的選修課大多是教師多年積累和研究的產物
我校鐘林忠老師開設的《機器人程序編寫、制作》就是他多年研究和探索的成果展現,鐘老師多年潛心研究機器人程序編寫和制作,并帶領學生參加全國各地的中小學生機器人比賽,特別是他制作的機器人在“足球”、“三分線投籃”、“機器人滅火”等項目中都取得優異的成績,這成為我校一張打得響、叫得硬的“名片”。我校黃兆軍老師酷愛書法,在本地教育界享有很高的聲譽,他培養的學生先后在國家級、省級比賽中獲獎,《硬筆書法》選修課程正是他幾十年磨一劍的具體展現。
2.課程設置更應發揮教研組集體的力量
在上世紀80年代很多西方國家就出臺鼓勵教師在課程開發中發揮積極作用的政策,很多學校也相應制定了支持教師以集體教研的形式開發學科課程的規劃。這一經驗給我們很好的啟發,我校政史地教研組在研討開設選修課的時候充分發揮教研組成員集體智慧,以主題的形式重組教學資源,盡最大可能性利用多種教學方法。開設一門選修課,背后是一個教學的團隊,強大的支撐保障了教學效果的有效實現。
3.課程設置需廣大教師的積極配合,對教師專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課程改革不僅是為學生做“嫁衣裳”,更是為了提升自己,也是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教師的職業不僅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更重的是要先想想自己是不是一塊過硬的鋼鐵。從一定的角度來說,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一字之差的實力只有在課程設置和開發中才能真正體現出來。
三、將課程設置與學校特色發展有機結合
根據《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方案》總體目標和要求,學校更應注重課程方案的設計與實施,更應致力于將課改實施工作與推進學校多樣特色發展結合起來,在深化課程改革工作中推動學校錯位發展、特色發展。
我校早在1998年學校就被省教育廳命名為省特色高中,突出藝術教育,走出了一條農村普通高中辦學的新路子,2011年又被列為浙江省30所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選修課程建設改革試點學校,是上虞唯一一所試點學校。
正因如此,我校開設的藝術類選修課一直秉承著學校的發展特色。5位美術專業教師相互協作配合,開設9門選修課程,即涉及速寫、素描、色彩等高考科目,又注重學生藝術素養的構建,讓廣大學生能在上選修課的時候得到美的教育和熏陶。不僅如此,老師們開設的選修課更考慮了學生的特點,從入門、基礎構建到能力提升循序漸進。充分展現我校美術教育的實力和魅力。4位音樂教師各展特長,聲樂、器樂、舞蹈、戲曲齊上鎮,特別是錢英老師開設的《合唱》更是我校的經典課程,我校的大合唱節目多次在省、市級單位比賽中獲得優異成績。老師施教有法,學生學得起勁,效果顯著,這也是我校藝術教育的一個顯著特征。
總之,深化高中課程改革需要學校不斷優化課程設置,創設更為多元開放的學生自主發展時空,進一步通過“調結構、減總量、優方法、改評價、創條件”來全面優化學生自主發展的時空條件,加強統籌規劃,大力開拓、整合各種必要的資源,想方設法創造有利條件,結合學校實際建設新的課程質量體系,制訂嚴謹科學的標準規范,確保學生的各種選擇自由和選擇質量,努力創設師生個性化成長成才的平臺和載體,為所有學生提供較高質量的個性化、差異化的優質教育服務,從而促進學生選擇能力、綜合素質、個性特長的全面提升。
(作者單位:浙江省上虞市崧廈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