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這是一個強調個性的時代,不但要培養學生個性化閱讀的能力,也要培養學生個性化寫作的能力。個性化寫作能力的培養,首先要培養學生個性化的作文心理。對于學生“個性化”作文心理的培養,筆者曾做過一些探索。雖然有所收獲,但是學生往往就會覺得無事可寫、無話可說。為了讓學生有事可寫、有話可說,我又做了一些嘗試,通過關注時事、品味平凡、增加閱讀等方法讓學生積累寫作素材;創設合適的情境,營造寫作氛圍;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提高學生寫作的廣度和深度;教給學生必要地技巧,提高學生寫作的水平等。以此來更好地培養學生“個性化”的作文心理。
【關鍵詞】作文心理 情境創設 思考訓練 技法指導
個性指的是一個人的獨立性、獨特性、創造性和完整性。“個性化作文”就是學生在作文中從自己的角度去觀察、思考,有個性的表達出自己的思想、情感。具體到寫作上,就是培養學生個性化的作文思維、個性化的作文言語,滿足學生自身發展的需求,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個性得到充分發展。
學生作文心理就是學生對作文的認識,對待作文的態度,以及作文時的心理感受,它是學生作文的情感、態度的具體化。每個學生的作文心理是不同的,健康的、個性化的作文心理是個性化作文的基礎。
我一直認為寫作應該是一種心靈的表達方式。我是這樣想的,在教學中也是這樣教給學生的。也許是生活閱歷的關系吧,每次寫作文都讓學生大傷腦筋,他們中大多數都不知道從何處著手。因此,寫出的作文都是一些假、大、空的文章。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愉快地寫作?如何培養學生“個性化”作文心理呢?為此,我做了以下的一些嘗試:
一、薄發源于厚積
要寫好作文首先要有東西可寫。學生寫不出好作文,不是不會寫,而是沒有事情可寫。整天都是家庭、學校“兩點一線”式的生活,好不容易到周末或假期又被家長關在家里學習,哪有什么觸動心靈的事發生?學生沒有了寫作素材,再好的寫作技巧也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因此,作文教學首先要解決寫作素材。但凡有點寫作經驗的人都知道寫作素材來源于生活,來源于對生活的認識和積累,生活就是寫作的源頭。為了讓學生從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培養學生的作文心理,我經常性地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向現實生活,開發和利用各種課內外教學資源,讓學生學會去閱讀社會。
(一)關注時事
現在的學生大都“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不讀報,不看新聞。即使是有一些學生抽出不多的時間了解了一點時政要聞,但能夠有意識地在寫作中應用的并不多。因此,我要求學生要注意收集每天發生的令自己感興趣的新聞。并整理在學習筆記里,每周都會抽出一課時的時間在班級內搞一個小小的“新聞評論會”。展示自己收集的新聞材料,點評這些材料。講出自己的看法,說說自己的體會。這樣就有意無意的為學生的作文積累了素材。
(二)品味平凡
要寫好作文,光靠時事是不行的。在身邊發生的一些平凡的事情卻往往是最好的素材,而這些平凡的事情往往容易被學生們忽略。所以我要求學生觀察日記,每周規定一定的作業量,寫出自己在平凡的生活中遇到的令自己的心靈顫動的事情,并寫出自己的見解、看法。然后再有老師和同學們對其進行評價,修改。這樣也能更好的拓展學生的積累。
(三)腹有詩書氣自華
對于在校學生來說,對生活的認識還主要來源于閱讀書籍等間接吸收知識的方式。因此還需要指導學生進行有效地課外閱讀活動。每個班級都有自己的讀書角,我就充分利用了這一優勢,每隔一段時向學生推薦一些優秀的圖書,定期檢查學生的讀書筆記,每讀一本書就要寫一篇讀后感,每月一次的名著知識競賽等活動。不但培養了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還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面,增加了閱讀量。
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學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資源庫,作文時再也不會因為沒有素材而發愁了。
二、情境觸發感動
古人說“詩言志”、“詩緣情”,無論是志還是情,總得來說,文學本源于人心。人心的喜怒哀樂便是情緒,情緒是寫作的動機,沒有合適的情緒,學生是不愿意去寫作的。要提高學生寫作的自覺性,創設情境便是有效的辦法之一。情境作文教學以情境創設為手段,以情趣激發為核心,注重改善影響學生寫作能力的內在因素和外部因素,把作文教學與智能訓練,語言表達,性情陶冶等有機結合起來,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用眼觀察,用心感受豐富多彩的寫作情境,從而寫出富有真情實感的文章來。
走出教室是創設情境的較好方式,但可操作性不強。其實在教室里同樣可以創造出感動心靈的情境。
(一)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形象性,再現性,可控性的特點,將人、事、物、景等寫作材料通過實物、圖片、錄音等手段進行再現。讓聲光色像充分刺激學生的感悟,喚起學生的記憶或再造想象。這不僅營造了情境氛圍,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還彌補了學生認識與實際的焦距,縮短了時空,把五彩繽紛的社會生活融匯于五彩斑斕的畫面之中。
(二)經常性地舉行歌詠比賽,賽詩會等,按專題進行,不但擴展了學生的積累,提高了學生的興趣。還給學生們創設了詩一樣的意境,渲染了氛圍,讓學生在一個合適的氛圍中寫作,已達到“不悱不發”的境界,讓學生經歷過的生動場景再次重現于眼前這樣寫出的形象就會更加的豐滿動人。
豐富的寫作素材,是寫作的保證,生活是學生寫作的源泉。創設必要的情境,使之與五光十色的現代化生活相適應,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適應,使學生看到四周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從而心境開闊,真正做到有物可寫,有事可敘,有人可贊,有情可抒。激發起他們熱愛生活的情懷,用生活去感動心靈。
三、思考豐富內容
有了思想才有寫作的意愿。但現在的中學生,人生閱歷尚淺,接觸社會的機會可以說少之又少,在這種狀況下,做老師的再要求學生寫文章表達他們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認識,無異于“趕鴨子上架”。因此,提高學生對生活的認識,讓他們對一些現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思考,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培養思考習慣,豐富生活認識
生活離不開思考,但生活留給學生們思考的機會卻很少。一方面是學生的閱歷淺,另一方面是學生的心靈還沒有發展到那樣的程度。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我也較注重對學生思考能力的訓練。從課文的內容到人物形象,從寫作背景到心靈感悟,都是訓練學生思考的絕好素材。在寫作課上,我還不時的點醒學生像平時上課一樣認真地對自己所選材料進行思考,感悟,有了這些東西,學生的寫作內容就能豐富很多。
(二)開設論壇,擴展思考范圍
光有對書本內容的思考是不夠的,還要有對生活的思考。因此借助新聞評論會、各種比賽等活動,在班級舉行多種形式的論壇。“我與兩會”、“學會感恩”、“小眼睛大世界”等論壇讓學生對生活中的熱點焦點進行爭辯。提升他們對問題認識的廣度和深度,以幫助學生能更多地透過現象去關注內心的觸動,關注人性,關注事物的獨特處。據此寫出的文章,內容充實而深刻,顯示出學生們思考的光輝。
只有在學生會思考,會感悟之后。他寫的文章才有一定的深度,才有一定的耐讀性。
四、技巧成就華章
有了素材的積累,有了適當的情境,也有了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所缺的就是把這些東西“為我所用”。因而就需要老師進行寫作技法的指導。不然,再好的材料,再深的思考也只能是“胎死腹中”了。
在作文訓練課上,我比較注重對學生寫作技法的指導,讓學生在寫作中能有所憑借。
從大的方面來說,注意審題立意,選材擬題,組織材料,結構布局等基本寫作能力的訓練。引導學生要學會多角度地分析問題,主張“我手寫我口”,讓學生寫出自己的真實想法,讓學生不再有“事件沒有意義,觀點不正確”的疑惑,讓學生明白,只要言之成理,就是一家之言。
從小的方面來說,每節作文課都會告誡學生注意語句的通順,條理清晰,文辭優美等小的問題。在我看來,這些小的問題恰恰是作文的生命線,沒有了這些,學生無法正確地表達出自己的感悟。但對于這些問題,我只是告誡學生要多加注意,卻從來不去告訴他們怎么做。這些要讓學生在學習、寫作中不斷領會掌握。老師講的過多只會扼殺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和寶貴的創新意識。尤其像聯想,想象等能使材料有價值的創造性思維。如果老師講多了往往會限制學生的思維,很難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以上是我對學生個性化作文心理培養的一些探索。作文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還有很多東西需要我們去研究、實踐、總結。學生個性化的作文心理是很豐富的,之所以在平時的作文中表現不出來,我認為是缺少一個可以觸發學生心理的觸點。在作文教學中,我們只要密切關注學生隨時迸發的個性思維的火花,使學生的求異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學生就會很容易在作文中綻放自己的個性。因此,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把握作文的特點,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講求一定的方法,培養學生的作文心理,這樣才能真正地培養學生的個性化寫作的能力,讓學生愛上作文。
(作者單位:江蘇省贛榆縣柘汪鎮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