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是我們追求的一種理想社會狀態。和諧產生美,是事物的最佳狀態,也是教育的追求。創造和諧課堂,倡導學生主動求知,創設開放、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優化課堂教學,實現教學目標。新課程改革形勢下,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質就是對學生實施全面的素質教育,從而讓數學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何謂和諧課堂?和諧課堂是以教師為載體,以“體驗與創造、內和外順、共同進步、生態發展”為主要特征。課堂教學各要素要全面、協調、自由、充分發展和良性互動、整體優化,以實現學生健康和諧發展。那么如何創設和諧課堂呢?筆者認為,我們應努力實現多方面的和諧發展。
一、師與生的和諧
新型的師生關系應該是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動中是民主的、在相處的氛圍上是和諧的。它的核心是師生心理相容,心靈的互相接納,形成師生至愛的、真摯的情感關系,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它的宗旨是本著學生自主性精神,使他們的人格得到充分發展。它應該體現在學生與教師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發展自己,獲得成就感與生命價值的體驗,獲得人際關系的積極實踐,逐步完成自由個性和健康人格的確立;教師通過教育教學活動,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在數學教學中建立和感受到自主的尊嚴,體驗和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如:教學《比較小數的大小》時,如0.28和0.3誰大,我教學生從高位往低位比下去的方法,十分位上的3比2大,那么這個小數就大,但也有的同學馬上就想到0.3可以化為0.30元,那么0.30就比0.28大,雖然我和大多數同學覺得加0的方法可能麻煩一點,但想到加0后學生看起來直觀、容易理解,所以,也支持他們可以用其它的方法。并適當加以表揚這位愛動腦筋的同學。此時我若與同學們持一樣的態度,那么這個同學的自信心一定很受傷。教師在展示嚴師的同時更要關心、愛護學生,尊重他們的人格,保護每一個學生的自尊心。以良師摯友(摯友更為重要)的角色融入他們當中,傾聽他們的心聲。從情感上先和學生融為一體,讓他們體驗到教師的關心,從而消除教師與他們格格不入的心理障礙,使他們“親其師,信其道”,形成情感交融的氛圍,真正把老師當成自己的朋友。這樣學生就可以毫無顧慮地投入到課堂教學活動。這樣的課堂才是和諧的課堂,這樣的教學才有效。
二、教與學的和諧
數學新課程標準強調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要求改變過去的尖子生教育的模式,轉向全體學生的均衡教育,提倡學生的學習方式由傳統的接受式學習向自主探究式學習轉化,以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從傳授知識的角色向教育促進者的角色轉化,成為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強調在課堂教學中體現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整合。教師應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和實踐,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從而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如教學《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我先對同學們說:今天咱們進行一個比賽,你們隨便給老師出一個數,老師馬上知道這個數能不能被3整除,有沒有因數3,是不是3的倍數。同學們紛紛給老師出數,老師馬上回答這個數能被3整除,老師答對了。同學們好奇,老師口算怎么這么快,準有竅門,這時就是揭示新課的最佳時機,“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能被3整除的特征”。老師在學生原有知識和今天的新知之間。制造了學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勢態揭示新課,把學生的愛好引入到一種高漲的情緒中,使他們在興奮、熱情的狀態下投入到對知識的探求,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三、動與靜的和諧
一堂課下來,學生光是靜靜的思考、學習,會造成精神疲憊而走神,影響學習效率;或者總是不停的活動,學生也容易產生體力疲勞,造成勞而無獲,而且總是動的課堂也是無序的課堂。所以我們必須在一節課上既有動又有靜,講究動靜結合的藝術。比如一節課的開始,以詼諧的語言或生動的故事導入,先調動學生的情緒。然后在學生經歷一段時間的學習與數學思考,容易走神的時候,教師要抓緊時機再讓學生動起來,開展游戲活動,動手實踐等,注意動靜交替,能有效地防止課堂教學后期容易產生的精神分散,同時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動與靜的和諧才能保持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如在學習《倍數和因數》這一課時,講了什么是倍數,什么是因數后,我讓學生自己寫出一個算式來,然后請同桌說說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如16÷2=8。學生都饒有興趣地拿出紙來寫在上面考考同桌。又如學習《面積和面積單位》,當學生初步建立了1平方米的空間觀念時,我拿出面積是1平方米的紙模放在地上,問:“同學們,你猜在這個1平方米的紙上能站多少個人?”同學們有的說6個,有的說10個,我笑著說:那我們來親自試試吧。這時有幾個同學們蠢蠢欲動了,我適時提出要求:那么我們一小組一小組來吧,看看能站多少人。然后分組進行,學生便按組有條理的上來,并且很快就算出了可以站幾個人,氣氛非常熱鬧而有序。這樣既調節了思維,又激活了學習氣氛。
四、預設與生成的和諧
預設和生成是課堂教學中的矛盾統一體,預設體現教學的計劃性,生成體現教學的動態性,兩者具有互補性。課堂教學既需要預設,也需要生成。沒有預設的課堂是不負責任的課堂,而沒有生成的課堂是不精彩的課堂。一個高效而靈動的課堂,必然是預設與生成的和諧統一,預設中孕育著生成,生成豐富著預設。因此,在教學中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預設,又要注重有價值的動態生成,從而實現預設與生成的和諧統一。
如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的面積計算》時,我的預設方案是:①出示兩個相近的長方形,讓學生比較這兩個長方形的面積大小,從而引出長方形面積計算的問題。②課件演示,改變長方形的長和寬,初步感知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和寬有關。③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小組合作,自主探索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可教學中,當我剛出示本課課題時,一個學生就坐在座位上脫口而出:“我知道只要用‘長×寬’就可以求出它們的面積”。這時,我隨機問道:“還有誰知道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對老師笑一笑。”結果全班竟有半數的學生發出驕傲的微笑!“你們是怎么知道的?”學生說是從課外書上看到的,有的說是預習課本知道的……看到這種情況,我調整了開始的預案,直接進入對長方形面積公式的探索環節:“那誰知道長方形的面積為什么可以用‘長×寬’計算嗎?”學生紛紛搖頭。這時我及時肯定:“老師非常欣賞同學們能通過不同的渠道獲取數學知識。看來大家只知道長方形面積怎么算,卻不知道為什么?想不想知道為什么呢?”學生的積極性馬上被調動起來,他們利用手中的材料主動參與到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證明中去。這里我就通過靈活選擇預案,達到了師生互動的效果。
和諧是一種美,更是一種境界。和諧的數學課堂是充滿生命活力、發展的課堂;是主動、互動、生動的課堂,是預設與生成相得益彰的課堂,是活動與思考遙相呼應的課堂,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是師生創造奇跡、激活各自沉睡的潛能的課堂;……讓和諧的數學課堂,彌漫著民主自由的空氣,培植適宜學生主體精神生長的“氣候”和“土壤”,散發出生命成長的氣息!
(作者單位:江蘇省儀征市古井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