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英語教學長期以來的低效已引發了英語教學人士的關注。本文從幾個維度分析如何把握英語課堂教學,構建和諧高效的課堂。同時就教師的課前準備和教學中的語言運用和教態把握等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主陣地 和諧 效果
就目前的中學英語教學而言,教學主陣地仍在課堂。如何上好課,提高英語課堂教與學的效率,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其作為主體的能動性和積極性,真正做到課堂教學高效高質,是每一位有責任心和事業心的中學英語教師所努力思索并探討的課題。筆者擬從以下幾個層面闡述拙見。
一、新課程背景下的和諧高效課堂
(一)“教”的內涵。
“teach”一詞的解釋有三:
1.to give lessons in a school, college, or university, or to help someone learn about something by giving them information;(在學校、大學等機構教學或通過提供相關信息幫助他人了解某事)
2.to show someone how to do something;(教他人完成任務)
3.to show or tell someone how they should behave or what they should think.(教他人如何做事和思考)
中國人關于“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一說也明確得道出了“教”的行為準則。而“教是為了以后不教”的說法更是點出了教學行為應注重方法的傳授、理想的形成和思維的激發。很明顯,中西方關于“教”的本質理解是一致的。
(二)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特點
傳統的英語課堂主要圍繞telling和testing展開,教師采用“告訴式”的教學方式傳授語言知識、詞匯用法、背景知識和講解課文大意。關注知識的講解與記憶,不關注學生的體驗和知識建構。同時課堂活動設計是為了檢測學生的知識、理解與能力。不關注過程,只關注結果。由此在實際教學操作中,很多教師都忽略了如何去構建一個和諧、高效的課堂。轉變理念,提高效果,我們講的多,思考的少,實施的更少。英語教改實施了幾輪,也持續不少年,實際的課堂操作中仍常見老師一言堂、大題量的訓練;即使有學生的參與也是膚淺的活動設計,而少了深層次的內涵拓展。我們講轉變觀念,樹立新理念。理念在于“理”。漢語中“理”為“加工雕琢玉石”;英文logos,即“活躍的、物質的、理性的原則”;在圣經中意為“上帝的創造力”。一位課程專家曾說,“理念是生命,理念是靈魂,理念應具有時代性和前瞻性,教學永遠是鮮活和生長的。教學過程應成為催生新理念的過程。”凡此種種理解皆離不開“理性、創造”。設想一下,如果我們還是老師高高在上,學生端坐被動,忽視學生作為有創造力的個體存在,我們的學生就沒有了PICC:personality(個性);imagination(想象);cooperation(合作);creativity(創造)。而新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就是關注教育對象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形成和培養。由此,我們呼喚和諧課堂和高效教學。
二、如何構建和諧、高效
一堂成功的課應該是非常和諧的。“和諧”英語為“harmonious”。筆者淺析如下:
H:helping the students to develop and use various learning strategies(幫助學生形成和學會使用多樣的學習策略)
A: arousing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your class(引發學生對課堂的興趣)
R: reacting to your class frequently (頻繁與學生互動)
M: maintaining a belief that everyone in the classroom is your favorite(堅持一個觀點,班里的每個學生都是你最愛的)
O: organizing the class effectively (有效的組織課堂)
N: narrowing the gap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s in the feelings and communication(縮短師生在情感和交流上的差距)
I: inspiring confidence(激發學生的自信)
O: offering advice/ help/ hope/ support to students when they need(適時向學生提供建議,幫助,希望和支持)
U: using kinds of teaching approaches and strategies(善用各種教學手段和策略)
S: stimulating students to succeed in the study of the language(激勵學生在語言學習中取得成功)
個人淺見,教學不是要給學生強加教師的觀念,而是要傾聽學生的觀念,并創造條件,讓學生產生更精彩的觀念。創設和諧課堂,追求和諧教學,作為執教者要深入了解學生個體的差異和發展需求,從智力、性格、興趣、成就和情感特質等方面,不斷提供符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情境,引導每一個學生從事有意義的語言學習實踐活動并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使其在保持并增進學習興趣的同時謀求充分、自由、安全的自我發展。新課程的“以人為本”理念要在課堂教學中實現,就要求我們去尋找有效途徑去幫助學生形成他們自己的觀念。那種“先生講,學生聽”的“一言堂”的教學行為就值得我們反思。美國教育界針對不斷發展的美國外語教育現狀,制定了“面向21世紀的外語學習標準”,即:Communication(運用外語交際)、Cultures(體驗多元文化)、Connections(聯系其它學科,進行信息獲取)、Comparison(比較,觀察語言文化)、Communities (進入多元社區)。這個5C給我們的啟示就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外語教育呈現多元發展的態勢,注重了體驗、學科間的整合、跨文化交際和文化差異,更注重文化與社會活動的相結合以及運用外語交際的能力。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應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通過明確的教學目標和有效的教學手段,鼓勵學生通過體驗、討論、合作、探究等方式學習,體驗語言學習的成功,以達成學生自身在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的綜合發展。
上述HARMONIOUS可以作為判斷一堂好課的七個要素。但是,為了確保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有其它需要關注的因素。
三、備好課是前提
目前教育界大力提倡提高課堂四十五分鐘效率。引入了“有效教學”理念和“高效課堂”等教學模式。但備課環節應引起足夠重視。為了節省課堂寶貴的時間,教師在課前就要投入大量時間作充分的準備,涉及課堂教學的方方面面:新課的導入、教學活動的設計、板書的安排、相關教學輔助手段的運用、基于學情生情的活動備份設計等等。課前充分準備以最經濟的時間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是評價教師教學能力的尺度之一。備課是課前準備的最重要內容。備教材,才能做到“心中有書”;備學生,才能做到“心中有人”;備教法,才能做到“心中有術”。教師心中只有做到有書、有人、有術,才能在實際的教學操作中做到有的放矢,深入淺出和運用自如,同時也提高課堂生生互動和師生互動的頻率。當然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著重考慮:這節課要落實哪些知識,培養學生哪些技能,怎樣開發課程資源,如何培養學生的情感、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注重整體設計教學目標,只有有效確定教學目標,才能依照目標選擇材料,才能考慮用什么方法把材料介紹給學生幫助學生做到知識的生成,從而實現有效的教學。
四、錘煉課堂教學語言
教師應當努力錘煉自己的教學語言,使自己具備嚴謹簡明生動的語言表達能力,其中教師的語言簡明精煉,不羅嗦重復,突出中心,就能騰出更多的時間來讓學生讀書、思考和練習,從而提高教學活動頻率。教師語言要做到流利、簡明、準確、形象、幽默、有韻律,講課如果結結巴巴,既浪費時間又影響聽課效果。教師還必須克服傳統教育中認為說話似乎加拖音才顯得穩重有風度的觀念,加快語言節奏。教學語言美要求教師講課時,要用英語講英語,盡量不用漢語;教師的語音、語調正確、甜潤、聲音和語速適合學生,既不太慢,也不太快;教學語言美還要求教師講課時生動、幽默,這本身就體了英(美)人語言特點,使平淡、乏味的英語課充滿歡聲笑語,生機盎然。
五、真正做到學生為學習的主人
實際教學實踐中,教師理應考慮到如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行為的主人,那就是PEP:Participation(參與)、Experience(體驗)、Perception (感受)。在課堂上,教師一定要通過你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參與進來,去體驗語言和語言的學習過程,感受語言的實際運用法則。此點也應作為教師進行教學過程設計和教學方法的出發點。因為把握了PEP這三個要素,就能構建學生從已知到未知的認知學習的橋梁。
六、重視教態藝術
教態是衡量一位教師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作為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服裝整潔,儀態大方,態度和藹,溫文爾雅,精神飽滿;同時,動作從容自如,能不時的向學生傳達信息,感染學生的情緒,影響學生的修養,有一定的表演力。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通過面部表情和體態動作的配合,恰如其分地表達其意義內涵,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務必要重視教態藝術,充分發揮其移情作用,從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因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壤上”。
總之,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努力使課堂教學的自然和諧,有人性化,有理性,“效果”即來。
【參考文獻】
[1] 劉兆義.《新課程 新理念 新途徑》,2005.
[2]《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2005,edition.
[3] 李晶.《有效教師》,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
[4] Richard I. Arends.《Learning to Teach》,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5] 侯渝生.《從“知識課堂”到“生命課堂”》,2005.
[6] 劉金玉.《高效課堂》,2010.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第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