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生成與預設是一對矛盾,教學中厚此薄彼或厚彼薄此都是有失偏頗的。如何在“有效性教學”教學中辨證處理它們的關系,走出誤區,做到預設精彩,和諧生成是本文的主要探究問題。
【關鍵詞】預設 生成 有效性教學 辨證 共生
生成與預設是一對矛盾,傳統教學強調預設,新課程改革中更著重生成。但生成與預設是對立統一的,厚此薄彼或厚彼薄此,都有失偏頗,將導致課改方向的迷失。如何準確理解兩者辯證統一的關系,在有效性教學實踐中科學地把握、藝術地處理這種關系,找到最佳支點,使之平衡,并達到精彩預設與和諧的生成,是我們思想品德教師迫切需要關注和研究的重要問題。
一、生成與預設的辨證關系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里的“預”,就是預設,指的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案、設想、構思、策劃。生成就是創生或生長和構建。生成性教學是指在彈性預設的前提下,在教學的展開過程中由教師和學生根據不同的教學情境自主構建教學活動的過程。教學生成是師生共同成長的歷程。新課程凸現教學的生成性是由其所倡導的人本觀、課程觀、教學觀所決定的。它的特點是:不確定性、豐富性、復雜性、多樣性。預設與生成是辯證的對立統一體,預設體現教學的計劃性和封閉性,生成體現教學的動態性和開放性,兩者具有互補性。教學需要預設,沒有預設的課堂,教學往往無的放矢,哪黑哪兒住,是不負責任的課堂;一味遵循預設則是機械的形而上學,雖有秩序但缺乏靈動與人文精神。生成是有效性教學的內在需求,是衡量一節課的標尺之一,沒有生成的課堂是不精彩的課堂,教學也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二、生成與預設的誤區
預設與生成的沖突,表現在:預設過度,擠占生成的時空,實質上這是傳統以教為中心、以知識為本位教學觀的體現;生成過多、亂,影響預設目標的實現以及教學計劃的落實。一方面,生成過多必然影響預設目標的實現以及導致教學計劃的落空,從而導致教學的隨意性和低效化:另一方面,生成過多就會使教學失去中心,失去方向,同時也會導致泛泛而談,淺嘗輒止,從而最終也背離了生成的目的。特別是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經驗,在實施層面上出現了教學內容的泛化現象,突出表現就是學科味不濃,教材受到冷落,學科特有的價值沒有充分被挖掘出來。因此,無論是預設還是生成,都應當服從于有效的教學、正確的價值導向和學生的健康發展。
三、讓生成與預設互動共生
(一)預設要求教師充分發揮其主導性和主動性
預設體現了教師的主導性,要求教師發揮主動性,以預設為基礎,提高生成的質量和水平。教師首先要深入鉆研教材,讀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難點,把教材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具有走進去的深度和跳出來的勇氣,既要強調教材的基礎地位和主導作用,又要超越教材、活于教材、源于教材,必須對教材有全面準確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義,尊重教材的價值取向,在這個基礎上結合兒童經驗和時代發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義、拓展義,促進學生的個性化解讀;其次要拓寬知識面,豐富背景知識,教學中不再以“本”為本,把教材作為“圣經”來解讀,要對教材進行補充、延伸、拓展、重組等;再次要研究兒童心理和學習心理。這三點是教師在課堂中有效地激發生成、引領生成和提升生成的基礎。預設是對生成的豐富、拓展、延伸,沒有高質量的預設,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
靈活選擇教學方法,追求預設與生成的最佳效果。方法指的是教師的教法,學生的學法。教法與學法都可以預設,但不一定要恪守,隨著課堂教學流程推進,要靈活選擇。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事先預設的教法,只能作為備案。走進課堂,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教師不能無視學生所呈現的生命信息去隨意使用教法。而教學方法的選擇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如:教學內容的特點、學生知識水平和個性的差異、教師自身的素質與能力以及學校現有的客觀條件等。只有教師明察課堂,適時調控,靈活選擇切實行的方法,才能保證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雖然課前教師在頭腦中對學情、學法作過詳細考慮,但課堂是生成的,學生的學法會在其充分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靈活地創造,教師要積極地接納、吸收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鼓勵學生主動探究,讓學生在探究中去思考、去發現、去解決。教學中要注意根據課堂教學情況,科學合理選用學法,激活課堂教學,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精心預設,為生成鋪墊。
預設應注意的問題:預設要有針對性:針對學情和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靈魂,在教學預設中起著定向的作用。它限定著課堂教學的運作,對保證課堂教學有效開展至關重要。提煉加工教學內容,增強教學的有效性。真正有效的課堂,教師需要對教材有一個深度、全面、系統的解讀;預設要有開放性:給生成騰出時間和空間,讓每一位學生都有話可說;預設要有彈性:超前預設,靈活生成;整合預設,機智生成;放棄預設,創造生成;預設要動態性: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不能拘泥于課前的預設,不是執行教案而是教案再創造的過程;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參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觀察學生、傾聽學生、發現學生并與學生積極互動上要根據實際情況,隨時對設計作出有把握的調整和變更。
(二)生成之策略
沒有精心的預設,就沒有精彩的生成。預設使課堂教學有章可循,體現了對文本的尊重,生成體現了對人本的尊重,使課堂充滿活力,精彩紛呈從而體現學生在進行中的主體地位。
生成需要一定的情境,在適宜的情境之下,學生會很自然地參與到教學中實踐中來。情境要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熱情。在創設情境時教師有多種方式,教師可以設置問題情境,當然問題一定要適當,不可過難或者過易,而且問題要有生成的空間,一定不要只有一個標準答案的問題,否則就沒有意義了。具體生成策略通常有以下手段:通過逆向思維生成;通過創新思維生成。對一些問題提出自己獨到的看法,對試題獨特的解法;辨證思維生成。如每年3月15日前后都有大批的假冒偽劣商品被銷毀,你贊成嗎,為什么?如從打擊罪犯、凈化市場、維護消費者權益等方面思考答案可以是肯定的;如從環境保護、廢物回收利用等角度思考,答案又可以是否定的;專題總結生成。專題總結往往是對文本的整合,又是理論聯系實際的融會,是各種能力綜合運用的結果。
生成是手段而不是目標,所以在教學中我們不能牽強地、虛假地制造生成,只能是提供某些機會,在自然“憤悱”的狀態下產生生成,這才是具有真實意義的生成。“有效生成”有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正中下懷,一切盡在預料之中——“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預設縝密,精彩如約而至,達到預期效果;第二種境界:大道無形,無意恰在有意中——“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教學的進程達成其中的一種預案效果,仿佛無意恰在有意之中;不期而至,精彩生成未預約——“有意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這是教師教學機智下的隨機(意外)創生。有一次我在講《生命寶貴》一課,突然一只蝴蝶翩翩飛進教室,被一位男生抓住,有的說收好,別讓老師看見;有的說趕緊放了;有的說還不弄死,一陣騷動。我立刻停止預設學案,我說:“現在我們該如何處置這個小生命呢?”大家七嘴八舌又討論開了,第一種認為弄死然后制成標本;第二種認為讓它回歸自然。我啟示道:“這只蝴蝶也是一個生命,每一個生命都應該受到尊重,不是嗎?接著我講了《這條小魚在乎》的故事?”并告訴大家應該熱愛生活,善待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個生命,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聽完這個,學生們沉默了一會兒,隨后,蝴蝶翩翩飛出教室,教室里響起了一陣熱烈的掌聲,我欣慰地笑了……生成應注意避免虛假的生成,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沒有深入;避免副面生成。對違背社會主流價值的生成問題,要正確引導使生成成為課堂的亮點和畫龍點睛之筆。
總之,有效教學是預設與生成相得益彰的統一體。我們關注預設,提倡生成使之兼容兼顧、互動共生,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的優質、高效、精彩。
(作者單位: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龍坡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