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發問,就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培養學生主動發言,能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是共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有發問就有思考,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發問是學習的實踐過程,是自身素質再提高的過程,偉大的發現往往從提出問題開始。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然而縱觀當前的中學課堂教學,不少學生在課堂上兩耳豎起一味聽從老師的講解,思維缺乏活力,尤其不能主動提出問題。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發問意識呢?在教學中,我們一定要培養學生主動發問的意識,主要培養學生主動發言,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教師要創造提問的情景讓學生意識到他們能提問、可以提問、有權提問。主動發問是一種素質,是一種能力。教師是歡迎學生主動發問的,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這也是新課程把課堂還給學生的主要原因,這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良好開端,使學生在鍛煉中發展自己。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一定要主動發問,學則須疑,而疑則須問。發問的過程是提高自身素質的過程,是在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后,認定有發問的必要,這種發問絕不是無理取鬧,而是對人對己都有好處,既增長了知識,又增強了發問的信心。那么怎樣培養學生主動發問的意識呢?
一、營造發問的氛圍
奧地利教育家貝爾納曾強調:“沒有情感的教育不會成為成功的課堂。”作為教師,尊重、關心、熱愛學生,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在課堂上,這種師生關系是鼓勵學生大膽提問的前提。平等、和諧、信任的師生關系,自由、寬松、民主、融洽的課堂氣氛是喚起學生學習興趣并促其主動學習的基礎。這樣學生就能把精力放在學習上,愉快地學習,生動活潑地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就會獲得充分的發揮和顯示,各種獨立見解就會層出不窮。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發問,如在學習《走一步,再走一步》時,我營造發問的氛圍,引導學生就課文的導言提出問題,并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給予充分的肯定,提升發問的人氣。教師在課堂上營造了發問的氛圍之后,學生會爭先恐后地發問,從而使學生養成愛發問的好習慣。
二、有效地引導發問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要引導學生,讓學生明白該怎樣提問,掌握提問的方法,如可對文中的標點符號、詞語和修辭方法的選擇運用,可對作者的見解、文章的寫作等提出疑問。也可引導學生對難于理解的句子提問;也可引導學生對優美的句子加以提問進而評析其妙處,揣摩作者的妙筆生花;也可引導學生對文章的布局謀篇,內容的選擇提出問題;也可引導學生從發散的角度對課文中大成定論的看法提出疑問。
有效引導發問,體現了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也使得學生與教師成為課程的開發者和建設者。發問的過程是師生交往的過程,是積極互動、共圖發展的過程,會讓教學變成一種充滿智慧的挑戰。能提出問題是一種智慧,解決所提出的問題更是一種智慧。發現問題的過程中給知識注入了生命,知識因此而鮮活;解決問題的過程是給生命融入知識,生命因此而厚重,而教學不再只是課程的執行與傳遞,更是課程的創新與開發。
三、以發問促發問,發問后留下問題
以一個較大的問題,由此細化出若干小的問題,再讓學生細化出各個具體問題,同時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教師不再提供唯一標準答案。當學生發問后,教師恰當地解決了問題,同時又引出新的問題,激發起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教師的做法是以此引發學生發問的興趣,當學生獲得了發問的價值后,自然會進行更有價值的更精彩的發問,從而解決了讓學生開口難的問題,成為鼓勵學生敢于發言表達所思、所想、所感的好方法。
四、培養學生發問的好習慣
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魯賓斯坦曾說:“思維起始于問題,是由問題情境產生的,而且是以解決問題情境為目的。”有經驗的教師都很注意通過質疑問難,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這些問題面前自求自得、探索思悟。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活動,是激勵學生自主學習,為學生提供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主動發問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出問題共同解決,共同收獲,共同發展,這是一種收獲的體驗,持之以恒,將終身受益。
總之,培養學生主動發問的途徑和有效方法還有很多。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引導他們去發現問題,大膽設疑發問,只有這樣學生才是真正地掌握所學知識,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的主人。學會發問是當前非常重要和迫切的任務,也是新課程教學提倡“以問題為中心”的要求之一,所以在教學中應放手讓學生學會發問,自己發現、自己探究、自己創造,從發現探究中尋找快樂,獲取知識,時時處處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課堂教學就會成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陣地,使學生敢于多想、善于多問,師生教學相長,共同獲得知識,增長才干,走向成功。
(作者單位:甘肅省白銀市黃嶠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