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把國家水利風景區比喻成一棵樹,那一圈圈的年輪里,有時材質疏松,顏色較淺;有時材質緊密,顏色較深,在成長的過程中,界限分明。如今這棵樹沐浴著陽光雨露,茁壯成長起來,而那些一路經歷它成長、成熟的人,對它的感情,卻像一棵沒有年輪的樹,無休無盡。
緣起
中國水利事業的發展由來已久,水利工程最早最著名的當屬2000多年前的四大水利工程:安豐塘、漳河渠、都江堰和鄭國渠。早在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的一句“甚哉!水之為利害也”便給予了水與人類關系最精辟的注解。數千年來,人們對水利的需求基本保持在防洪安全和保障生產生活用水方面。但隨著新時代來臨,在水利建設的同時,如何改善并開發水域的景觀和生態環境,也應成為現代水利事業發展的主流。
2001年7月,國家水利部成立了水利風景區評審委員會,辦公室設在水利部綜合事業局,由此開始了水利風景區的建設與管理工作。
以水為依托的風景區古已有之。公元前11世紀,殷紂王曾修建了“沙丘苑臺”,周文王曾修建了“靈囿、靈臺、靈沼”,其中 “囿”和“沼”就是指生態景觀和水域景觀。在此后的3000年中,我國利用自然河湖和人工水域建成了一些風景區、園林,著名的如杭州西湖、南京秦淮河、北京昆明湖等?!暗切┒紴榛始液唾F族所獨享,今日的水利風景區才屬于全體人民。”水利專家鄭連第介紹。
其實,水利風景區的工作在上世紀90年代末就已開始,最初稱之為水利旅游區。水利旅游區是水利行業開展水利多種經營工作的一種探索方式。當時人們普遍沒有將水利工程形成的林地、岸地等看成資源,還沒上升到資源管理的高度,只是把它作為一種生產力和生產工具,例如能發揮水管單位的綜合效益、提高水管單位職工的收入和福利,促進水管單位體制改革、解決下崗分流職工工作等問題。鄭連第說,“總之,那時大家并不太重視水利旅游,只把它作為水利工作的一個附屬產品,作為水利多種經營的一個經濟增長點?!?/p>
當時,負責水利多種經營管理工作的水利部綜合事業局副局長孟志敏,是水利風景區的開創者。最初提出水利旅游區時,便遭到諸多專家質疑,大多專家都覺得會和國家旅游局提出的旅游區相重疊,體現不出水利特色。經過再三考慮,2001年,水利部將水利旅游區更名為水利風景區,既不失公益性質,又可以做經營管理。應該說,水利風景區與水利旅游,是兩個有交叉但不太一樣的概念。水利旅游偏重于經濟開發的功能,水利風景區更偏重于資源保護、管理的社會管理理念,體現出對水利資源和水利風景資源的科學保護、合理開發、有效利用。2001年成立水利風景區,是對水利管理工作的一種提升。

時艱
2001年,水利風景區評審委員會正式成立,但與國內諸如申奧成功等熾熱如火的氣氛相 比,它的成立顯得有些默然。那時,社會上很多人并沒聽說過“水利風景區”這個詞,其中包括很多水管單位,反對的人比擁護的人多。大家都覺得水利工程就是把大壩管好,把水資源管理好,不要讓它發生洪澇、干旱。很多人都在質疑水利工程能發揮美的作用,能發揮旅游的功能。

時任水利部總工程師的何文垣,對水利風景區工作尤為關注,擔任了水利風景區評審委員會主任。第一次評審委員會議對全國申報的90多家水利風景區,根據水利風景資源狀況、水生態環境保護程度、資源開發利用及綜合管理等多方面要求,最終公布了第一批18家國家水利風景區名單。
其中第一批中的江蘇溧陽市天目湖水利風景區,原先只是單一的水庫,獲批國家水利風景區后,在當地政府的配合和支持下,成立了水利風景區管委會,慢慢將周邊相關資源的景區合并重組,逐漸由點到面發展,最終從一個水庫發展成為一個旅游度假的區域,如今發展規模已經達到4億元,用實際行動傳遞了水利風景區發展的正能量,平息了社會上對水利風景區“不務正業”的質疑。
2002年,李曉華獲任多種經營管理處處長。當時全國水利多種經營工作形勢并不樂觀,在工作舉步維艱時,“資源水利”的理論啟發了他?!拔覈F有8.5萬多座水庫,27萬多公里堤防,8億多畝灌區,如果能將這些資源利用,發展水利旅游,將會產生多大的效益??!”李曉華在一次匯報中說。
2003年,“非典”過后,一個偶然的機會,李曉華獲取了一個重要信息,湖南皂市水庫即將開工,業主方有“建管結合,統籌考慮水利工程建設與水利風景區管理相結合”的思路,李曉華敏銳地感到機會難得,立即奔赴湖南與該公司商談,最終兩家試點水利工程建管結合,開始探尋水利風景區發展模式。
在全面搜集資料、走訪相關部門、請教專家學者后,李曉華堅定了“發展水利風景區,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想法,即將“水利風景區”工作的基本目的明確定位于保護水源、水環境,維護水工程的安全運行,在此基礎上,科學合理地發展水利旅游,進而推動水利多種經營的全面發展。
“水利風景資源有其特殊性,涉及到水資源的安全和水利工程的安全問題,要從政府角度規范、有序管理,不但有利于水利風景區的發展,還有利于中國旅游業的發展。在保護好水資源,保護好水工程安全,有利于防汛抗旱的前提下,更好地開發利用水利風景資源,何樂而不為呢?”何文垣總結道。
提速
隨著工作逐漸走上正軌,2004年,水利部景區辦相繼出臺了《水利風景區評價標準》和《水利風景區管理辦法》,成為指導行業發展的政策文件。恰逢此時,國務院批準水利部增設“設立水利旅游項目審批”部門,規定實施機關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從而確立了水利風景區工作的行政合法地位,體現了其發展的歷史必然性。
水利風景區,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在行政許可確定的情況下,水利風景區建設步入快車道,到目前全國批準設立12批共518個國家水利風景區,內地31個省、市、自治區都繪上水利的壯美圖景。越來越多的地區把水利風景區的申報提上了議事日程,并推薦優秀景區加入到水利風景區評定中來。

2009年,在陳雷部長批示下,水利部成立了水利風景區建設與管理領導小組,胡四一副部長任組長,時任部黨組成員、辦公廳主任的陳小江和水利部綜合事業局局長的王文珂任副組長,水利部各有關司局負責同志出任成員。從此,水利風景區建設與管理工作啟動實施。
為提高社會影響力,近幾年,水利部景區辦主動進行社會宣傳,他們希望公眾能認知并領悟水利風景區在社會公益性方面的作用。2012年,借第二十屆“世界水日”和“中國水周”宣傳之機,景區辦甚至將國家風景區公益宣傳片搬上了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北側的兩個LED大屏幕。宣傳片展播后社會反響強烈。新華網、新浪微博等數十家媒體、網站進行了跟蹤報道。吉林省組織“走進水利風景區”的系列宣傳活動,也取得了良好成效。
升華
2013年,水利風景區工作的主題是“強基礎、重質量、提水平、樹形象”。正如水利部陳雷部長所說:“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們對藍天碧水的渴求與日俱增。水利風景區以其獨特的工程、資源、環境優勢,在發揮工程效益、涵養水源、保護生態、改善環境、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比绻阉L景區比喻成一棵樹,那如今的它需要更細致、完備而嚴格的栽培。
水利風景區初創時,主要以位置偏僻、人口稀少的水庫型地區為主。但隨著水利風景區向多元化發展,尤其是近些年城市河湖型水利風景區的迅速發展,景區辦從2006年便開始醞釀大面積修訂評價標準,增加了諸如對空氣質量的要求以及對申報景區是否符合全國水功能區劃等條件。今年國家水利風景區的申報更加嚴格,提高質量的主要舉措,增設五個新標準,將入門景區資質資格的審核,放到省級水利廳管理。

2009年,景區辦將工作重心放在發展城市河湖型水利風景區時,恰逢水利部提出“民生水利”的概念,景區辦跟隨部里,提出水利風景區要成為民生水利具體的踐行者和重要推手。民生水利應體現在哪些地方?錢學森“山水城市”的理念啟發了大家。
“山水城市,有清水、綠化又宜居,如陶淵明那樣的意境,不正與水利風景區提倡的休閑娛樂宜居相契合嗎?水利風景區的發展必須要走向城市,要讓每一座城市打造成宜居、樂居,真正為城市人民群眾服務的水利風景區?!爆F任水利部景區規劃建設處處長詹衛華說。
為推進山水城市建設,2011年9月,景區辦組織在廣西來賓市召開了以“水讓城市更秀美”為主題的首屆中國山水城市發展論壇。此次論壇著力研討如何打造山水城市,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環境,實現城市與水利風景區協調發展。
作為山水城市的升級版,在景區辦的指導下,山東先行試點了水生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2012年8月20日,《山東省水生態文明城市評價標準》經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并實施,這是全國第一個水生態文明城市省級地方評價標準。之后山東開始省級水生態文明城市的評審工作,作為最早的18個國家水利風景區之一,臨沂當之無愧地通過評審,成為全國第一個省級水生態文明城市。
對于水生態文明城市的建設,詹衛華認為,水生態文明城市的建設,不僅僅是水利風景區把它搞得風生水起就行,要讓水生態文明的理念真正深入人心,深入每個領域,要讓城市的每個人、每個行業、每個領域都有水生態文明的認識和意識,比如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愛護水資源的意識。這是個宏觀系統的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
水利風景區這棵大樹發展至今,已經12年,雖然仍存在樹枝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但正如何文垣所說,水利風景區有它存在和發展的必然性?!拔矣袀€心愿,除去港澳臺,我希望西藏自治區也能擁有數量眾多的水利風景區。還希望水利風景區成為水資源、水利知識、水文化的科普教育基地。最近有個發展趨勢,房車旅游很盛行,北京郊區正在打造這種基地,但不如我們水利風景區有優勢?!陛d著眾多人熱忱的希冀,水利風景區會走得越來越遠。

鏈 接
地下水利坎兒井

在新疆境內的坎兒井總長約有5400公里,是全世界最大的地下引水灌溉系統,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矁壕こ淌枪糯卖敺髯鍎趧尤罕姡陂L期生產實踐過程中,利用吐魯番盆地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的一種獨具特色的地下引水工程。它有效地解決了干旱地區引水、維修和應對高蒸發氣候環境之間的難題。
坎兒井是由地下暗渠、豎井、出口澇壩、引水渠等工程組成的自流灌溉系統。在高山雪水潛流、水量豐沛之處,每隔一定距離,打一深淺不等的豎井,再依地勢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溝通各井,將埋深幾十米乃至百米以下的地下潛流,引至地面灌溉農田或供農區或供飲水之用。
坎兒井最初興建于漢代,源于今陜西關中挖掘地下窖井接渠技術的應用,稱“井渠法”。《西域井渠考》認為在漢通西域后,看到塞外缺水,且沙土較易崩,于是將這種取水方法傳授給當地人民。后經新疆各族人民在實踐中不斷改進,逐漸趨于完善,發展為適合新疆自然條件的坎兒井。
坎兒井的大量興建是與新疆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分不開的,新疆地區氣候干旱酷熱,水蒸發量大,風季時常常風沙漫天,風沙過處,大量的農田、水渠被黃沙湮沒。但自北部博格達山及喀拉烏成山發源的雪水和夏季雨水匯入盆地,滲入戈壁,給坎兒井提供了豐富的地下水源。作為地下暗渠輸水,坎兒井不受季節、風沙影響,蒸發量小,流量穩定,適合常年自流灌溉。這種在地表下開挖引水渠道把地下潛流逐漸引出地面的水利工程,在中國水利發展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然而,大量關于坎兒井的數據卻表明,坎兒井的數量卻在急劇銳減,據主持新疆坎兒井普查的新疆考古所研究館員邱陵介紹,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全疆共登記坎兒井1540條,其中仍能發揮灌溉作用的僅剩500多條。由于耕地面積的不斷擴大和機電井的大量發展,地下水位急劇下降,嚴重干擾了坎兒井水源,導致大量坎兒井因失水而遭廢棄。即使仍舊在發揮作用的坎兒井,也面臨著坍塌的危險。
如今,新疆坎兒井的保護與申遺工作已經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相關保護條例、科學考察和歷史文化價值發掘也如火如荼地展開。著名的吐魯番坎兒井引水灌區也正在成為旅游休閑產品中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