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天載地,高下無所不至,萬物無所不潤。自古至今,人類對水永恒的生存依賴從未停止,要想詩意地棲居,無水,一切都是無本之源。但在我國人口基數大且淡水資源相對短缺的背景下,一系列水生態建設中的不文明現象接踵而來,危機重重的水生態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

水污染嚴重
中國正在掀起前所未有的工業化、城市化浪潮,隨之而來的水污染、水浪費,更是惡化了水短缺的現狀。在水資源占世界水資源總量8%的背景下,我國的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卻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目前有2/3的城市出現供水不足,上百個城市甚至嚴重缺水。水是生命之源,中國的水生態境況不容樂觀。
在2012年的最后一天,山西長治市發生一起苯胺泄漏事故,經核查,有8.7噸苯胺排入濁漳河。因上游山西境內水污染,河北邯鄲市隨即調換水源供應地,市民一時出現搶水儲水風潮。河南安陽市市區也在對濁漳河水質進行全面監控。一省泄露,波及晉冀豫三地,甚至殃及地下水脈,一時間,水污染以及水資源的保護成為焦點話題。
“如今,大都是城市用水和工業用水給自然水源帶來的污染。由于大量廢水、污水直接排放,水源污染嚴重,不僅大范圍的地表水水質惡化,地下水特別是淺層地下水也受到有毒、有害物質的嚴重污染。同時,城郊水庫的富營養化以及近岸海域的污染問題都日趨嚴重,都在破壞著自然水的生態循環系統。”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旅游研究室主任陳田說。
據最新公布的《全國環境統計公報》載,2010年,全國廢水排放總量是617.3億噸,其中工業廢水237.5億噸,城鎮生活污水379.8億噸。人們每多用一噸水,就意味著至少多排放0.7噸污水。而這些污水又會污染于幾十倍自身的凈水,由此造成的損失更慘重,治理費用也會更加高昂。不僅水污染形勢嚴峻,如今的水資源浪費也很嚴重,主要體現在低效率利用上。萬元GDP用水量,發達國家一般在50立方米,而我國萬元GDP用水量卻為151立方米。
1立方米農業灌溉用水從河流湖泊進入田間,只剩下0.45立方米,另一大半則在輸水途中或泄漏或蒸發而得不到有效利用。對農業的大水漫灌,陳田很有感觸,他還記得夏季出外考察時見到大片西瓜地里漫漫的水。“我國的農業用水方式還很粗放,華北、西北不合理的灌溉方式浪費了很多水資源,這很可惜。雖然工業用水在節水改造上有一定改觀,但浪費依然嚴重。即便一些地區在努力保護水資源,但是能將水生態恢復并加以循環利用的還很少。”
忽視生態用水
在新疆阿克蘇地區沙雅縣的“魔鬼林”里,一株株枯死的胡楊木,在風沙中堅守著這片曾留下美麗身影的土地。而沙雅縣塔里木河古河道的100萬畝胡楊林正因缺水面臨著與“魔鬼林”同樣的命運。胡楊木,這沙漠中強悍的衛兵,面臨枯死的罪魁禍首是誰?是西北地區的水資源合理開發和利用不當。
“我國的水資源利用結構并不合理,像新疆的溝渠灌溉不當就是例子。我們要重視生態用水,應該保留一些自然水,不能全放進水管中。包括城市本身擁有的自然水源,也要注意人為因素對其的影響。”陳田介紹說,水資源的利用結構包括工業用水、生活用水、農業用水和生態用水,水對于生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必須把保護生態用水和保障人類生活、生產用水擺到同等重要地位,必須保證足夠的數量和可靠的質量,保持水資源的永續利用。
生態用水,是近幾年隨著生態環境逐漸惡化而提出的新概念,是指維持全球生態系統水分平衡所需要的水量,如河流、濕地等維持本身功能所需要的水量。目前,我國生態用水所占比重非常小,生態用水保障意識仍需提高。
位于石羊河流域最下游的甘肅民勤縣,歷史上曾是一片水草豐美的濱湖綠洲,上中游過度開發使下游來水銳減,終端湖泊消失,綠洲迅速萎縮,成了“十地九沙、非灌不殖”的脆弱生態區,荒漠化面積目前已占94%,成為中國四大沙塵暴最嚴重源區之首。溫家寶總理曾站在民勤的流沙上說,決不能讓民勤變為第二個羅布泊。

民勤的悲劇,也是西北荒漠化的原因,終是水的問題。“在西北干旱地區,水是其生態環境狀況的決定因素,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規劃中,必須充分考慮水資源因素,合理配置生態環境需水,將其水資源利用率控制在70%以內為宜,要保證生態環境的耗水不低于水資源總量的50%,要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控制地下水超采,留出必要的生態用水。” 陳田說。
陳田認為,除去缺水的西北地區,我國江南一帶的用水,某種程度上也人為地把自然水系給隔斷了,原本好好的自然河流都被截成一段一段的。當然江南水網的形成是生產發展、生活的需要,但是這種不文明的用水方式不能忽略。

水利設施利用率低
自1996年以來,陜西銅川市印臺區連年投入大量資金在東北部塬區興修水利,進行中低產田改造和果園灌溉項目建設,陸續建成了一批農田、果園水利設施。但這項本為促農增收的大好事,卻因為水利設施利用率太低,成為建設者和使用者的心病。千萬元的水利設施建而不用、形同擺設,造成了巨大的浪費。但同時,“水利設施的建設和利用存在浪費現象,除去建而不用,旅游風景區的概念融入得也較少。”陳田認為。
無論是山澗汩流的小溪,呼嘯奔騰的大江,還是瀾翻深邃的大海,每一種水域都擁有獨特的性格和風貌,不同的地域氣候、水質、流速等形成了其豐富多彩的水景觀。同時,在東南西北眾多的江河上,我國興建了星羅棋布的水利工程,這些工程在防洪、灌溉、航運等方面發揮著綜合效益,也以其特有的資源與景觀形態為旅游開發創造了條件,但要想打造現代水域景觀,傳統的水利設施建設早已無法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

“必須合理利用已有的水利設施,例如有些地方需要防洪,在增加一些輔助設施時,要充分考慮它的使用率,一舉兩得更好,盡量減少一次性設施的建設,投入大量資金做可長期使用的水利設施。”陳田認為,“就是最大程度地發揮水利工程的作用,不能只是為了搞一個防洪,將其他功能放棄,要更多地考慮增設的、重建的水利設施的長遠戰略意義。另外,進行水利設施建設時,盡量把水利風景區的旅游功能附加進去,將休閑理念融入水利設施建設和應用中。”
除去水利設施的建設和應用,還要考慮到工程的要求,考慮景觀和生態的要求,陳田還提到了目前城市水景設置中存在的最大問題——水景的公益性喪失,私有化在加強。“水景的設置原本是為了公共的需求,但事實上卻不斷地被私家別墅侵占,若是只為了滿足少數人的需求或者是滿足一些開發商的需求,就違背了水景觀的公益性。我們需要在保障水景觀的公益性方面做更多的文章,比如我們可以設定一些市場準入機制,擋住類似的不文明行為;又如,在我國的海岸管理中,不允許沙灘被人為地切斷,而成為某些私人或機構的使用空間。”
缺失優秀水文化
水是人類文明的一面鏡子。無論是水污染、水浪費,還是水資源,如果利用結構不合理,都說明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不文明,缺少優秀的水文化。鑒于水的重要性,第47屆聯合國大會確定每年3月22日為世界水日。一些國家也制定了水法,并在水文化的宣傳普及上,著實下著功夫。
中國的水文化也歷史悠久,在數千年的治水活動中,曾有大禹治水、伯益作井等家喻戶曉的故事,也有《山海經》、《水經注》以及潘季訓的治水方略等匯聚成書的治水理論。但“應該如何處理傳統水文化與現代水文化的關系?目前的狀況是傳統水文化在不斷喪失,現代水文化在不斷加強,所以在水文化的宣傳普及上,需要多加注意,搞水利的人本身也要加強相關水文化的學習。”陳田說。

水文化缺失的現象在當前表現十分明顯。如三峽白夢梁魚紋石刻等文物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在水文化活動、民俗盛行的地方,沒有為居民從事水文化活動保留足夠的場所;在賽龍舟盛行的水域,很多堤岸建設沒有考慮方便人群觀看比賽的區域,像錢塘江堤防的建設既要便于大規模的觀潮活動,又要有足夠的安全保證。
陳田認為,在現代水利建設中,應注意水文化的宣傳普及,既要保存我國歷史遺留的優秀水文化,又要積極地創造現代水文化,努力做到人與水和諧相處。“如果在水利建設中缺少水文化意識,就有可能破壞當地的水文化。”
同時,在保存歷史水文化的同時,也應當將現代技術、文化、觀念引進現代水利建設中來,創造現代水文化,如在河岸建設高技術手段的水文化展覽館、現代雕塑、大型噴泉、水上娛樂、水幕電影、音樂廣場、水上夜景游覽、焰火晚會等,不斷豐富水利建設事業的文化內涵,并且通過水文化的發展,引導社會建立人水和諧的生產生活方式。
水文化在現代城市形象中的浸潤和延續,也應體現在居民的生活細節中。沒有擰緊的水龍頭,一滴水在一小時內,可聚集為3.6公斤水,一個月,就是2.6噸。每個人的節水護水,都應從點滴做起。
逐步解決水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問題,是我們“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應盡職責。每個人節水護水,珍惜點滴,也是踐行水生態文明最好的注腳。試想一下,一周無水,人則虛;一年無水,則國損;百年無水,將如何?
鏈 接
利在千秋都江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是全世界年代最為久遠、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大主體工程構成,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使成都平原成為旱澇保收的天府之國。
在古代,“天府之國”還是洪澇多發之地,每年春夏之時,來源于北部高山之地的山洪奔流而下,從灌縣進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狹窄,常常引發洪災,洪水退去,又是遍地沙石,加之灌縣岷江東岸的玉壘山阻礙江水東流,東旱西澇,百姓民不聊生。
公元前256年,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吸取古蜀民族治水經驗,就地取材,采用“竹籠、榪槎、干砌卵石、羊圈”等獨特工程技術修建都江堰,并采取“深淘灘、低作堰”,“遇灣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其構思、設計、選址獨具匠心,“乘勢利導、因時制宜”,不與水敵的治水方略自樹一幟,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和諧統一。
兩千多年前,都江堰能夠取得這樣偉大的科學成就,在世界范圍內都是絕無僅有的。1872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稱贊“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無與倫比”。1986年,國際灌排委員會秘書長弗朗杰姆、國際河流泥沙學術會的各國專家參觀都江堰后,對都江堰科學的灌溉和排沙功能給予高度評價。1999年3月,聯合國人居中心官員參觀都江堰后,建議都江堰水利工程參評2000年聯合國“最佳水資源利用和處理獎”。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川西平原工業、農業、環保、生活等用水的唯一源頭,被稱為川西平原生命之源,是成都平原和岷江水系重要的綠色生態屏障。同時,都江堰市是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市內兩大植物區系交匯,其生物多樣性具有全球典型性的極高價值。優美的生態環境、豐富的旅游資源,不僅使都江堰市成為成都平原一方綠色寶地,而且“生態牌”已成為市域可供長期利用十分可觀的無形資產,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誘人魅力。
都江堰工程在兩千多年運行中,充分發揮了工程潛能,人們在長期實踐中積累了獨具特色的寶貴經驗。其中文化內涵豐富,反映了治水先驅和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都江堰水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充分反映了“時間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正確性和長期性。都江堰水文化的內涵,反映在工程修建、維修、管理和發展的全過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遺產之一。這也是聯合國評定都江堰工程為世界重要文化遺產的原因。